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孟均:北京道路管理迎来多维时代

  6月15日,第五届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orld Geospatial Developers Conference,WGD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会由空间信息产

  6月15日,第五届“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orld Geospatial Developers Conference,WGD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会由空间信息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泰伯主办,秉承不断引领和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与变革的宗旨,WGDC已走过五个年头,如今成为全球最具前瞻性的跨界创新风向标。

  6月16日,WGDC 2016 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该论坛以“跨界力量的融合”为主题,邀请了无人机、激光雷达、室内定位、BIM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人士,共同分享大数据时代下,地理信息与跨界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北京道路信息化建设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孟均现场做了以“北京道路管理迎来多维时代”为主题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尚未经本人核实)。

泰伯网

  孟均: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汇报的题目,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孟均,在政府工作过一段时间。我也做过一些创业,做数据、做信息化软件的公司,我在2013年到养护集团,我主要做养护信息化工作,我也从不同的角度去讲我们怎么做这件事情,怎么做道路情况?

  看看我的单位,我单位是养护集团,昨天嘉宾讲我们中国能用40个小时一晚上把一个桥修好,告诉大家这是我们修的。刚才郭磐石先生特别提到道路市场有四千亿的市场,我们单位有80亿产值在北京就是做道路养护,只有你在行业里面扎根以后才能够更容易成功。我其中有一个名片是道路信息化建设联盟,我们有北京三家企业联盟,我是联盟专家委的主任也是联盟的秘书我们宗旨就是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创新发展,服务北京,我们三家共同把北京道路信息化做好,我们在2015年7月份成立,我在组织联盟的工作。

  回到我们主题首先我们讲道路信息化,什么是道路?这个问题比较可笑,但其实我跟大家分享可能我们在座的各位并不一定知道什么是道路?道路由两类组成,一类叫做城市道路,一类要求公路。有不同管理部门,一个是住建部,一个是交通部。很多公司说我要把道路用无人机飞一遍,采集车走一遍。我们在城市道路可能有20家单位,你做一套工具怎么卖给20家单位。道路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管理体系不同的来源,自然有不同的要求。我们管理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你必须为管理者服务,道路什么组成的?标准是什么?管理要求是什么?我分享第二个关键词叫做多维?我认为首先数据是多维的。另外多维使用对象,你做系统你要考虑我有什么样数据?我要为谁服务?可能有多维的网络环境?也有多维应用场景,在不同运用场景会有不同对数据的需求。整个多维的平台我们现在做的一个新理念叫做道路多维平台。

  多维平台第一有多维的数据,第二我们做了支撑平台,三维这块我们测的,我想跟各位三维厂商进行合作测试。激光网络这块我们有一些业务系统在阿里云上实现。网络系统对我们业务开发系统有非常大的制约,特别是政府网,政网环境不是很理想,还比不上互联网的网速。

  整个平台我们现在分成了这样一个架构,我们以前平台架构是烟囱的东西,带来数据很难共享很难挖掘使用,我们把数据放在数据层,北京市交通委用这个架构把这个数据管起来。路政局有7个系统向这个迁移。不同部门之间以前在养护处、计划处、管理处,他们数据库不相联相通的,把所有数据库管起来提供不同的服务,我主要做数据的维护和应用层。应用层有很多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去做业务运维系统。

  现在主要分析是数据,怎么获取数据?通过三个手段,第一个人工调查,包括我们采集室内或桥下测量数据,档案信息,我们现在有很多业务系统使用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对我们整个平台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来源。我们跟国内比较先进的公司合作做测量。通过这些数据获取我们道路的基础信息。第二块航测遥感用无人机飞,用激光点云飞,用倾斜摄影测量获得数据。第三个我们用采集车,十家以上的公司在做采集车,应该说用得非常普遍,我们达到开发了采集车,通过采集车快速获取数据。

  有了这些数据之后我认为获取数据很简单并不难只要花钱就可以,找到合作商可以把这个数据拿到,难得是怎么做数据处理?这是我们做数据处理的过程,我最后得到什么东西?第一个空间的三维数据,第二各种各样标准。我们要有一个标准达到什么精度,第二个我做的每一个标准牌是独立的东西,有一个IT管理。第三个成本。现在全国可能有10个以上的城市做过类似的系统,我做一万公里花1500万,一公里路一万块钱,八千块钱可能吗,只能做试点看看而已,找点感觉,很难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去。怎么控制这个系统?第一块来源于数据的缉捕,最主要规范和标准建立,我有了规范和标准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才能够把整个流程做好。

  我们做完数据是什么样子?这是广安门桥的数据,我叠加了高德给我提供的动态地图,我拿这个做了整个二环路口调整,我打开交通口以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有算法可以发挥作用并且展示。很清晰看到我们实现多平台的融合,在左侧我们看到这是建国门桥,数据生产内网我们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下面分享的就是我先做了平台,有了数据,然后把数据发布出来,在内网上,然后我们进行管理应用,我分享四个场景。首先分享一下路产管理。这个表里面结合我的地图有二维地图等点某一个桥有详细的数据,可以做一些统计分析等等,这个管理方式非常高效。

  我们在三维矢量多维矢量实现更精细的管理,我们实现地上地下的养护管理。可以做到客观公正的道路管理。这个我们做了养护巡查,我们集团每年有十几亿的产值经过这个平台管理实现的,这个平台我们2015年建设现在做到了3.0版本。这块我们依托这个平台实现了24小时修复。在城里面感觉不到修路,我们修路是晚上11点到5点修路,怎么找到这些病害,怎么修路?需要信息化平台做支撑。

  首先我们做了两个产品一个是养路通一个是路拍宝。功能上报是路拍宝的界面,我们向公众发布的APP。手机上审批管理功能,地图定位的功能。这是具体病害的产生、任务下达、夜间作业、修复审核的过程,完全依托我们信息化平台完成。当然我们在这个平台里面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包括我们对巡查轨迹统一分析,三维场景调用其病害的平台。我们道路维修总量统计、道路宣誓率分析等。

  下面分享三元桥的案例,这是我们四五月份刚完成的一个项目。为了做三元桥我们结合BIM做了一个推演。把整个三元桥施工全过程用BIM方式做了一个展示,包括开始怎么架这个墩子怎么把桥搭起来,这代表每一块的钢梁,然后直接在现场焊接然后做防水层,然后把桥做一个切割,我展示过程是最简单的过程,实际上这个片要放一个多小时,每一个东西非常精细做每一步工艺控制和展示。这个主要使用对象像我们建筑工程每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施工单位每一步怎么做。这是很小的平台,通过这个小软件的确在施工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分享关于BIM的一些应用,刚才广联达的郭先生做了详细分享,我不在详细讲了,我感觉BIM未来是主要的方向。GIS对城市级环境的宏观管理,BIM模型对工程细节的管理。各种展示在孵化设计阶段。包括在施工进度以及在动态投资控制这一块在管钱这块管得非常好,在施工当中对人员管控和施工现场管控。

  最后我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触,任正非讲一些话,我是非常有感触的,什么是上甘岭,什么是尼日利亚,我们现在很多技术是上甘岭非常重要一直在突破,我想分享一点眉心自问我给大家分享一点这些东西真能给我们带来充足的利润吗?我的经验是很难,因为高新技术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有一个试错过程,我们最主要的机会在哪?在很普通很原始的行业里面。怎么解决这些行业的问题?如果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痛点,对于企业发展进步来讲是非常大的改变,挖到一个非常大的金矿。华为最重要的产品线的盈利包括整个的战略还是在中低端市场而不是高端市场。我们在座开发者更多关注传统行业哪些痛点有哪些机会去解决它去做一个提升,可能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进步,价值的体现。

  最后分享一个井盖的故事,这是我今年做的一个项目,上面有三个井盖,第一个井盖周围有一些破损,就是说我们有很多设备个技术去找到这个井盖,在做井盖调查之前,我们把井盖做调查发现多少井盖坏了,我们经常发现很多井盖坏了,政府花很多钱去修,修来修去一直不见好。难点在哪?井盖下面是归市政管,一条路有20几个业主单位,20多家的管线公司,交通委对管线公司只有督促的作用,这是症状所在,现在井盖我发现坏了我去修,具体承担项目修这个井盖,修得话管线公司修,以前交通委发一个指标修五千个井盖,走多少路有多少个,如有一个公司说我今天修六千个,实际上他可能修两千个,没有人说清楚到底这个井盖在哪,也没有人知道他有没有修,我们做一个井盖的普查知道北京到底有多少井盖?这个普查花很多钱,关注井盖破损情况,是好还是坏?我们今年做一个井盖调查,制定一场表井盖的病态,什么叫做病态?怎么获取这个病态?我们看第一个井盖,井盖和井圈有一个高差,井盖和路面还有一个高差,井盖和井圈差五毫米,产生病害原因是什么?它是井盖坏了,井盖分两层,一层铸铁一层是橡胶的东西,是为了减震的,有可能磨损造成下降,修一个井盖成本是多少?大概一两百块钱,旧的井盖还可以回收。如果井盖跟我们路面发生一个高差造成什么结果?定的10毫米,后来15毫米,意味着井盖的下面坏了,修这个需要2600到2800,意味着这点高差变化可能差2600元的维修费用。井盖这个地方发生破损谁修?井盖公司不管道路来修。这个事我找我们业内非常知名的公司,他做那么多时间没有找到客户,他不知道客户需求在哪?不知道行业怎么管理这件事的,大家看到北京井盖大部分是这样,这是黑色的混凝土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工艺,这种混凝土凝固时间大概两个小时就可以达到强度。以前没有这种技术之前修一个井盖800块钱,有了这个技术以后是2600、2800,有了一个暴力和充足的利润,但是这个公司很不幸过得非常不好,甚至要倒闭了,每年井盖两万到三万个,一个井盖2600,意味着有五六千万的块钱,为什么过得不好?第一个他修一个井盖,修完以后管线公司并没有确认它是不是修了,或者我没有同意你修。你修之前管线公司说我认为这个井盖不需要修,但是你修了没有保留下当时历史痕迹或者现状,他修了业主并不认可。第二个即使业主认可帐期到月底,一报给他,他就去修,修完之后没有人给他钱,最后他收到钱可能性,100%的会收到但是一定会打折。我能不能把地理信息所有费用砍掉我一分钱不用,每修一个井盖给我一百两百我给他所有历史数据,把管理人员全部拿过来给他,他是非常愿意,因为他只要付10%的费用。现在北京每年修的量两万到三万个,我们更深市场是不在地理信息本身而是延伸到行业上。我们在井盖安装传感器,这个费用非常高,一两千块钱一个。

  我们有跟管线公司很深的联系在做业务平台。能不能把传感器装上,能不能动态感觉井盖坏了?能不能做这样一个产品向它提供服务,现在没有提供这个服务,很难做到一个完整服务。这块通过一些创新,通过一些更新的模式探讨有可能改变我们行业,或者给我们行业带来新的发展。非常感谢大家。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圆桌对话:海绵城市的模式初探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