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茅明睿:用数据实现城市理想

大数据对城市的规划在当下的价值,我个人认为不在于预测,而真正在于监测与洞察。未来,我们真正去实现以数据感知分析为桥梁,“下社区”去实现城市理想。

  6月15日,第五届“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orld Geospatial Developers Conference,WGD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会由空间信息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泰伯主办,秉承不断引领和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与变革的宗旨,WGDC已走过五个年头,如今成为全球最具前瞻性的跨界创新风向标。

  6月16日下午,在首次亮相2016 WGDC的空间大数据专场上,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茅明睿作了题为《用数据实现城市理想》的演讲。以下是茅明睿的演讲实录(尚未经本人核实):

泰伯网

  茅明睿:很荣幸站在这里,也很荣幸作为演讲报告收场的最后一名。听了一下午可能大家会有些疲,我尽快进入正题。我这次说的主题是城市理想。

  我是一名规划师,但是同时拥有城市规划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专业的背景。如图,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我其实有三重背景。第一重背景,我跟李栋博士都是北京城市实验室的主任,北京实验室从2013年成立,到现在有200个荣誉会员在当中,这里面基本囊括了中国所有(规划方面的)学者。第二重,我做了十几年的城市规划,因为这两重背景,我们在去年年底为了响应国家的“双创”号召,开始去孵化北京象限城市公司。这样我们在VCR当中的一些研究成果,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以转化成对行业有价值孵化的公司。

  我在规划圈子做规划师的时候,那一天我们经历了这样的几年。我们心目当中一个好的城市,我们希望这个城市是有活力的、是公平的,是有主的。但是,我们怎么去实现它?我们规划师存在一个理想与现实很残酷的距离。作为规划师来说,我们对于城市的理想未必跟我们在座规划要做的事情是一致的,这当中有理想与谋生的冲突,有个体认知和上位要求的冲突,规划师实际上出于民众与公权力的夹缝。

  比如,大家对北京规划有很多的怨言,说北京城市不好,规划不好都是城市规划、规划师的原因。其实,我们用了很多的年GIS。但很长时间,GIS在我们规划时起的作用是什么?其实是锦上添花的PPT配图工具。因为我们有一张图,本质上是这个东西,那个东西跟规划的智能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其实是什么人?类似档案管理员,这就是我们生存的现状。另外,我们也有三维、有倾斜摄影,这玩意儿是领导用的,没有真正的规划师在规划过程中用这个东西。

  另外,虽然是规划师,但还有是养家糊口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基于过去这种路径我们很难达成对城市的一个理想。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我们做了很多的规划,也做了很多的规划信息化,但我觉得,我们的未来不能在过去的道路上走太远,要创新。在创新当中,再说怎么去实现它。

  寻找城市理想的历程,我认为创新要有几个东西。第一个,云平台。要将分布在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平台收集起来成为我们的数字平台。将零散在自媒体上的各种规划社群、城市社群、城市社群规划收集起来,把他们的智慧集合在一起,将大众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企业组织、开发商的这些动力,形成真正的决策动力。现在,我们得要去孵化一个创新中心,创新中心要去运行一个新的平台。对规划师来说,在规划行业来讲这些可能比较大。但是规划师要去玩数据,玩下不去就要淘汰。所以,我们要开始使用数据去解决一些问题。

  我们很早的时候其实没有上述的这个“数据概念”。这张PPT显示的是用IC卡刷卡看一下北京通勤出行的过程分析。这个显示图现在看来已经非常过时了,但是我们觉得这个用作城市规划的一个依据是很好的。实际上,规划师并不是只关注交通。以往看到大量的人说,城市规划要用大数据,一说就是交通大数据。其实不是,城市里面说大数据不只是交通领域,说实话交通里面大数据实际上什么都不解决,只是知道了路堵或不堵,没有实际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要考更深层次的东西来时间。我们能找到一个新的点,这就是我们的实用研究。

  我们看到很多小学生坐交通工具去上学,我们看到北京的有非常严重的择校问题。而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是,检测哪些人是跨学区的。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数据发现地铁里面的“灰色人群”,所谓灰色人群就是乞丐、乞讨卖艺的人,我们怎么去识别这些人?不可能拿摄像头一一去识别,但可以检测他们的刷卡记录。通过数据统计与监测的一些方式,我们找到2014年北京地铁有480个。

  我们去识别低收入人群,发现有一些人每天早上6点钟出门,7点钟回家,地铁乘坐3个小时,一天会换乘6次,通过分析早出者、晚归者、长通勤、老坐车等的一些极端出行行为的人,对他们进行“画像”,我们找到共18万张穷人卡。我们把这个数字交给北京联社。

  这个是地理信息VGI,举一个例子。比如这个例子,我们做长辛店网站的时候是不是对长辛店不了解,那么先对长辛店的微博、贴吧各种抓下来,可能知道公众提到长辛店的时候说什么话,我们在长辛店找到43个空间地点,对这些地点进行语音处理,了解对长辛店的看法分别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公众喜欢那里或不喜欢那里,为什么提到长辛店会提到少年儿童足球,老百姓不会喜欢其他的地点,会提到拆迁等等。这会对一个城市快速整顿、会了解公众对城市的一个综合看法。

  我们做的另外一个事情,大家可能也了解它其实比较糟心的,很多本来的道路空间被机动车占据了,很多人行道做得可能有点脑残,跟不上新的交通出行动态。我们在微信上面也做了一个东西,我们用了9个维度去识别它,进行九维度评分。看哪些地方有问题,哪些地方有问题,这样对北京的情况进行具体治理,下一步要改造这些问题,要改造哪里。这张PPT是做自行车的骑行地图,也是同样的思路。大家告诉我们自行车哪些地方方便骑行,哪里不方便。这个地图平台现在还是开放的,也希望大家继续使用。

  还有一些技术采集使用的,还做到一些其他数据服务。每一个地铁站的出行影响多少人?这里调价方案会有多少人,不同价格会从2元变成4元,这玩意会变成讨论的另外一个方案。你们现在用的方案,其实我们不认为那个方案更好。我们还做了一些城市启蒙,还去了大中小学讲课,还把中小学带到我们规划院,还把讲课的材料放到网站上免费给市民全新下载,让我们小市民能够关心我们的城市,别让别人骂我们规划是疯子,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志愿者。

  这个是“徐霞客网格华数据开放平台”:做了这些之后,做了那么多的大数据研究,发现整个行业还是在小数据和不用数据的行业下发展。我们在考虑怎么行业升级问题,所以我跳出来创业了。我在这个上面做智能终端的数据,还有其他的数据,在这个上面发布了中国每一个城市的人群定位,可以看到人群最热的地区。

  看到这些人群变化,看到微观。比如可以看到贵阳每一个街区,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的变化,可以看到地铁怎么样运行,可以看到地铁每一个小时进站客流和出站的客流,可能知道进站客流和出站客流到哪儿去,这里面有可以看到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多少乞丐。可以看到每一个城市单元里面人口流动,密度和人口构成。比如可以看到中国每一个小区,每一个街区,这里活动的人在哪一个街区。这是贵阳每天早晨5点钟的人迹地图分析,除了贵阳市人还有多少人,来自哪些城市的?我在北京活动的,日本活动的都住在哪个小区,韩国人都住在哪五个小区。可以看到中国每一个小区都在哪儿上班,中国的每一个行业都在哪儿上班的,这可以看到全国所有的城市,所有的居住关系。

  这里面有开放数据、房价情况、公共服务情况。比如,每天,每一个小区,每一个人都在说什么?中国每一个小区的情绪都在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希望这个事情能帮助我们真正达成一些有用的数据分析参考。

  总之,不要简单认为有了大数据就能够去预测,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可以基于原有的统计做深植。七点钟睡觉,八点钟可以去图书馆,预测不是过去概念上的预测。我们要做很深层的事情,要检测人流、要观察现象,第二要提取一些信息,有发现这些规律,要看到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这样才能看到一个公共政策会对人造成什么影响。这是很漫长的路,不要简单说,大数据可以预测未来。

  第一个看法所谓感知就是参与,无论下次也好,还是用大数据去做我们的城市工作,其实都在做城市参与。每一个参与者参与到我们的调查,就参与我们做真正的规划。你们的手机轨迹被我们捕捉到,可以保证发的每一条微博都是参与城市治理。对规划的本质,我们要从预测未来步入到创造未来。大数据对城市的规划在当下的价值,我个人认为不在于预测,而真正在于监测与洞察。未来,我们真正去实现以数据感知分析为桥梁,“下社区”去实现城市理想。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