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刘俊伟:倾斜摄影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展望

6月16日下午,在首次亮相2016 WGDC的空间大数据专场上,泰瑞数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刘俊伟作了题为《倾斜摄影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展望》的演讲。以下是刘俊伟的演讲实录

        6月15日,第五届“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orld Geospatial Developers Conference,WGD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会由空间信息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泰伯主办,秉承不断引领和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与变革的宗旨,WGDC已走过五个年头,如今成为全球最具前瞻性的跨界创新风向标。
        6月16日下午,在首次亮相2016 WGDC的空间大数据专场上,泰瑞数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刘俊伟作了题为《倾斜摄影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展望》的演讲。以下是刘俊伟的演讲实录(尚未经本人核实)。

泰伯网

        刘俊伟:新数据只是新自动识别建模方式的一个开端,在开始之前简单介绍一下,在过去十年时间我们专注在实时信息,无论解决方案。从2012年开始逐步获取三维数据的自动获取。在细分行业我们还是相对比较领先,包括在这个市场线上的合作伙伴。
        在过去十年,整个市场包括全球的发展,差不多2011、2012年我们认为三维地理信息,当时是人工建模的情况。刚才这张图是2008年一个高峰,2008年到了深圳。
        这样一个分析是比较符合新一代的技术,三代音频技术。按照十年为一个周期,相对比较先进的技术。当时是国防方面逐渐走向大众技术。2004年、2008年是传统的技术,人工建模,传统以人工建模为代表的技术获取。从2012年开始,从2012-2016年是自动化数据处理,还没有进入到人工智能方向,但是我认为是一个大势所趋。
        到2015年大部分城市大概面临着城市招标已经到了这个规模,从过去十年地级市很难超过1万,很难有一年获取量的,可能超过过去十年B级城市核心城市的建模数量。过去一年做了过去十年从数据层面所做的事情。
刚才是一个市场,我们认为是技术发展。这是一个简单的,我们对产业的一个规模分析。纯粹数据处理软件,还不包括建筑设计,只要跟测绘相关的市场。我们在中国消费市场一年不会超过10亿人民币,从这个软件市场大概在10%的利润率。过去发现增长非常快,就是在数据市场。
        数据市场我们认为整体数据不仅仅包括三维,还包括传统测绘市场,大概体量是过去1-10倍。我们认为在英文市场(音译)是千亿级,我们认为大部分还是细分市场。这是目前大概的市场形态。
        市场形态由于新一代技术,由于新一代的市场化处理手段代理人工处理,未来还可能有激光、新一代的算法。我们认为越来越多地把产业链打通,原来产业链割裂比较明显,过去主要在技术基础平台建设投资的资源比较多,真正的数据获取比较难,从数据处理到应用平台,尤其是现在流行智慧城市的客户,更多是趋向于产业。
        我们认为商业带动了一系列的商业模式,数据的获取,我们认为目前是快速增长的一个趋势。我们认为根据数据的获取,包括目前数据情况有三个核心点,在未来有有一些跟信息息息相关。在云计算、全要素、大数据这三点做单点展望,从目前来看,未来是全方位的数据获取。
        我们先看一个视频:
      (视频介绍)这个原理是比较简单,过去三四年比较多。通过这种技术手段,我们获取技术容量,大概在2015年使用容量大概是3000万、4000万客户,这里面涉及到评比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一些处理结果,包括上海、大连、泰山,包括昆明。其实昆明去年完成单体最高的。
         现在发现有一个趋势,尤其从2015年开始,新摄影逐渐过度到全事业的建模。去年完成验收的项目,昆明230平方公里,去年底招标是广州,超过1000平方公里,昆明的数据量,大概原始数量大概300-400平方公里,正常单点处理是处理3个月第一次处理完,广州的数据还没有处理,广州1000万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大概是1千PB以上,处理的效率经过简单的核算,200台服务器大概3个月,大概每次核算以后还要进行校正。发现一个核心的问题,数据量从核心量单独购买,如果到上千平方公里,城市级规模的大规模建筑,原来的单独采购,传统的销售节点方式会严重影响它本身的计算效率,包括本身输出的效率,本身摄影优势效率高,获取的周期短,这个优势就没有了。
        在2014年底跟北京信息中心做了合作,现在希望单独500台进行处理,再后来的节点是一个瓶颈。真正在硬件传输,真正数据才能符合要求。这样大概在500个节点才能符合要求。现在做的测试(如图)。
        看到无论从成本还是实际项目需求,这种云计算是大部分获取数据的一个必经之路。在去年跟北京长安中心也做了合理布局,今年我们在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签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我认为,虽然城市级的数据是新摄影单点方式,后续方式会更多,这种数据结合资源会是现在的解决数据储量速度的问题。
        如何解决云计算?我认为首先解决数据处理,从三个方面解决建模的问题。建模之后,我们单单从测绘方面来讲,它对三维模型是有一定的需求,更多是做测绘要素信息需求,如何快速提供测绘要素信息,如何快速进行学习和识别,或者现在用人工识别,人工智能的方式。这些技术如何进行识别?还有人工智能,面对快速测绘方面的信息,这也是跟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关键点。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的公司在初期的阶段,对新摄影的技术,对自动化识别是一个非常初期的阶段。
        我们也做了一些初步的测试,这是在研发阶段。(视频播放)就是DEM、后续DLG,半自动化方式,还有3D摄影。这种结合匹配算法之后做了,还有还有道路信息、道路结构、单独化的建筑等等。同时我们也跟3D激光扫描之后进行快速机器自动化识别线路,再一次飞行之后在类似技术方面获取全额的信息。现在是6D产品和三维点云,后面能不能把它预期附加上,跟我们所谓大数据分析有联系。我们看全要素数据,是基于传统的测绘行业,测绘行业如何用到真正的大数据,跟测绘相关的大数据分析非常有限,更多的大数据分析是在于不同行业,有电信行业,有交通行业,比如看到的环保。它的大数据的分析,地理信息或者测绘数据是其中一小部分。
        如图,如何从新摄影当中获取6D数据,6D数据再生产大数据生产所需要的信息。
        前面不论新摄影云计算也好,还是刚才说基于6D全要素的自动化的提取,最终目的是在应用过程。跟应用结合在一起,就有这个大数据。大数据再做一个分析,如何把地理信息结合在一起,十几年前做了法人用户有关,这些数据跟我们现在获取,高清的城市信息获取,在公安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何在水文环境方面进行分析,如何跟水利结构进行分析,比如水动力资源分析,比如现在防汛抗旱,真正细分行业结合在一起。如何跟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就是整个信息网络规划。
        通过云计算方式快速获取城市高精度的模型,高精度的6D模型,是不是够了?还是有问题,现在所谓大数据的应用,不简简单单做传统三维模型,还有更多的规划大数据的分析,做历史规划方面,仅仅是数据规划还有网络的优化,能不能在投资情况下提高网络覆盖等等。能不能在1万个基站里面提高10%,有没有可能?比如现在雾霾、噪声污染,还有自然灾害,比如水灾、风灾,还有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模型,能不能在人员密集的情况下真正做到不用现场做演习,用真实模拟达到真实的要求。还有未来大数据的导航应用。
        这里面我认为有核心技术,包括国内应用行业公司,有一个欠缺的一点,就是CAE,其实主要说真正的工业仿真,或者看到的大型仿真行业,在大型的数字化模拟里面,这里面有大量的CAE行业领域,现在工业的4.0也好,包括大的工业仿真方面解决问题。核心问题这是跟CAE中间核心桥梁,现在获取一个数据有单点的问题。现在全网数据其实是不带有语音信息,不带语音信息跟工业仿真结合在一起,难以做到真正的工业情况。现在国内没有真正这个标准,未来的GML是CAE领域的桥梁。过去的标准是什么?能不能结合CEM的标准结合在一起,可以通过激光获取情况也好,你建模的核心数据应用行业,从应用角度更多看行业应用如何?行业角度代表的是标准业务,更大的是在水动力学的应用,比如真正在大型工程,所有的交通都会做分场数模,真正进入工厂领域很少。
        跟CAE结合,一方面可以做通过摄影技术满足要求,一方面满足数据城区的物理现象,模拟建筑结构应力,模拟噪声、排放、爆炸等现象,模拟城市风道、人行道、建筑外表面,模拟洪水,这些都是可以基于城市模型做的,后面还有人口的疏散,会议期间疏散。
        欧洲一个简单案例,是一个爆炸物的分析,集成是高清模型,还有高层楼的材质,材质的抗压性、材质的耐性。如果爆炸之后,周边的情况。根据目前国内的标准获取三维数据,其实中间的有一段小鸿沟,就是如何获取高精度数据。
        这是比较典型的城市风控站,也是基于非常高的城市风口,地理信息数据和基础软件,这个方面有很多的数据标准把控,相互的行业整合是一个全地理信息应用,包括国土规划,实行大数据的要求并不是特别苛刻,反而在行业学的仿真,行业级大规模数据仿真里面对高精度,尤其是对地理信息的高精度很高。同时包括海啸等是目前中国非常关注的地方,包括急需要中国政府解决的问题。包括城市雨控分析,有121能快速调度解决快速排水问题,北京排水没有问题的,但核心是有没有真正打通雨控的分析。
        目前监控设施还不够,完成可以通过设施方式,可以通过人员路径,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城市里面周边信息,包括一旦它发生爆炸对周边的影响,都可以通过高精度的城市模型和高精度的城市信息,可以结合仿真模型进行处理。现在不在于技术的事情,本身在座很多都是技术信息方面的专家型人才。目前要满足的核心需求,核心的问题还是带有语音的高精度的数据分析。未来我认为从单点数据来说,有可能是面向城市级,智慧大城市的一个突破点。
        我今天也就是抛砖引玉,简单把我们过去一两年当中以倾斜摄影为主的技术瓶颈,对于高精度信息获取技术发展展望,未来这些数据的应用方向做一个介绍,非常感谢大家。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三大亮点看泰伯创客专场群英会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