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杨元喜院士: 让每个中国人都用上装北斗芯片的手机

这是一位坚定执着的老科学家,他与北斗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

泰伯网

  闪耀在太空中的北斗导航卫星,在国内正逐步打破GPS在卫星导航系统的垄断地位,并准备2020年面向全球开展服务,北斗导航系统无疑已成为我国的一张新名片。

  北斗光鲜的成绩单背后,少不了一位老人台前幕后的付出。每出席一个场合,他总是直言不讳,能够让人客观地认清北斗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他曾讲过,我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芯片能力,只有攻克高性能导航芯片,才能拿下导航产业“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到了该调整的阶段。”他也一针见血地发表过这样的论点。此外,他还年年呼吁,没有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就不要盲目上马北斗产业园项目。

  他性情直爽,离开家乡数十载,依然乡音淳朴;他原则性很强,克己奉公,多次把送钱送礼要求照顾人员赶出门外,并把分配的新建经济适用房让给其他老专家,自己却一直住在上世纪60年代建的师职公寓房;他不贪图名利,身为学科带头人,敢于放手让年轻人挑大梁,经常把成绩和荣誉主动让给他们。

泰伯网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杨元喜, 199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和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也是北斗系统副总设计师。

  如今,杨元喜已入伍四十余载,先后主持完成10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创建“相关观测抗差估计”和“动态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把我国大地控制网点地心坐标精度由原来的10米级提高到厘米级,填补了对高速和非均速运动载体进行精密导航定位的技术空白,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导航定位各领域,使我国大地坐标系精度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以前主要从事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杨元喜院士在采访中表示。当美国已经有了GPS测量,中国大地测量仍然只能使用光学经纬仪,扛着沉重的仪器爬上爬下。这时候,一颗种子在杨元喜心中扎下了根,他希望中国人能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于是就将研究重点转向北斗导航。

  如今,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北斗卫星目前已发射了23个,2012年底服务范围已涵盖亚太地区,未来会发射更多卫星,扩大覆盖范围。杨元喜院士前不久表示,我国今年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其中数次发射为一箭双星,其卫星性能也大幅提升。到2020年,将有3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轨运行,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伴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迅猛发展,北斗导航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杨元喜院士看来,导航产业一定是在大众消费类产品上大力发展北斗技术和终端设备,才会有前途。中国有9亿部手机在使用,如果每一部手机都有北斗导航的信号,用的都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北斗芯片,那将会是多大的产业。

泰伯网

  2016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18亿。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达到808亿元,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70%。在行业市场中,北斗兼容应用已成为主流方案,大众市场正向北斗标配化发展。

  近年来,大数据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全国各地都在加速对其布局。从根本上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支撑。空间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必将落地于各行各业中,空间大数据如何与北斗导航产业相融合?面对笔者抛出这样的问题,杨元喜院士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议题,也很热门。他欣然接受泰伯网邀请,表示愿意出席WGDC2017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北斗+大数据论坛,来讲一讲北斗产业的事。

  新时代为北斗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杨元喜也表示,北斗时代的到来不仅能带动产业发展,更会形成巨大应用潜力。实际上,北斗与共享单车的合作,也推进了北斗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落地。

  “产业界一定要在‘最后一公里’上下足力气,让中国人的导航终端用中国的导航芯片。‘最后一公里’走踏实了,迈坚实了,走向国际才有希望。“杨元喜院士语重心长地说出这样的话。

  6月14日,WGDC2017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首次设立了北斗+大数据论坛,并集结了北斗产业主管单位、企业、一线用户等演讲嘉宾,旨在让从业者洞悉,北斗产业的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