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空间大数据——补全完整精准农业最后一块拼图

精准农业已经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新潮流,那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大数据等多种新型技术在农业领域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泰伯网记者 任珊珊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3亿吨发展到世界首位。”

  这些数据曾经被引用过无数次,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目前,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人口增长速度、水资源、污染问题、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农业产业升级正面临着种种严峻考验。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如何用数据技术体系整体改造升级农业生产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其实,答案已经出现,这就是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前景理想丰满

  精准农业是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但经过将近十年的技术和设备能力储备后,才具备投入实际应用的基本条件。

  精准农业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计算机等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包括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等,精准地调节对作物的投入。

  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精准农业可以极大地节约化肥、种子、水、农药等投入,把各种原料的使用量控制在非常准确的程度,让农业经营像工业流水线一样连续地进行,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规模化经营。

  中国精准农业的现实很骨感

  精准农业在中国的推广,需要解决巨大障碍问题。诸如智能化设备、软件系统以及相关的数据咨询报告等服务需要投入支出的,而这些也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农耕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投入项目。

  农民认为没有节约成本,尽管农业界顶层看好,但精准农业却没有像预计的发展那么快。在中国推行精准农业,还存在地块太小的问题。该领域曾有专家表示,国内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大规模农业生产基地,比较适用;但其他省份以小农业为主,要推行精准农业技术,困难不小。

  尽管效益明显,但精准农业在进入中国十余年后仍未真正打开局面。多年来,国内农业的提升重点是向机械化迈进,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相对没那么紧迫。截至目前,新疆地区只有数千台具有卫星导航和自动驾驶功能的农机,主要用于播种和收割。

  最后一块拼图:空间大数据

  农业生产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精准农业也必须要解决全生命周期生产流程闭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节,就是数据收集分析处理能力——现代农机领军企业爱科中国产品经理李皓近日在接受泰伯网专访时透露。

  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土壤、气候、水分、品种、病虫害和杂草等,作物产量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比如获取农地坐标和相关信息,掌控范围内的实时天气信息,如温度、湿度、风力、雨水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判断每个地块的播种、收获、耕作时间。

  因此,在现代农业领域,农民光凭经验做出决策已远远不够,需要依靠科学、概率和专业分析得出优化决策。

  在实时动态的高精度数据支持下,农业生产模式甚至可以实现自动化调整。精确数据意味着几乎最高的投入产出比,农民会因此获得最大的利益。

  空间大数据让农民掌握实时的土壤湿度、环境温度和作物状况等信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管理的精确性。然而,再好的决策,也需要硬件设备去实施。对此,李皓表示爱科集团已经与众多GIS企业达成合作,将自家的农场决策服务平台与爱科设备中的数据和农场管理信息进行无缝对接,从而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保证利润回报。

  精准农业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农业态势,毫无疑问,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未来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即使未来人类进入了宇宙时代,人类征途征服星辰大海。目前,粮食问题都是需要摆在眼前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将需要的更多颠覆式创新。

  泰伯网倾情提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道亮等多位大咖将在6月13日-14日在国家会议心举办WGDC2017智慧农业论坛和大家共同讨论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前沿话题。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