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叶信岳:空间学科可成为所有学科的中心舞台

空间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

  “空间学科可以成为一个中心舞台,将其它所有学科都包容进来,因为与人类相关的所有活动,都发生在空间之上。”CPGIS的现任主席叶信岳在接受泰伯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近年来,空间信息科学发展迅猛,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全球已经有一些组织在尝试,将空间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进行融合。就在前不久,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芝加哥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共同创建了“社会地理计算联合研究中心”,并联合社会学系、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院系,共同研究促进空间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是空间信息科学朝向人文社会科学迈进的重要尝试。

  此外,早在2009年,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就发起了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国际论坛(下简称“空间人文社科论坛”),围绕空间信息科学在人文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历史学、城市科学、旅游管理、文化遗产、公共卫生、公共政策等领域的应用。以往论坛的议题包括考古数据空间特征研究、空间经济学与区域发展、城市流行病空间分布模式研究、犯罪地理学与健康地理学、移动地理学与人口社会分异、硃卷GIS数据库建设、文化遗产与景观资源等。

泰伯网

  CPGIS的现任主席是叶信岳,他是温州瑞安籍旅美学者,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创始主任,地理系博士生导师。叶信岳接受泰伯网记者的独家专访,向我们讲解了空间学科与人文社科融合的背景、现状,以及CPGIS在这方面所做的实践,让我们对空间人文社科论坛有更深入的了解。

  记者:您是何时与空间人文社科论坛结缘?又是为何热衷于参与论坛的组织工作呢?

  叶信岳:我是从开封的第四届论坛开始参与,之后的几届分别在北京、武汉、广州、南京举办,今年南京这次是第八届了,所以除了前三届,我一共参加过五届论坛。我之所以会选择参与组织空间人文社科论坛,一是因为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社会科学跟电子学科融合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开封那次,我们刚好在河南大学举办CPGIS年会,反正海内外很多专家会过来,所以就提前一天办空间人文社科论坛,这样可以把已停办一年的论坛恢复起来。

泰伯网

  记者: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空间人文社科论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欢迎?

  叶信岳: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开始来参会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一个GIS工具或方法,后来他们发现,参会者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社交网络、一个合作的群体,我们还建立了微信群,人数越来越多,还吸引到了行业领袖或学术明星,新加入的人都被这个组织的内容和能力所震撼,被我们空间人文社科的魅力震撼。

  我总结,空间人文社科论坛有两大魅力:第一层理解是,非空间信息学科与空间学科进行交叉,将GIS应用到各自学科中,这是大部分人都会理解的;而在我看来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其它学科之间交叉后,再与空间学科交叉。如历史与空间交叉形成Geohistory、建筑与空间交叉形成Geodesign,但历史和建筑也可以先交叉,再和空间交叉。我个人鼓励所有学科最后都以空间为舞台,而空间人文社科论坛又为空间这个舞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另外,我们平时都在各自领域忙碌,只参加行业内的大会,很难有时间、有机会参加外领域的学术会议。因此,空间人文社科论坛为各学科专家思想的碰撞提供了机会,尽管各自对其他领域了解不深,但是仍可以从他人讲解的思维逻辑上学到很多东西,可以很清楚的听到报告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直接、最透彻的表述。

  记者:您提到空间学科成为其它学科的舞台,是不是也只有空间才有如此强大的包容能力,能把各学科融合到一起?

  叶信岳:我不能说其它学科不行,因为做计算机的、数学的、统计的等,都认为自己学科可以将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但我看好空间的融合能力,是因为人类相关的所有活动都是发生在空间上面,但凡你想有效的解决一些问题,最终都会落实到某一物理空间上。所以,空间的包容能力是与我们日常的理解相符的。

  记者:从参与空间人文社科论坛的群体来看,为何学术领域内中国人占比明显很大?

  叶信岳:中国学术领域的人数多,中国学者学术能力也很强,但是现在也面临挑战。另外中国人文社科从业人员比较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国家有大量的土地规划、空间规划、区域规划的任务,或者是政府指定的研究内容,所以就形成了很庞大的研究队伍,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就可以把空间人文社科论坛的观念推送给他们。

  我国本来人口就多,任务也多,所以就催生这个群体的诞生,并不断走向优秀。

  记者:以您多年参与和组织论坛的经验来看,近几年学术圈的研究方向跟以前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叶信岳:变化还是很大的,首先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空间的工具来做分析和表达,比如大部分人文社科,它们以前不以计算为主,但现在这些学科都开始使用空间数据或者空间表达手段,主要原因是因为空间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越来越多,带有地理位置的数据越来越多,这些数据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与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同,人文社科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前只有帝王才有史官给写传记,然而也只是粗略的记录一生。但是现在社交媒体和其他网络记录方式,会24小时记录你的所有活动。比如手机记录你的位置、微信朋友圈记录你的日常生活、淘宝记录你的购买记录、滴滴打车记录你的出行记录等,虽然数据本身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大数据比较庞杂,有时候也有偏向性,但是数据融合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进来。

  记者:在您最近参加的暑期班、培训班上,行业内的院士、教授,他们是否有哪些话题是以前讲得比较少、现在讲得比较多的?

  叶信岳:行业内的院士学者们,确实开始调整他们的话题了,比如开始讲大数据的事情。因为之前的数据结构化明显,无需考虑太多,只需建立模型即可,而现在必须要考虑大数据,不是因为计算机无法存储才叫大数据,而主要是数据变得更复杂了。

  记者:深度学习方面,美国院士们提的多吗?

  叶信岳:深度学习他们还不怎么讲,因为北大的会议主要偏重社会经济的计量模型上,深度学习更与计算机相关,而且涉及很多知识储备。而参会的人基本上都是人文社科背景的,对于他们来说还要讲求循序渐进,可以先从数据处理开始,满足他们当下所需,将来再引入机器学习,或者专门设置半天的人工智能培训,讲解一些浅显的人工智能知识,比如开源软件包等,肯定也会有很多人感兴趣的。

  记者:您觉得最近几年,人文社科有没有哪几个领域群体的人数明显增多?

  叶信岳:我觉得各个学科群体的人数还是比较稳定的。学科上来说,包括地理、经济管理、房地产、建筑、历史、经济学等,其中地理虽然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但空间人文社科论坛中,自然地理比较少,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是主体,另外经济学占比也比较大。

  记者:在空间人文社科论坛的组织上,CPGIS都尝试过哪些改变和创新?

  叶信岳:在组织结构和举办形式上,我们确实做过很多的改变和创新。

  我曾与林珲(CPGIS创会主席)老师商量过,因为我们自己每年要举办一次CPGIS的年会,再举办空间人文社科论坛,可能忙不过来,也会影响两个大会的效果,所以我们决定在国内找个合作伙伴。后来我们幸运的遇到了作为国家一级协会的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依托北大品牌,推动这个活动在国内举行。CPGIS和中国区域科学协会都成立了一个空间社会科学的分会,至此空间人文社科论坛就有了正式可处理的平台了。后来,我们主要是以大学院校作为承办单位,如北大、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广州大学等,有时还采取与其它会议同期举办,互搭便车。可以说,空间人文社科论坛正朝着组织化、成熟化的方向在迈进。

  除此以外,我们还做了很多其它的创新,尤其是广州大学那次,我们第一次在开会同时加入了培训,今天南京这次又加大了培训规模,会前三天、会后两天。因为我们发现,在社会科学领域要想应用地理信息知识,并不能仅凭听报告就可以的,他们需要得到良好的培训。市场的需求表明,我们这次培训是相当有必要的,报名培训的人非常火爆,现场四百多人,还有线上一千多人,可谓是具有里程碑的一次实践。

  记者:您参加过很多国外的行业论坛,您觉得中国办的论坛与欧美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

  叶信岳:我参加过美国社交媒体方面的一些会议,但是从规模上没办法跟中国比,美国那边一个教室就可以解决。而且人力成本也不一样,你要找学生来帮忙都是要付钱的,我不是说在中国不用付钱,但是在中国老师们都有自己的团队,学生们更愿意参与到老师的项目中去,参加几场会议可以学习知识、提升眼界,比在教室闷头看书更有收获。

  记者:从话题上面来讲,国外和国内探讨的话题有哪些不同吗?

  叶信岳:我觉得中国跟西方在不断地趋同,因为随着中国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也会遇到一些让人烦恼的城市病,这些东西不只是中国有,西方世界也有,所以在国外一些主题和解决方案,经过改良后,也可以在国内使用,比如国外推动社会正义,研究对同性恋社区的认知,通过一些整理之后也可以在国内用。

  第一届CPGIS年会组委会成员。左起:湛飞并、夏福祥、夏宗国、林珲、李斌、丁跃民、林戈、李元军、谢一春

  记者:CPGIS的创始人林珲老师曾出版一本书,名为《同心集》,而CPGIS这个团体发展到现在也是收获颇丰,您有哪些感受可以分享一下吗?

  叶信岳:对,《同心集》,林珲最早成立CPGIS,是希望在全球地理信息领域能够更多的听到华人作为一个群体的声音,现在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所以他25年前的举措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因为当你成为一个组织的时候,你会更加容易受到人的尊重。

  记者: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对吧?

  叶信岳:对。还有就是所谓的公民科学,很多人玩游戏也是一样,游戏玩家都会耐着性子看广告,看游戏学习手册。我们也一样,教材的知识固然会详细的教我们怎么做,但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如果有知识的共享,有更多新思想的交流,远比你一个人研究要好得多,这时候交流平台的优势就凸现出来。我们用论坛搭建的就是这样一个交流平台,让需要的人到这里寻找合作机会。

  从全球来看,CPGIS就是这样的平台,CPGIS的核心组织成员都是华人,这是一个华人群体,在空间人文社科方面,我们还是走在最前沿的,而且别人一听就知道跟中国有关系,我们办会的内容很丰富,效率也非常高,参会的人满意度很高。

  记者:明年空间人文社科论坛在什么地方定下来了吗?

  叶信岳:明年论坛准备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后年去台湾的东吴大学,再之后可能是深圳大学,就像奥运会一样,我们把未来三届给定了。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