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InSAR专家:中国InSAR应用正迈入商业化阶段

专业化“小众技术”有望迎来大舞台!

      由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地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InSAR技术研究应用高级研讨会”于5月22日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围绕星载、机载和地基SAR技术,深入普及InSAR数据处理、分析以及相关的行业应用知识,并进阶提高国内InSAR从业者的技能水平。

泰伯网 研讨会现场

      作为雷达遥感技术的一个分支,InSAR即雷达干涉测量,其核心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满足全球及区域尺度上地形测绘的需求,其二则是对不同尺度的地表形变进行精细监测。其中,InSAR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地表形变监测这一市场。

      地表形变是自然或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常见现象,但形变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安全隐患,例如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矿山塌陷、冰川移动、工程体(桥梁、大坝等)变形等现象,都与地表形变有关。这些灾害的发生,对环境的破坏和城市的发展均造成恶劣影响。经过20多年的技术研发和实践应用,InSAR技术面向各类型地表形变的基础调查、动态监测以及安全预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成为空间大地测量的新技术手段。

      而本次研讨会最值得关注的,除了在技术和应用层面践行的InSAR普适化宣讲之外,对InSAR市场成长潜力的解读,也成了与会专家们热衷讨论的话题焦点。

      在研讨会期间,泰伯网通过采访InSAR领域的专家了解到,InSAR在国内发展的20-30年时间里,已从理论研究阶段向公益性服务阶段快速转变,并即将迈入商业化阶段,其中InSAR技术与应用的客户群体,也正在从较为单一的政府部门,向企业级的用户群转化。

      一位地方测绘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泰伯网,与InSAR有关的服务项目在近两三年里有所增加,目前相关服务在测绘院的年营收,可达1000万元人民币规模。作为瑞士Gamma Remote Sensing AG在中国地区的产品代理合作伙伴,北京地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兴国提到,目前国内购买和使用Gamma的InSAR处理软件及地基InSAR设备所创造的年营收,也达到了3000万元人民币规模。

      在对未来市场空间的描述中,中国InSAR行业专家、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丁晓利教授在接受泰伯网的采访时提到,InSAR正在被纳入到智慧城市服务市场中,成为面向城乡环境及安全监管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例如从宏观层面的大范围滑坡和堤坝监测,到微观层面对单体建筑或施工项目的形变监测,InSAR都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有助于在灾前制定应对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

      丁晓利教授强调,人才培养对于InSAR市场拓展,有很大意义。在他看来,InSAR技术教育和有关技能培训,目前还主要集中在有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的院校的研究生、博士生课程中,本科阶段学生接触InSAR的机会还非常少,而将有关课程下放到本科专业,对于促进InSAR人才向低龄化普及,并推动这些年轻群体的创新和深造意识,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丁晓利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已经积累了相当的InSAR人才,这些人才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而行业接下来的提升空间,在于如何实现下一步创新,包括从最前端的SAR卫星技术,到数据处理和算法技术,再到应用模式方面的创新,都需要这些人才付出更大的努力;而持续不断的创新,也或将见到InSAR技术与其他遥感技术、定位导航技术乃至物联网技术和更多IT科技的融合,在不远的将来能够解决更多的市场需求和难题。

      InSAR技术工程化应用领域专家、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葛大庆在接受泰伯网的采访时表示,相比光学遥感技术应用在国内创造的数百亿规模的产值,InSAR产业,包括软件、数据和应用服务,每年市场规模可能仅有2~3亿元的规模,但随着InSAR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的延伸,即便只作为一类垂直的专业化“小众技术”,仍有更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就InSAR市场的开拓,葛大庆提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数据的持续供给能力是产业应用的基础。国内做InSAR服务一直以来主要依赖国外SAR卫星数据,其绝大多数由商业卫星提供。可喜的是,欧洲航天局哥白尼计划所属的Sentinel-1卫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为InSAR技术应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免费数据。国内也在积极发展面向InSAR应用的雷达卫星,部分卫星研制已进入实质阶段,预计近5年内会持续发射。此外,机载SAR技术的成熟,以及地基SAR的实时监测能力,都有助于补充星载SAR在实效性观测方面的不足,从而激发市场的活力。但保守来看,市场发展的广度仍与所解决问题的社会化程度相关,InSAR市场的发展速度可能不会如相关企业期待的那样快。

      人才培养是规模化应用的支撑。InSAR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至少两种人才,一种是InSAR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专家,另一种是能从市场出发,深入理解客户需求的行业应用专家。客观来看,InSAR技术的应用面对的是各行各业不同的需求,因而从业者本身需要广泛涉猎其他行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去实现商业转化。当然,想成为一个两者兼顾、谙熟不同服务产业链的专家,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创新、创业企业的驱动。近十几年来国际和国内纷纷涌现一批提供InSAR服务的公司(例如Gamma、TRE、北京地空软件、环球星云等国内外公司,以及泰伯网此前报道的初创型公司GeoSky东方至远科技),都希望将InSAR服务打造得更标准化和专业化,例如以云计算的方式满足InSAR大体量数据的高效计算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算法的持续研究和创新。这些公司对市场的积极探索,无疑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政府用户是商业化的突破口。目前来看,政府部门从关注国家层面的环境安全与灾害防治层面,仍是InSAR服务的主要用户。但针对重点设施、重大工程、城市空间开发等项目的监测,最后仍然会回到有企业性质的工程单位和责任主管方,而InSAR服务的意义,正有赖于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以市场化的方式被深刻体现出来。

      基于InSAR的核心应用价值,葛大庆总结认为InSAR服务会分为两条市场线路一是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如欧洲多个国家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基于Sentinel-1卫星数据的广域监测制图(wide area mapping);二是向“小而精”的方向推进,服务大型工程体形变监测、滑坡监测预警、大型施工场地环境监测和设施本身的形变监测等场景。

      从前景来看,市场的发展终将既得益于InSAR从业者对市场的主动探索,也依托于行业合作与多学科交叉,将InSAR技术纳入到常规的业务体系中,形成对传统手段的有益补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