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东方至远李吉平:InSAR市场规模近期还将提升一个量级

从长远来看,摆脱单纯由灾害性事件来驱动InSAR市场发展的被动局面,是InSAR行业的从业者们的职责所在。

      泰伯网在此前的文章中报道过,InSAR应用正步入商业化阶段,该领域专家曾保守估计,包括软件、数据和应用服务方面的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2-3亿元人民币;其中,有国内InSAR软件的代理商提到其软件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有地方测绘院的InSAR服务年营收达1000万元。海外市场中,2009年创办于荷兰的InSAR公司SkyGeo宣称他们的每年营收达到了几百万欧元。

      我们曾在2016年报道过的InSAR初创企业东方至远,其创始人李吉平近日再次接受泰伯网的采访时表示:InSAR的市场前景,有赖于该技术与多行业、与多元化技术的深入融合,从而促进常态化的应用;随着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缺失,以及对基础设施本身的生命周期管理的需求,在近期以InSAR数据深度挖掘和分析能力取得突破的前提下,可期进入包含地灾监测和预警在内的、面向单体城市安全管理的咨询与诊断市场。而InSAR领域分得的蛋糕,有望从现有营收规模再提升一个量级,达到20-30亿元人民币。
 

InSAR市场:由被动驱动到主动探索


      李吉平提到,InSAR市场的发展,此前更多还是由突发的灾害性事件所驱动,例如在地灾发生后,各时期的SAR数据和InSAR数据处理结果被用于灾害发生地的灾情调研,政府有关单位在注意到InSAR数据的价值之后,会主动启用该技术手段对灾区及其周边地带进行持续的监测。

      针对发生在2015年12月20日的深圳光明新区柳溪工业园山体滑坡事件,深圳市政府采纳了东方至远提出的以InSAR手段对受灾地区及深圳全市进行常态化监测的建议,并着力推进对整座城市的常态化监测模式。2016年初至今,依托政府主导的、以利用高科技手段为深圳全市防灾减灾提供支撑为目的而成立的深圳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东方至远提供了从历史到持续更新的高分辨率InSAR数据及技术支持,针对深圳全市的道路、地铁、电网设施、油气设施、机场、水利大坝以及约100万栋建筑物,实现全年的风险监测和筛查。

泰伯网
泰伯网 针对某滑坡地区的InSAR监测

      李吉平表示,类似的滑坡、崩塌、地陷等地质灾害事件,InSAR技术已经具备一定的预警能力,通过对大范围区域提前监测、分析,有可能提早发现一些隐患的端倪,确定事故的发生概率,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资产的损失。基于InSAR对地表形变的持续观测所延伸的对地面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李吉平认为现阶段的市场可聚焦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提供常态化InSAR观测服务,预警潜在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其中,降雨更为集中的我国南方地区,相对是地灾常态预警的主要市场。从技术角度而言,足够的数据量并应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可以做到单纯依托InSAR信息对地灾做出一定精准度的预判,但结合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地灾预测和监测的精度。

      其二,是能面向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针对大型设施的施工工程所涉及的区域环境,进行长期有效的InSAR观测,其中还包括对设施本身全生命周期的观测。例如,因地铁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超快建设造成的地表沉降和地下水漏斗,正反过来给城市的健康发展埋下了危机和隐患。InSAR的价值,在于为政府部门、以及为城市提供规划和安全服务的企业,能有效利用InSAR的观测数据,辅助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方案,或当发现潜在危机时,能及时制定应急方案,减少损失。

      在李吉平看来,东方至远目前协助深圳市政府走出来的“深圳模式”,既得益于深圳市方面对科技防灾减灾的高度重视和前瞻性,也有赖于各政府有关部门就InSAR技术落地的积极推动。但从长远来看,InSAR数据及服务更像是面向城市和城市居民的一份保险,意义重大。因此,摆脱单纯由灾害性事件来驱动InSAR市场发展的被动局面,是InSAR行业的从业者们接下来的职责所在。

      对此,李吉平的想法是:搭建一套InSAR的云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由InSAR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同参与并打造,面向政府和行业对于城市灾害监测、筛查和预警等需求,提供弹性化的有关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的服务支持,并旨在通过合作伙伴间的协作,对市场发起更主动的探索。
 

成为“地球健康诊断大数据专家”


      东方至远的愿景定位在成为“地球健康诊断大数据专家”。根据李吉平的介绍,他们在近两年的企业发展中,主要在做四件事

      一是数据的积累。近两年来,团队的重要开支,是通过国内外不同的合作伙伴渠道积极储备高分辨率的、覆盖中国境内的、能满足InSAR数据处理需求的雷达卫星数据(如意大利的COSMO-SkyMed的X波段雷达数据,还有欧洲航天局下属的哨兵卫星C波段雷达数据和L波段数据)。其中,资产密集及受地灾影响最为频繁的地区,是数据储备积累的重点。

      二是数据处理技术的自主研发。团队此前在InSAR数据处理的算法层面与COSMO-SkyMed卫星系统的开发和运营公司e-GEOS有深入的合作,与此同时,东方至远还通过与国内院校的合作,研发自主的、面向工程应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其产品思路在于研发、应用、迭代同步进行,以逐步推进其商业化进程。

      三是沉淀数据挖掘的经验。通过获取原始图像数据并处理得到的InSAR数据库,由海量测量点组成,这些点状数据可用于反映所观测环境的某些规律或现象,但要想从中弄清楚这些数据背后的成因和变化趋势,需要结合行业知识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和研究。东方至远的思考是通过深入参与不同行业的客户服务,掌握这些数据形成和变化的内因,以及导向的结论,最终提炼出算法,从而面向这些领域打造数据挖掘与分析的解决方案,提升InSAR数据服务的水平和价值。接下来计划借助机器学习手段,和国内外顶尖的团队合作,实现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四是基于前面做的三件事,打造基于InSAR大数据的城市安全云服务平台。InSAR云服务平台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降低InSAR技术的应用门槛,让数据的获取、处理、挖掘和分析,可按需获取,特别是面向用户对小范围、单体目标的InSAR监测和观察需求,消除不必要的成本付出;二是为更多行业赋能,其开放和可共同参与的云平台能够让行业用户积极共享在数据处理、数据挖掘和分析方面的算法成果,并从中收获商业收益,从而推动InSAR在不同领域的普及。此外,目前云服务平台还结合国家标准,基于InSAR大数据提供建筑物风险排查的云端功能。

      就云服务方面的部署,东方至远计划在6月8日于北京正式发布云服务平台,在产品的发布会上,他们还会就InSAR应用的标准化进程,以及在地灾、城市公共安全、保险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展开讨论。
 

可期的市场空间


      李吉平提到,国内InSAR市场的整体水平还停留在“测体温”或“CT扫描”的阶段,这意味着InSAR技术的深层次应用还有着可期的市场空间,甚至未来不排除由市场孕育出上市级别的InSAR服务公司。

      与此同时李吉平强调,InSAR也不会是单一存在于市场的技术,它与其他遥感技术的融合,与其他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融合,都可以让InSAR的服务链拉得更长,并成为多行业领域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这些即将或已经到来的趋势,在李吉平看来,无疑给InSAR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