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国家队”卫星距离商用还有多远?

现有计划的卫星星座,虽数量庞大,但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应用层面,需要打个问号。

  3月21日,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五号和六号两颗卫星正式投入使用。其中,高分五号是国内光谱分辨率 较高的卫星,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大气和陆地进行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可以说,“上可看大气、中可观地表、下可探地矿”,实现多种观测数据融合应用。高分六号卫星是高分专项天基系统中兼顾普查与详查能力、具有高度机动灵活性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主要面向农业农村、林业和防灾减灾等应用。

  民用卫星应用依然是国家队主要业务

  据了解,2010年高分专项立项以来,已有多颗高分卫星成功发射并稳定运行。在民用层面,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等成为“大客户”。

  2018年10月22日,3颗2米/8米光学卫星(即高分一号02、03、04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成为自然资源部组建以来的首发业务卫星。卫星应用将融入全国土地调查、地理国情监测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相关主体业务中,实现自然资源卫星数据、产品和信息与相关用户行业的实时共享服务。

  生态环境部也建立了相应的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据中心网站显示,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八号、高分九号等卫星承担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业务,实施大气、水、海洋、生态、固体废物及流域区域等卫星环境遥感监测。

泰伯网  
(来源: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上述高分系列卫星,以及资源系列卫星、环境系列卫星、测绘卫星、电磁监测卫星等22颗对地观测卫星的数据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统一进行运营与数据分发。据了解,相关民用卫星数据应用的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更多为政府等部门提供公益性服务。

  商业卫星“动作”频繁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导力量,航天科技集团目前形成了一条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提供的产业链,在推动卫星商业化应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2015年,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中国四维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同年8月,航天科技集团明确提出,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一个“16+4+4+X”四维高景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即由16颗0.5米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高端光学卫星、4颗微波卫星以及多颗视频高光谱等微小卫星组成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

  其中,高景系列卫星作为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首发星,为各类商业用户提供专业、定量化的遥感数据。据悉,高景系列星座,由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全球商业运营,由中国四维下属的北京航天世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独家分发数据。

  通过2016年、2017年高景一号01、02星的运行,中国四维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商业化运营体系。

  随即(2017年12月),中国四维与中国平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国内首个与保险行业合作的遥感卫星及地理信息服务运营商,开创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新模式。

  2018年1月,高景一号03、04星送入预定轨道,与同轨道的高景一号01、02星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首个0.5米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正式建成。

  航天世景总经理徐丽萍曾表示,高景一号服务了测绘、国土资源调查、城市建设、农林水利、地质矿产、环境监测、国防安全和应急减灾等众多行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上,中国四维着手建立国际数据分发网络,已经有20多个国家签订了代理合作协议。

  为迎合用户以购买数据为主转向购买服务的需求,中国四维正在探索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服务体系。据悉,去年年初,共有18个部委和30家地方用户单位提出1.4万多个区域全年卫星常规观测需求,中国四维遥感卫星数据处理中心累计运算能力达到千万亿次。

  需要明确的是,国内民用卫星服务与商业服务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细化。徐丽萍认为,商业星座以纯商业模式提供服务,基于自主运营的前提,星座将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作为卫星遥感应用服务的国家队,也将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国内公益服务范畴和商业服务范畴等的针对性政策应该更加明确,使公益卫星能够合理地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推送给用户,让更多人接触数据、享受服务。

  而世界范围内,高山荒漠、深海远洋等偏远区域,依旧存在通信空白,“鸿雁星座”计划改变这一现状。

  据了解,鸿雁星座包含一个移动通信星座和一个宽带通信星座,由数百颗低轨卫星和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可以服务200万移动用户、20万宽带用户及近1000万的物联网用户,并在导航、航空、航海等领域提供综合服务。

  去年11月份,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在重庆两江新区揭牌,由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电子、国新国同4家央企及其相关企业共同发起成立。该公司将负责建设与运营鸿雁星座——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

  随即,“空中5G”“鸿雁星座”全球总部也正式落户两江新区。据介绍,全球低轨卫星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项目首期投资200亿元,将在重庆两江新区建设项目全球总部。该项目的前身是“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计划,建设我国首个独立自主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

  去年年底,“鸿雁”星座首发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鸿雁”星座的建设全面启动。与此同时,中国卫通也参与“鸿雁星座”建设,计划于“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星座全球布局。

  不可否认,在高轨通信卫星应用层面,中国卫通作为航天科技集团从事卫星运营服务的子公司,拥有我国的民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目前在轨民商用卫星数量已达15颗,覆盖了中国整个国土面积和海洋领域,可以为全中国提供通信、广播和宽带服务。

  中国卫通已于2017年4月成功发射了我国首颗高通量宽带卫星,搭建了天地一体的业务运营平台,具备了向大众消费者和民航客机、海运客货船、高铁等提供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的能力,开启了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新时代。

  2018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卫通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批准中国卫通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

  届时,我国将建成高轨卫星与低轨星座结合的全球覆盖、天地融通、随遇接入、应用丰富、安全可靠的天基信息网络体系,满足国家各类信息服务保障需要,并为卫星互联网融合地面5G网络以及物联网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互联互通与合作发展、拓展从“卫星互联网+”到“卫星物联网+”的产业生态等方面将发挥作用。

  加上,中国航天科工也正推进商业航天发展,在国内发布千亿元商业航天项目规划,持续推动“五云一车”(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飞行列车)商业航天工程实施。

  如此一来,商业遥感、通信卫星系统在互联网、位置服务、智慧城市、金融保险等新兴行业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与移动互联网、导航定位、智能终端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将助力推动国家队卫星应用融入政府管理、企业生产和大众生活。

  商业化应用动力不足

  在商业航天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国家队的卫星遥感与通信发展正交织勾勒出一幅可期的商业蓝图。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现有计划的卫星星座,虽数量庞大,但是否能真正落实到应用层面,需要打个问号。

  据悉,相比卫星的天上布局,地面的处理能力也并未跟得上发射的速度。现阶段测控、地面设备等方面技术有很大完善空间。天上传回来的东西,未必会用,未必用的好。

  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闵长宁从频率的角度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低轨宽带星座系统频率申报和使用形势很不乐观。世界范围内有19个全球范围的低轨宽带卫星系统,如OneWeb、Star 等,申报了Ka、V等多个频段,覆盖了所有低轨道高度。低轨卫星与高轨卫星可以做到频率兼容,但是需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工程实施建立一整套方法。低轨卫星之间的频率干扰问题很难解决,如果有一个使用Ka频段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完成,就更加难以协调。

  更多意义上,批量的卫星发射可能是为了占据并不充裕的卫星资源。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了对国家队商业化现状的担忧。他表示,国家队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市场比较困难,主要还是动力不足。目前整个业务的商业化比重很少,基本上还是通过商业航天概念找国家要建设的经费。当然,他指出,军民融合会有推动,比如鸿雁星座这类项目,至少2/3经费由国企自身或社会资本来出,只有1/3是中央财政出,可以说是很大程度的推动,毕竟社会资本进来必然要以盈利为目的。

  为最大程度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未来我国最多只有一个低轨宽带星座系统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来看,“鸿雁”星座由国家队出钱,由国家队运营,这种模式并不合理。据此,他预测,最终有可能会是国家出钱1/3,几家央企凑出1/3,社会募集1/3,全部由中国电信进行运营,或者是其控股的子公司运营。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