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发布: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市场规模125.8亿元,增速471%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在这125.8亿元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中,仅智能腕带(包括智能手表)设备一项的市场规模就达到122亿元。相比2014年,该领域消费级市场规模增长481%。

  (文/3sNews编辑 葛宇)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市场规模为125.8亿元,增速达471.8%。

  智能腕带用户黏性较差

  其中,在这125.8亿元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中,仅智能腕带(包括智能手表)设备一项的市场规模就达到122亿元。相比2014年,该领域消费级市场规模增长481%。

  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闵栋表示,在购买智能手表的用户中,有30.8%的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使用时间一年以内占76.9%。目前市场上较知名的Apple Watch和MOTO 360,距离推出时间都较短,相应的用户使用的时间也较短。尽管增长迅速,但智能腕带设备却存在使用时间不长、用户黏性较弱的问题。

  消费者最关心功能和待机

  闵栋表示,目前功能是消费者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考虑的主要因素。超过80%的消费者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时会关注产品的功能,其次会考虑价格与外观。

  而在具体功能方面,健康监测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功能,消费者对健康指标的追踪功能最感兴趣,其次是监测睡眠和GPS定位功能,除此之外,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信息通知遥控电器等功能的兴趣程度也相对较高。

  此外,多数人希望待机时间够长,52%的消费者希望待机时间超过5天,对于目前已经有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多种消费电子产品的用户而言,并不希望增加更多需要充电的设备,能够接受一天一充的用户只占到5%,可见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待机问题,消费者的容忍度较低。

  可穿戴市场面临的挑战

  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产业仍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闵栋表示,第一,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国内针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定制化芯片和操作系统产品成熟度仍待提高,尤其是操作系统差距较大。同时,国内传感器主要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缺乏面向可穿戴设备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中高端产品。

  第二,产品应用服务仍需强化。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多以实现运动健康管理功能为主,在实际应用中和竞争对手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监测的数据类型和活动项目不同而已。产品的用户体验需进一步提升,由于对数据监测精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的发展。

  第三,安全与隐私保护有待加强。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个人数据的收集能力较其他智能设备更为强大,如个人信息、生理状态、日常活动、周边环境等,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大大增加。

  第四,产业链整合能力有待提高。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产业链还不成熟,可穿戴设备厂商往往需求与上游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匹配,硬件成本上升。可穿戴设备产品可关联性强,行业涉及面广,需要各学科和行业的有机结合,当前不同创新产品和服务彼此独立封闭缺少合作,数据缺乏有效共享和深入整合。

  闵栋强调,目前中国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仍处于探索期。从2016年开始,部分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开始释放,可穿戴市场将正式进入启动期,预计2016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