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圆明园遗址考古用上了无人机、RTK

测绘地理信息的普及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泰伯网讯   昨日,圆明园遗址公园首次在网络平台上了直播考古实况,广大网友可以见证考古的全过程,还可以看到以无人机、RTK为代表的测绘手段在考古中的应用。

  2013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成立了一个团队,队中历史、考古等方面专业人员一共5人,专门从事圆明园考古工作。

  此次直播的是圆明园远瀛观遗址考古,远瀛观遗址位于长春园中轴线最北端,紧邻“热门景点”大水法,曾经是一座西洋钟楼式高台大殿,也是乾隆皇帝宠爱的容妃生活的场所。因为常年经受风雨,远瀛观遗址的一些地方已经发生坍塌。

  考古专家表示,只有把工艺、建筑材料的尺寸、质地都搞清楚,把原来的样子发掘出来,才能为今后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摸清楚之后,以后怎么展示、怎么更好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才有底。

       圆明园遗址考古用上了无人机、RTK

       在这些传统考古工具之外,新的现代技术也正在被运用到考古当中。过去,考古完了要进行回填,之后再确定考古的位置往往比较困难,然而有了RTK之后,这个与卫星连接的仪器可以形成坐标定位,还可以用来测量,形成立体图像。

  而在去年在西洋楼考古时,考古专家们还用到了无人机,通过航拍可以了解到考古现场的整体状况,经过室内处理后就可以形成考古遗址的三维模型了。

  工作人员要对这些组合一新的文物按比例绘图,然后拍照或进行三维扫描。这些材料都要形成国家档案,最后,文物的整体情况还要形成报告。在修复成型之后、出报告之前,考古人员就要请历史方面和建筑方面的专家一起会商。

       测绘技术在考古领域大展宏图

  实际上,无人机考古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此前,考古专家们利用飞机航拍成本高,很难普及。现在有了无人飞机,成本降了下来,为考古工作提供了便利。

  以明长城的勘查保护为例,长城跨度太广,穿越好几个省,部分遗址穿越村庄,盖了工厂,有些地段相当复杂,让专家们束手无策。考古专家队伍曾走过一次长城沿线,通过人工走、看、拍照、测量,得到一些遗址数据,但走一个省的长城沿线就花了3个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对一直想做全面勘察与保护的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如今,成本低廉的航测无人机破解了以上难题。通过无人机上的激光扫描仪测量出长城的长宽高等数据,一些人工没法测量的地方,无人机统统覆盖到,利用此数据建出三维模型,并将相机航拍的图片贴图上去,制造出来的模型非常逼真震撼,呈现了长城的全貌。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考古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共识。今年6月,美国海外研究中心通过卫星和无人机在佩特拉古城发现了大规模人造石台,卫星和无人机的图像中显示,一个有着特殊用途的巨大的人造石平台隐藏在一大片沙子下面。

       时代进步,技术革新

  总之,考古领域将无人机技术、卫星、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考古现场和工作中去的新思维、新方法,能够大幅提高考古工作开展的效率。

  在明确古迹遗址范围,精密挖掘,文物保护和发掘数据的采集、建库与分析等工作中相对传统的技术有明确的优势,大大的减少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有效的减少了发掘过程中对文物的破坏。

  利用最现代的空间探测技术,探秘最古老的遗址,探寻我们共同的历史,值得期待。(文|泰伯网 龙薇)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