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天宫二号伴星成功释放,拍摄首批“天神”合影

堪称天宫二号和神舟飞船的“自拍神器”的伴星二号成功释放。

  泰伯网讯 “首张太空合影来啦!大家期待已久的我和十一郎合影终于来啦,昨天,伴随小卫星被释放之后,它传回来了第一张照片。”

  “上方的是我,下面是@神舟十一号。两位师父在小卫星释放后用手中的摄像机也记录下来了它的样子,下面的蓝天白云就是地球。”

  ——@天宫二号微博

  这是这两天,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备受人们关注的两句话。随之而来的即是由中国科学院研制、随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入轨的一颗伴随卫星的成功释放。在历经40天在轨贮存后,它带回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飞船组合体的首批清晰合影。

泰伯网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拍摄的组合体红外图像

  在释放的过程中,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利利用手持摄像机从舱内拍摄到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下方百米之外略过的“身影”。

泰伯网

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可见光相机拍摄组合体

  而就在昨天,这颗伴随小卫星又回传了一批更为清晰的图像。

  “从图像上这个距离来说,伴随卫星能看到的细节大概是1cm的分辨率。这将我们舱外的一些仪器、设备都展示得非常清楚,甚至包括我们航天员给伴随卫星拍照所在的窗口位置,我们也能在图片上十分清楚得看到。”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钟红恩如此对外介绍。

  伴星二号,像小护士一样的存在

  身材尺寸相当于一台打印机的大小,重量约为47公斤。天宫二号的这颗伴随小卫星叫做“伴星二号”。

  其实在卫星界,它来头不大,列为微小卫星。不过伴星二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据了解,它搭载了高分辨率、全画幅可见光相机,堪称天宫二号和神舟飞船的“自拍神器”,将在空间绕飞试验过程中对“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

  “伴星二号装载了两台相机,一台是可见光相机,一台是红外相机。前者像我们平时的数码相机,其像素高达2500万,而红外相机则能看到成像区域表面的热分布,这样就能了解画面中哪些地方有温度异常,这对我们做科学的监测判断非常有帮助。”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伴星型号总师兼总指挥陈宏宇的话来说,伴随小卫星就像小护士一样,对大型航天器的监视、故障监测都有很大作用。

  更智能的一点是,伴星二号可以通过太阳光来获取能量,同时,靠复杂的机械运动来调整自己的姿态和飞行轨迹。有评论称,这样的微小卫星正在成为中国航天技术突破的新方向。

  当然,不止如此,伴随卫星还具备全天时的空间观测能力,可监测空间碎片等对空间站造成潜在危险的空间目标,可作为主航天器的安全辅助工具,对主航天器进行工作状态的监测和安全方位。此外,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都能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

  “通过这次的图像回传,我们验证了相机的功能、性能都能满足要求。并且,表现非常好,那么下一次它要从神舟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的组合体的上方飞过,再对组合体成一次像。这样,到时候大家都可以看到组合体成像的背景就是地球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钟红恩如是说。

  根据介绍,本月底,伴星二号还将通过多次轨道控制,再次靠近天宫二号和神舟飞船组合体,并飞跃组合体上空,进行成像观测的第二次拍摄任务。

  我国是第二个掌握伴随卫星技术的国家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制微小卫星作为“伴随卫星”,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进行外部检查:

  1990年5月,美国“侦察兵”火箭,一次发射了2颗各重6.8千克的“多路通信卫星”;

  1997年11月,一颗名为“AERCam”的原型卫星,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飞行中进行了首次试验。

  在此基础上,美国又开始研制新一代“伴随卫星”,名为“迷你AERCam”。

  而中国呢?我国是第二个掌握伴随卫星技术的国家。

  早在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就发射了伴随卫星,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在轨拍摄大型航天器的试验,当时使用的相机像素为130万。

  当然,我国也曾发射过多颗微小卫星,比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200公斤级试验卫星一号、试验卫星三号,分别在2004年、2009年成功发射,开启国内高校研制小卫星的先河。

  当时,神舟7号的伴随卫星伴飞小卫星由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采用了两舱结构一体化设计,用轻型镁合金材料作为主结构框架,整星重量不超过40公斤。它在4×8公里的椭圆轨道上环绕飞船轨道舱飞行,相机携有广角和长焦两个镜头,能够捕捉4米至2公里内的清晰图像。

  此后,我国还曾发射过多颗微小卫星。其中,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200公斤级试验卫星一号和试验卫星三号已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成功发射,开启了国内高校研制小卫星的先河。清华大学研制的钠星一号和浙江大学研制的皮星一号也都获得了成功。(文|泰伯网 欧阳雯)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