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徐冠华院士:遥感产品必须“下里巴人化”

面对目前国内遥感应用体系和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徐冠华指出:必须将遥感产品“下里巴人化”,开通遥感市场的新应用领域,实现遥感数据增值、扩张市场规模。

  "各个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建立独立的遥感应用体系,不仅造成投资浪费,而且导致各部门之间在数据获取到应用服务环节的相互封锁,重复度高、效率低。"

  2016年11月10日,遥感应用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在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学术年会上一针见血地说。

泰伯网

  他指出,必须将遥感产品“下里巴人化”,开通遥感市场的新应用领域,实现遥感数据增值、扩张市场规模。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如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其反义词是“阳春白雪”。

  徐院士的言下之意,是说遥感应用应该通俗化、市场化。

  他说:“必须加快遥感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将遥感应用由政府主导的模式调整为主要由政府引导,购买服务,市场主导的模式,既可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主战场服务,又可以充分利用产业和市场力量,更快地发展遥感技术和服务能力。”

  以下文字记录摘自徐冠华院士于学术年会现场PPT和演讲内容(未经本人核实):

  徐冠华:为什么遥感科学技术如此重要,引起科技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想应该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的几个重大问题来谈起。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海洋开发以及气侯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这些问题很严重,很紧迫。但是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必须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才能够解决。而遥感科学技术具有宏观动态的特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技术支撑。

  中国应该积极参与GEO组织

  为系统了解固体地球、大气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各个要素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作用,世界各国针对全球变化与资源环境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大型国际遥感计划。

  1.美国宇航局(NASA)的对地观测计划(EOS)

  2.欧洲空间局的极地平台观测计划(PO-EM)

  3.日本/美国的热带降雨量观测计划(TRMM)

  4.欧美等国家发起了一系列大型国际遥感研究计划(如BOREAS、ISSCP等)

  2005年建立的政府间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地球观测组织GEO,主导和引领了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中国是发起国之一。

  各个国家都在GEO框架下组织制定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对地观测计划;美国、欧盟、日本等已制定对地观测发展战略,并把GEO作为实施其战略的重要平台。

  美国、欧盟在GEO第一个十年实施计划前已提出本国面向全球的计划;

  欧盟GMES计划于2003年启动;

  中国通过与GEO结合实现本国的观测计划。

  遥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中国已经具备天空一体化综合观测能力,部署了一批气象、海洋、资源和环境减灾科研和业务卫星,以及地面、业务应用系统等建设项目。

  同时,中国也已建立了涵盖各部门的遥感应用技术体系,各部门也制定了面向本领域的卫星遥感应用发展规划,开展了行业和区域应用系统研制,建立了业务运行系统。

  十二五期间,中国启动了863计划——“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全国要遥感网技术体系,提升了覆盖数据接收、处理、定量遥感产品生产与应用服务全链条的空间信息服务能力。

  此外,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空间基础设施,可初步形成天空一体化高精度对地观测网络,初步实现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业务示范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发展业务卫星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在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如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全国力量,编制和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业务运行服务。

  与国际相比,中国对地观测系统仍然存在差距

  首先,面向全球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除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等具备一定的全球数据获取能力外,资源卫星绝大部分局限于国内数据获取。

  其次,存在设施配套的制约,全球数据获取能力和地面接收站网能力仍然受限,地面产品验证能力也严重不足。

  最后,全球综合观测与应用的意识尚需加强,需要着力解决配套的数据保障、信息提取和信息共享等问题。

  中国遥感科学技术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建设全球综合地球观测应用系统,开展全球综合观测,将是中国实施全球战略和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球空间信息制空权竞争的必然要求。

  作为联合主席国的地球观测组织GEO(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的成员,中国正在倡导建立全球性的地球观测应用信息系统,这与中国目前的全球性战略发展目标基本一致,可以充分利用GEO这一全球平台在渔区和全球层次上加速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由政府主导,调整为由市场主导

  遥感科学与技术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遥感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的全球战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必须加快遥感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将遥感应用由政府主导的模式调整为主要由政府引导,购买服务,市场主导的模式,既可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主战场服务,又可以充分利用产业和市场力量,更快地发展遥感技术和服务能力。

  高分辨率卫星观测系统的商业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制定和完善可实行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引入、政府扶持、政企合作、军民融合、国家和地方合作,大力发展高分辨率商业化卫星星座和数据服务与应用服务体系。高分辨率商业卫星小、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更加适合民间资本进入和社会化发展。

  1.国外商业卫星:PlanetLabs卫星;Skysat卫星

  2.国内商业卫星:北京一号/二号卫星;吉林卫星

  (1)“北京二号”是由三颗高分辨率卫星组成的民用商业遥感卫星星座(DMC3)。“北京二号”星座由三颗1米全色、4米多光谱的光学遥感卫星组成,可提供覆盖全球、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俱佳的遥感卫星数据产品。

  (2)吉林一号卫星采用以光学载荷为中心的“星载一体化设计”理念,卫星轨道高度的650公里,全色/多光谱分辨率为0.72/2.88米,幅宽11.6公里。

  无人机是遥感产业化的重要动力

  在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卫星遥感在全球数据的获取当中无疑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它受制于一些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在区域内的突发事件中难以满足需求。近年来,无人机由于具有机动灵活的数据采集能力、空域限制少、成本低,将成为未来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无人机与其他种类遥感技术体现的对比优势:

  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与资金门槛相对较低;

  与有人航空遥感:空域限制少,危险环境影响低;

  与卫星航天遥感:光学遥感受云影响地低、感兴趣区域重复获取频次高、获取模式多样;

  与地面调查实验:工作范围大、效率高。

  数据封锁是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遥感技术目前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遥感应用主体仍然是依托政府部门内部的相应机构,造成以下诸多问题:

  1.投入高,效率低

  遥感应用所需的数据、软件、设施和人力的投入大、技术复杂、步骤多、流程长。各个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建立独立的应用体系,不仅造成投资浪费,而且导致各部门之间在数据获取到应用服务环节的相互封锁,重复度高、效率低。

  2.激励不足,成果转化效率低

  遥感数据信息挖掘不足,缺乏将遥感数据转换为业务信息和决策知识的规模化能力,针对遥感大数据挖掘和智能化分析的研究还很薄弱,没有形成规模化持续性生产能力,未充分实现遥感数据的增值和应用效果。

  3.遥感产业链形成不力

  遥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未有效链接、支撑和系统发展,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企业难以专注于特定技术和服务,创新创业成本高、风险大,造成目前除了国家政府机构和有行业背景的企业外,其他遥感企业较少较弱,民间资本真正进入到这个行业仍比较困难。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就以下方面统一认识,形成相应措施:

  1.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制定和完善遥感技术发展规划,改善遥感企业的投资环境,逐渐过渡到政府各部门从市场购买遥感信息服务为主的模式,解决当前重复、低效、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的问题。以增加我国遥感技术应用的能力,提高应用效率,降低应用成本,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2.开拓遥感新的应用领域

  将遥感产品“下里巴人”化,将遥感信息再进一步处理加工变成价格反映的信息,通过价格信息,支持解决用户在一定预算约束下的消费政策,提高消费者效用。打通遥感与货币的连接,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建立市场激励机制,细分产品和服务,实现遥感数据增值、扩张市场规模。

  3.重视大数据、互联网+等带来的新兴市场动力,跨界融合发展自己

  遥感技术应当成为大数据产业的重要基础支撑,跨界融合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市场,从链条各个环节来改造自己,贯彻整个产业链,从根本上推动遥感技术新的产业发展。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的遥感科学技术一定要树立服务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努力探索遥感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的思路,加强遥感前沿问题的科研研究,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从而推动中国遥感应用的市场化进程,走出新的遥感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

  遥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遥感走向市场、走向大数据、走向互联网+才刚刚迈开步子,前方的路还很长,这是一个新的、更广阔的空间,是技术和金融资本共舞的空间。我们大家尤其是年轻人要有充分信心,我相信遥感技术有这个能力,我们的科学家有支撑这个空间变成现实的能力。(整理|泰伯网 思佳)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王智勇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