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盘点 | 2016中国空间信息产业十大热点

2016年,空间信息产业究竟上演了哪些精彩大戏?泰伯网为您甄选出十大热点事件,速来围观吧!

  2016年已成为过去式,空间信息产业也将上演完一整年热闹的戏码,泰伯网回顾梳理总结了空间信息产业2016年全年十大热点事件。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看一看究竟2016年发生了哪些大事,为2017年更好地把握空间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前做一做功课吧。

  1. 关键词:0元中标

  典型事件:世纪安图0元中标烟台不动产登记项目

  事件梳理:继6月河南鄢陵县不动产登记项目招标出现1元中标后,9月14日烟台市不动产登记数据库软件平台项目建设以“0万元”成交,引发众议。

  解读:2016年被业界称为统一登记落地年。截至2016年12月15日,全国335个地市、2801个县区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颁发新版不动产权证书分别占100%和98%。

  从国家层面来说,对于不动产登记的财政投入并不多,主要资金还是来源于地方政府。目前参与不动产登记信息化业务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房产测绘项目经验的测绘公司,另一类是具有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的GIS公司。由于技术壁垒偏低,全国大概有3000家企业参与竞争,但是未来,产品成熟度高,准备充分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尽管在政府采购中,低价中标事件屡见不鲜,虽然不会带来致命影响,但却会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损害了产业的长期利益。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不动产登记的市场只是刚刚开始,距离真正的成熟和落地,至少需要3-5年。尽管企业在不动产登记市场有苦和难,但是市场的应用和服务前景无限。如果企业通过0元报价来打“价格战”,抢占市场,追求到了短期利益,却损害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2. 关键词:跨界并购

  典型事件:四维图新39亿收购杰发科技

  事件梳理:2016年5月17日,四维图新发布公告称,拟以38.75亿元的价格收购杰发科技100%股权,此次收购将帮助四维图新打通产业链,实现软硬件一体化的车联网整体战略,并在对自动驾驶的布局上打造底层硬件实力。

  解读:杰发科技前身为联发科汽车电子事业部,是一家汽车电子芯片设计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在此次收购事件中,大数据平台对于四维图新来讲并不存在门槛,也不会在行业中形成门槛,但芯片产业却不同。“目前尚无哪个系统商能拿到50%的份额,因为碎片化很严重,但是芯片却可以。”

  对四维图新来说,对杰发科技的收购,将巩固他们在车联网服务的软硬件整合优势,也为双方面向未来自动驾驶的深入研究,提供先决条件。

  目前,越来越多的厂商已经将2020年设定为自动驾驶汽车量产的战略元年,自动驾驶的下一幕,图商及其他相关空间信息企业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先天优势。自2010年谷歌率先宣布研发自动驾驶汽车项目之后,众多图商开始拥抱变化,与车企开展路测,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企业也迎来爆发。

  日前,四维图新联手腾讯入股Here地图,再一次掀起产业热议。技术融合下的产业变局,企业的跨界突围已成为常态。

  在2016年,产业内外点燃了并购热情,既有像四维图新的跨出去,也有像兴民智通的跨进来。2016年重大的其他跨界并购包括但不限于:兴民智通收购九五智驾,欧比特收购绘宇智能,同方股份收购伟景行,华腾飞收购宏图创展等。

  3.关键词:北斗产业化

  典型事件:首部北斗导航白皮书发布

  事件梳理:2016年6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在卫星导航领域发表的第一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阐释了北斗系统的理念主张,为北斗系统未来的更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决策基础。

  解读:2016年6月12日,中国第23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根据我国北斗产业的全球组网计划,到2020年左右,完成35颗组网,实现全球覆盖的战略目标。就在第23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后的不到一周时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该白皮书的发布体现了中国对北斗系统的高度重视。

  打造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既是国家安全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北斗系统要想取得更大发展,产业化是一条必由之路。

  随着北斗全球组网加速并进入收尾阶段,北斗全产业链的发展备受看好。上游的芯片、天线、板卡等基础产品已进入规模应用;中游的手持型、车载型、船载型等各类应用终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下游的运营服务和系统集成也开展了探索应用。北斗产业呈现出了“北斗+互联网+其他行业”的新型业态。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再一次强调,要加强北斗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北斗产业化进程,并将北斗系统建设列入12项优先行动之一。同时,围绕北斗的高性能定位服务今年也取得了突破。

  4. 关键词:民营崛起

  典型事件:SuperView商业遥感卫星成功发射

  事件梳理:12月28日11时23分,我国首个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SuperView-1 01/02 星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此次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市场的空白,意味着我国在国际商业遥感主流市场的竞争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解读:2014年,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60号文件,明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空间领域。这也开启了民间资本对于商业卫星应用领域的大规模投入。

  今年以来,我国卫星商业化市场迎来不小的突破。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每年优于2.5米分辨率的卫星原始数据直接消费约为5亿元,并且每年保持约8%的增长率。但是,国外数据约占75%,国内数据约占25%。而且,亚米级高分影像数据市场被国外遥感卫星数据垄断。

  但随着我国首个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SuperView-1的成功发射,中国正式进军国际商业遥感服务的主流市场,并具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竞争的实力。业界对中国未来空间产业与国际接轨的商业化发展充满期待。

  与此同时,2016年11月10日,由两家民营航天初创企业主导的“潇湘一号”“丽水一号”成功升空。其中“潇湘一号”由今年曾获数千万天使轮融资的长沙微小卫星创业团队天仪研究院主导研发。随着市场的践行,围绕空间产业展开的商业模式将越来越丰富,我国空间产业也迎来多元化的创新发展。

  5. 关键词:白热化

  典型事件:BAT舌战高精度地图

  事件梳理:今年5月,全球最大地基增强系统正式发布,同时阿里巴巴与中国兵器共同出资设立的千寻位置网依托于地基增强系统推出高精度产品。

  10月,高德宣布高精度地图免费。然而,百度回应早在2013年起便免费向车企提供自动驾驶实验测试阶段所需的高精地图数据。

  11月,宝马和百度高管公布双方将终止多年的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合作。

  12月,腾讯与四维图新联合投资公司GIC,拟共同收购HERE 10%股份。

  解读:智能化是汽车产业的重要变革方向,人工智能助力下的高精地图则是驱动汽车变革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高精地图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所在。车厂与图商二者必须要有效协作、互为依托,方能打造出更广泛需求的汽车产品及服务,抢占未来的战略制高点。

  实际上,不仅是BAT在高精度市场上你争我夺,国内图商已经开展高速路段等重要道路的高精度绘制,诸如合众思壮、中海达等空间信息企业也纷纷加入到高精度市场的卡位赛之中。

  有市场调研报告分析,到2020年高精度地图市场为21亿美元, 2025年将达到94亿美元,高精度地图领域未来有望成为图商重要增长点,未来十年内高精度地图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由于电子地图触及国家安全,制图资质和服务资质由于稀缺性而最受市场青睐,而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则是进入地图相关行业的基础资质。高精度地图前期投入巨大,且需要雄厚的技术支撑才能满足自动驾驶对地图的需求,行业壁垒凸显先发优势,高精地图需求爆发将迎来行业盛宴。

  仍有专家分析,即使现在可以提供满足完全自动驾驶条件的高精度地图,实际上也是浪费的,因为自动驾驶产品用不上,价值也就发挥不出来。

  6、关键词:资本热捧

  典型事件:辰安科技、星网宇达上市

  事件梳理:7月26日,以公共安全应急平台软件研发为主营业务的辰安科技登陆创业板,连续19个涨停板之后,一举创下空间信息上市企业的最高股价纪录。

  12月12日,致力于惯性测量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北京星网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陆创业板,并连拉12个涨停板(值得一提的是,星网宇达是由上市公司北斗星通的元老级人物迟家升创立的)。

  解读:近两年来,以地理信息为主营业务的空间地理信息企业鲜有IPO成功的案例。辰安科技能够顺利上市与国家重视应急产业不无关系,应急平台建设带来了应急软件等相关市场的迅速增长;星网宇达则是面向惯性技术产业化应用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悉,该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

  辰安科技、星网宇达的成功上市标志着空间信息技术已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充分认可,也体现了近年来空间信息企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持续的发展。

  如果地理信息技术不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发展,那么就难以产生大规模的经济效益——这两家空间信息企业的成功上市也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实际上,借助资本来壮大自身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已成为行业内企业的共识。

  然而,这样的幸运儿只是少数,大多数地理信息企业尚不具备登陆A股的资格,但新三板仍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的渠道,登陆并通过新三板的平台,也能够通向资本市场。截止到2016年10月份,在新三板挂牌的地理信息企业一共165家,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空间信息企业有望迎来调整发展方向。

  尽管地理信息板块的新三板企业已经有数百家,但是大部分企业都还不是很活跃。尽管也有不少企业通过定向增发、发起并购、被动并购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种工具,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较低的活跃水平。

  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信息将迎来更多的利好与发展空间。 目前,地理信息已经渗入到精准农业、智慧文博、数字旅游、科学规划等众多领域,地理信息技术有望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大显身手,未来,或将出现更多垂直细分领域的空间信息上市企业。

  7、关键词:物流+三维

  典型事件:顺丰投资数字绿土

  事件梳理:顺丰作为国内物流行业龙头,千万级美元投资三维地理信息服务商数字绿土,引发业内对顺丰从激光雷达技术切入三维高精度数据市场,布局地理信息行业的猜测。

  解读:不管是跨界投资,还是提升物流配送精度,物流企业投资地理信息服务商的案例还是很吸引眼球。尽管服务模式并不明确,尽管合作效果尚未得到市场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测绘企业取得高精度三维地理数据,并通过分析和可视化集成,谋求在物流行业探索三维数据+人工智能的新型应用模式。

  结合国家“十三五”对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以及物流行业2016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利用高精度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和实时监控能力,发挥地理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颠覆从前浪费的需求方配置模式,还可以整合一切海陆空资源,使物流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甚至可以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送货难的问题。

  尽管,未来物流企业使用自动驾驶配送车送货时大势所趋,但就目前而言,激光雷达技术能否大规模运用在无人驾驶车上还是未知数。所以,物流企业投资地理信息服务商更可能是提前布局。

  8、关键词:新型基础测绘

  典型事件:《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事件梳理:10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测绘地信局联合印发实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五大业务”建设布局,并提出了“五大能力”、“五大创新”、“五个协调”以及新型基础测绘的概念。

  解读: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的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新型基础测绘所需的各种资源、技术、人才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这些都为“十三五”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三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将围绕常态化、全球化和“实施互联网+地理信息行动计划”展开。同时, “五大业务”也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加快结构调整、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提供了顶层依据。

  “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五年,也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

  这五年,测绘地理信息承载着“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构建测绘强国”的战略任务,更肩负着显著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的重任。

  相信“十三五”期间,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必将跨上新的发展台阶。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启动,将成为产业重要机遇。

  9、关键词:狼来了

  典型事件:大疆进军专业测绘领域

  事件梳理:5月24至26日,大疆在光伏展会上推出专门为光伏行业所定制的测绘、测温、自动巡检等光伏行业解决方案;

  8月8号,大疆宣布和Precision Hawk合作的精准农业套装,进军精准农业领域;

  10月12日,大疆与徕卡及其旗下子公司Aibotix宣布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无人机在测绘、建筑等行业的应用;

  11月1日,大疆和以色列Datumate公司达成合作,推出完全自动化的测绘整体解决方案。

  解读:从2012年至今,以大疆为首的无人机企业,将消费级无人机推向了一片红海,盛世之下风头一时无二。

  正当其他无人机厂商想绕开已经被大疆“霸占”的消费无人机领域,进军行业应用的时候,却发现大疆除了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攻城掠地,也已悄悄开始了在测绘、精准农业、遥感等众多行业应用领域的布局。正所谓,狼,已经来了。

  以测绘领域为例,无人机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日臻成熟,性能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测绘生产的主力军,尤其是随着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诞生,一举颠覆了传统测绘的作业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应急测绘、困难地区测绘、重大工程测绘、低空遥感考古、土地监测与督察等多方面。

  未来,无人机还将与测绘、卫星遥感、有人机航空遥感等结合,在厘米级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方面,服务政府和大众百姓。另外,与互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技术高度集成与融合,无人机更将实现更强的遥感数据服务能力。

  10. 关键词:万亿级市场

  典型事件:李克强48小时三次强调地下管廊建设

  事件梳理:从2016年7月5日到7日,48小时内,李克强总理语气极重地3次提及地下管廊。前两次是在湖南岳阳的内涝城中村和夜里紧急召开的防汛会议上,可谓处“江湖之远”;后一次是在中南海内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中,可谓居“庙堂之上”。

  解读:这不是演习!从总理的三次喊话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忧心,也看到了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的短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愈加的完善。但是在城市的“另一面”,地下管廊建设却一直遭遇着不被重视、止步不前的困境。尤其是在汛期,地下管廊建设缓慢带来的危害更是显露无疑,轻则影响城市美观,重则损害民众生命安全。

  在发达国家,地下管廊建设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在系统日趋完善的同时其规模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尽管地下管廊建设的初始投资较高,但从使用经验和历史看来,地下管廊建设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不可小觑,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另外,每年城市地下管廊建设还可以带动投资额达万亿以上,这也将成为城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值得庆幸的是,总理的呼喊得到了回应,住建部等职能部门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少省市更是把任务目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绩效考核内容来实施。根据住建部最新的消息,截至2016年12月20日,全国147个城市28个县已累计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5公里,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如此力度,相信地下管廊建设必将成为解决城市“逢大雨必涝”通病的良方,也可以一解总理的忧心。(文|泰伯编辑部)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实景三维助力互联网三维地图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