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追忆何建邦先生:地理信息一魔杖

颜基义曾为其作诗称:地理信息一魔杖,其功可变我华邦。

  2017年3月15日14时08分,何建邦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0岁。何建邦先生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自动制图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代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总工程师。

泰伯网

 

  “地理信息一魔杖”

  喜欢作诗的颜基义,是何建邦先生的老朋友。他在2012年的一首诗中,戏称何为“地理信息一魔杖”,并称“其功可变我华邦”。比何建邦先生小两岁的颜基义,是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同时还是中关村诗社常务副社长,喜欢作诗。以下为其诗作全文:

  地理信息一魔杖,其功可变我华邦。可期此仗新魔力,近看欧亚又一堂。建邦之意,意浅而直白。他力出一生,为地理信息学研而献之。其勤学、勤思、勤笔之劲,数十年如一日之恒,恐难有出其左右者。对于S&T的NGO事业,一样竭力打造,张帆破浪。事业如斯,肝胆如斯,不可不交,不可不从。

  根据北大博士后郑志刚在2012年发的微博,何建邦先生对名利看的非常淡,总是幽默地自嘲。当他听到颜基义这首诗以后,他说:别公开,万一让人把我打假麻烦了。

  业界纷纷表达了对何建邦先生的沉痛哀悼。

  “80年代后期,我就有幸经常聆听何先生教诲。何先生知识渊博、为人低调谦和、对后辈呵护备至。在我眼中,何先生是我国GIS事业最早的几位德高望重的开创者之一,与陈述彭先生一起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GIS专业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大力推动地理信息标准化,对推动我国GIS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执行总裁任伏虎回忆说。

  中国GIS领域的早期开拓者

  何建邦先生在地理信息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55个春秋,可谓是中国GIS领域的早期开拓者,参与组建中国第一个GIS研究室(1980-1985年),倡议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学科(1995年)。

  1985年,何建邦先生和中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陈述彭老先生,共同参与到国内第一个GIS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建工作,并在1991年-1996年担任第二届主任。

  何建邦先生一直致力于解决两大问题:GIS的标准问题和GIS的共享问题。他说道,在1983年我们已经初步解决了标准问题,而GIS的共享问题光有系统、光有标准还是不能解决的,还需要有一个共享环境,包括管理环境、标准环境、技术环境。

  为了潜心研究这个“共享环境”问题,何建邦先生潜心研究,直至倒下的一刻。1996年之后,他在重点实验室中不再担任行政职务,而是率领研究团队专门从事地理信息共享和标准研究。

  在22年前(1995年)的一篇论文《我国GIS事业的回顾和当前发展的若干问题》中,何建邦先生提到,我国规范空间数字信息活动的法律依据较美国、俄罗斯等一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他道出了6条建议。这些建议在22年后的今天依旧掷地有声,犹言在耳:

  1、建立具有权威的国家空间数据协调委员会,协调各部门的空间数字信息活动,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促进数据共享。

  2、制定空间数据版权保护法,杜绝非法拷贝扩散,克服部门垄断,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3 、制定空间数据定价政策,既保护生产者,也保护用户的利益。

  4、确定GIS系统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和评定程序,建立评估机制,实行GIS技术资格认证制度,以对GIS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保证和提高GIS工程建设质量。

  5、研究适合数字形式空间信息特点的安全保密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做到既有效地保守国家机密,又能使非保密数据得到广泛应用。

  6、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提出我国空间数字信息的立法建议。

  何建邦先生生平

  何建邦先生1937年1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62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从事资源制图科学研究与技术工作。

  1971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自动制图与遥感应用研究,曾任地理研究所二部学术秘书。1975年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自动制图专业学习。

  1979年调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组副组长,后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

  1996年后,率领研究团队专门从事地理信息共享和标准研究。

  何建邦先生曾任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秘书长及地球信息科学学部主任、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执行秘书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信息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副秘书长、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及顾问、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总工程师、国家遥感中心地理信息系统部主任、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等职务。 曾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和专家。

  何建邦先生一生致力于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研究,在发展和繁荣我国地球信息科学事业的进程中,殚精竭虑,成绩卓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自20世纪60年代起,他在中国科学院从事资源制图、计算机自动制图研究,先后参与开拓中国GIS领域和组建国内第一个GIS研究室,参与开拓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标准研究,参与创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组织地理信息共享和标准研究,提出地理信息系统共享环境概念和结构,主持多项地理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和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976-1980年,开展的地下水封石洞油库精确计量研究,利用摄影测量和数字化方法,解决了海底不规则水封石洞油库的精确计量问题;1978-1980年,参与组织的腾冲遥感地理信息研究,成为我国从不同数据源建立GIS数据库的开创性研究;1982-1985年,承担二滩大型水电工程区域信息系统模型研究,开展了大型水库建设引起环境变迁的区域分析,系我国第一个区域GIS系统模型。

  1986-1990年,承担黄土高原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解决了软件系统开发、水土流失模型建造和典型GIS系统建立与应用问题;1991-1996年,承担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系统研究,解决了系统集成和国家级自然灾害实际监测与评估问题;1996-1998年,开展的城市地理信息标准研究,在国家级,省(区)级和城市级三个层次上解决了城市GIS标准化问题;1996年以后,率领研究团队承担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共享示范研究,为解决信息共享环境提出了开创性的科学方案。

  1980年以来,何建邦先生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0余名。1976年起,先后在南京大学、武汉测绘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讲授地理信息系统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何建邦先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在他担任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秘书长,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执行秘书长期间,勇于承担,呕心沥血,身体力行,积极开拓,为这两个学术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难以替代的贡献,广受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何建邦先生勇攀科技高峰、硕果累累,曾17次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及省部委的科技成果奖励,1978年以来个人与合作撰写科学论文约15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图集、学术会议论文集40部(册)。他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授予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荣获地理信息标准信息化突出贡献专家奖。

  何建邦先生求是、求真、治学严谨。他为学不随波逐流,敢于坚持真理,从来没有门户之见。他一生平易近人、尊重同事、爱护青年、提携后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何建邦先生在地理信息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55个春秋。他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我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光辉篇章;他在为人、治学、工作方面所表现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是当代地理信息系统界的师表风范。(文|泰伯网 刘小贤)

  (感谢中天博地执行总裁余斌提供何建邦先生生平资料)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