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发布

地普办遵循“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工作原则。

  10月30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地普办”)正式对外发布了《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以下简称《普查公报》)。市地普办主任、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王训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扣柱,市地普办副主任、市测绘院院长魏子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办副巡视员孙卫星主持发布会。

  王训国介绍,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要求,市地普办遵循“边普查、边监测、边应用”的工作原则,依据“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组织原则,开展了内外业数据采集、标准时点核准、数据库建设和统计分析等项目。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利用优于0.5米分辨率的航空正射影像,收集整合国土、住建、交通、水务等147类、近千万条多行业专题数据,通过“室内分析判读为主、野外实地调查为辅”等方法,按照“所见即所得”的采集原则,历时三年多,首次获取了约85万个地表覆盖图斑和地理实体要素构成的多要素、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海量本市地理国情数据,形成了地表覆盖分类、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以及房屋建筑、公共交通、城市绿化、防汛设施、古树名木、历史文化保护、老年服务、水运配套、长江口沙洲形态、产业区建设形态、土地使用、土地利用等12类市情专题数据,如实表达了地理国情要素在标准时点的现实状况,并建立了统计数据库,形成了本市、各区县统计报表,编制了本市、各区县统计报告。如实表达了地理国情要素在标准时点的现实状况,摸清了本市地理国情“家底”。

  《普查公报》考虑国家和上海宏观决策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大众关切的重点和热点,筛选并建立了反映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铁路与道路、房屋建筑等地理国情要素基本信息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采用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区(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统计单元,通过汇总形成全市基本地理国情信息,利用文字、表格、地图等形式,从地理空间角度展现本市地理国情要素的分布状况和特征,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地理国情“家底”。

  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主要包括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库、重要专题要素数据库、市情专题监测数据库、统计分析成果数据库、3D产品成果数据库、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库、监测成果数据库共七大数据库的成果发布系统和统计成果报告等。市地普办围绕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充分挖掘普查成果的价值,将地理国情数据和技术成果作为底版数据和技术,开展了多项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服务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等本市重大规划制定和实施评估,服务“多规合一”,保障城乡空间资源的统一建设规划,服务“五违四必”综合整治、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等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服务历史风貌保护、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等政府相关部门管理需求,并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

  王训国表示,下一步,上海将按照新《测绘法》要求和《上海市“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确定的任务,结合政府部门决策和管理需要,从宏观和微观、定量和定性、整体和局部等方面,充分挖掘、分析和应用普查和监测成果数据,建立地理国情成果共享应用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认真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充分发挥地理国情成果的公共基底作用,积极推广地理国情成果应用,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持续提升地理国情信息服务能力。

(来源: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