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公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

“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的卫星大地量关键技术及应用”被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月3日,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7]44号)要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该局提名项目的名称、提名单位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推广应用情况、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主要完成人情况、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等进行了公示。

  项目名称: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的卫星大地量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提名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姜卫平、金涛勇、宁津生、翟国君、暴景阳、常晓涛、褚永海、王正涛、许军、徐新禹

  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项目简介

  海洋测绘是维护海洋权益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保障,能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基础支撑信息。我国是海洋大国,但全球海洋测绘信息相对缺乏且建设能力不足,特别是全球平均海面高、海底地形等数值模型精度和分辨率低,全球海洋重力观测数据稀疏,陆海垂直基准难以无缝转换。

  项目历经近 20 年,突破了基于卫星大地测量的海洋测绘关键技术,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海洋测绘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建立了精细的全球海洋测绘重要参量系列数值模型,确定了陆海与全球垂直基准的高精度转换模型,构建了近六十年全球海平面变化序列;并拓展用于内陆水域,实现了对我国主要湖泊水位和长江流域水储量等的变化监测。主要技术内容和创新点有:

  1.创建了整体集成与深度融合的多源测高数据精细处理方法体系,解决了数据基准不统一、精度不一致、分布不均匀等瓶颈问题,率先在我国建立了精细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并提出了长序列验潮数据和卫星精密观测结合的海平面变化分析方法,量化了近六十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证实了海平面上升的加速趋势。

  2.创建了自主的测高海洋重力场反演技术体系,解决了海洋重力场近岸反演精度差、计算效率低等难题,建立了全球海域精细重力场模型,为我国填补了全球海域大面积重力数据的空白;并提出了融合海洋重力场多参量和船测海深数据反演海底地形的新方法,构建了高分辨率的全球海底地形模型。

  3.建立了联合多源卫星和海洋数据确定与维持垂直基准的技术框架,精化了我国海域潮汐模型,率先构建了中国近海无缝深度基准模型,实现了我国海洋深度基准与陆地高程基准的无缝转换;并提出了区域与全球高程基准统一的严密且实用的方法,为我国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4.提出了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监测湖泊及冰川冰盖的新方法,解决了内陆水域短弧段测高数据有效提取的难题,建立了我国首个卫星测高湖泊水位变化监测服务系统;并构建了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及长江流域水储量的时间序列,为内陆水域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手段,也为解释海平面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项目发表论文 200 余篇,出版专著 7 部;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登记 7 项,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2 项。2′×2′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精度优于 5cm;1′×1′中国海域重力异常模型精度优于 6mGal;1′×1′全球海底地形模型,大部分海域精度优于 ETOPO1 和 V15.1;中国近海无缝深度基准模型精度优于 13cm;内陆湖水位监测精度达到厘米级。

  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海域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确定、海洋重力基准图建立、重力匹配辅助惯性导航等海洋测绘工程,并在江苏、广东等近 20 个区域陆海统一数字高程基准构建、跨海岸带和岛礁工程建设中,为解决海域重力等信息缺乏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确定的青海湖、洞庭湖等我国主要湖泊的水位及长江流域水储量变化序列,有力保障了内陆水域的地理国情监测。此外,为研发海洋二号卫星制定了误差指标分配,并为"927"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提供技术支撑。项目成果引领了我国基于卫星大地测量的海洋测绘基准建设,推动了海洋测绘技术及工程应用的发展,显著地提升了我国海洋测绘的全球化能力。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