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对话 徐丽萍》高景一号商业卫星背后的故事

泰伯网创始人刘玉璋与航天世景总经理徐丽萍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景一号、商业卫星、遥感应用以及商业模式的深入访谈。

  1月30日,行业内首档网络直播访谈《对话•徐丽萍》已在网络上与大家见面。泰伯网创始人刘玉璋与航天世景总经理徐丽萍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景一号、商业卫星、遥感应用以及商业模式的深入访谈。

  首期《对话》完整版视频现已上线,以下为泰伯网整理的部分精彩内容:

  泰伯网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刘玉璋:时隔一年,高景一号的第二次发射跟上一次有什么不同?

  徐丽萍:跟2016年12月28日高景一号的首次发射相比,今年1月9日是我们第二次参加发射。今年跟去年的发射时间就差了几天,但是太原的气温却比去年发射时冷得多,这是今年发射最深刻的体会。

  不过还好有过一次经验,所以今年的活动组织和发射都还算顺利。高速下雪封路,大家就坐着绿皮火车一路赶到发射场所在的县城。当再次看到火箭点火升空的的时候,还是会激动。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体会这种感觉,也不是大家都有机会发射自己的卫星。所以作为世景人,能有机会看着自己的卫星随着火箭飞升进入太空,我很骄傲。

  刘玉璋:我们都知道卫星发射高投入、高风险的性质,也见到过很多卫星发射失败的案例。所以,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卫星发射失败该怎么办?包括卫星发射失败会对你们产生哪些影响?

  徐丽萍:现在卫星已经成功发射了,再回头讨论这个话题好像非常轻松。发射之前,我的心情会有一些忐忑和紧张,但中国航天发展了这么多年,我对我们的卫星和火箭还是有信心的。 
 

泰伯网

  你说假如发射失败怎么办?我想万一卫星发射真的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也还是会继续做下去,大不了争取再发射一次。

  说起来好像还挺悲壮的。我想说的是,不论是卫星的制造方、投资方还是卫星的用户,我相信大家不会有变化,不会说因为一次卫星发射失败就改变做商业航天的初衷。

  刘玉璋:现在高景一号已完成四星组网,有哪些新的变化?跟其他遥感卫星星座有什么不同?

  徐丽萍:这么说吧,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能够有四颗性能指标一致,并且四星组网运行的0.5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星座,只有高景一号。

  比如说有些卫星数量很多的星座,其实他们每颗卫星分辨率都并不完全相同,平台和传感器也并不都完全一致。我们的特点是这四颗同指标的高分辨率卫星在轨道上呈90度的相位分布,从原来的两颗星到现在的四颗,高景一号的重复观测能力增强了一倍。现在能够一天内对全球任意一个点进行采集,从效率上这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比较直观的四颗星和两颗星的差距。跟其他光学遥感卫星比较,高景一号最大的区别主要也是体现在分辨率和采集能力两方面。
  泰伯网

  刘玉璋:对于高景一号的卫星质量和轨道高度,是如何选择的?

  徐丽萍:卫星的设计制造是由中国航天东方红一手承担的。我相信当时他们考虑到选择这个卫星平台,包括它的运行轨道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商业运营的要求,尽可能的控制整个成本,但控制成本的同时也还要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

  比如说我们的卫星是0.5米的,DigitalGlobe的卫星也有0.5米的,但DigitalGlobe的卫星重2吨,而高景一号只有500公斤,从这一点你就能比较出来他们综合性能上的差距。我们之所以选择500公斤也是要考虑到我们这个卫星上去以后要具备的技术性能,要能够满足目前商业市场上用户对于数据指标、卫星平台、传感器等方面的需求。基于这些综合考量后,我们选择了500公斤级、轨道高度530公里,让分辨率达到了现在的水平。

  刘玉璋:发射卫星如何才能回收成本,高景一号的商业模式又是什么样的?

  徐丽萍:卫星无论从制造到发射肯定伴随着高额的成本投入,高景卫星的投资主体是中国四维,自然也需要通过商业市场运营收回成本,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现如今的全球商业遥感市场以及资深的商业遥感公司,其实都没有离开政府市场。比如最早的SPOT卫星(Airbus Defence & Space),项目本身就是有政府投资支持的。再看现在美国的DigitalGlobe,虽然美国政府没有直接投资在卫星上,但每年却提供了巨额订单在支撑着DigitalGlobe的收入。大家都知道,原来在美国有GeoEye和DigitalGlobe两大运营商,后来两家合并了。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其中一方失去了政府的订单。

  可以看到,目前政府在商业卫星的整个运营过程中,仍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要利用高景卫星给政府提供最好的商业化服务,我们要通过满足政府这个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需求,来保证高景卫星市场运营里最基础的这块市场。

  可能你会想现在都谈新兴市场、公众应用市场,你怎么还谈政府?但对于我来说,当你要运行一个商业卫星的时候,你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抓住既有的、稳定的核心业务,这是第一步。当你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再来看我还能不能在新兴市场上开拓,找寻更大的发展空间。
  泰伯网

  所以,商业遥感市场最不能忘的就是政府,你不能忘了政府在你发射之前从政策上、环境上给你提供的这些支持,你也不能忘了发射以后,你要通过你的商业运营,通过给政府服务获取商业回报,这个是必须要做的。这个政府不仅仅是中国的政府,也包括国外的其他国家的政府机构,现在商业遥感卫星最大的客户仍然是政府居多。

  刘玉璋:对于高景一号,政府用户目前的接受程度怎么样?

  徐丽萍:今年国内两个最知名的项目,一个是国土资源部的国土资源调查,另一个是地理国情普查,可以说高景一号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从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局这样的中央政府部门,到地方上的省市局,也包括一些企业,都在利用高景卫星做遥感应用方面的业务。

  中国的遥感市场很大,我们需要国外的卫星,但仅仅依靠国外卫星是很难满足我们这么巨大的市场需求的。这就给我们国产卫星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

  刘玉璋:目前遥感卫星有哪些新的应用场景?

  徐丽萍:遥感卫星的技术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的,但应用模式却比较新。比如说,利用卫星数据对于农业大宗商品进行跟踪,从而对期货和保险提供参考依据。这个在国外和国内都已经有公司进行尝试。

  另外,还会有律师事务所来买我们的数据,一开始我也很吃惊,我想你拿这个东西就算你能看懂,法院真的能采用遥感影像作为法律依据吗?现在看来法院也是信的。

  比如说当一块地或建筑遇到法律纠纷了,对它过往的真实样貌存在争议,那么卫星影像就能够提供一个客观准确的证明。而且它能够证明出来的信息不管是当事方也包括法律的机构是大家能够认同的,也是有说服力的。而且这样的应用案例在我们那儿不止一个,律师或法院开始采用卫星影象作为他们判案的依据,说明卫星已经从高高在上的科技,变成了让老百姓和更多行业能够理解的应用,这是好事。

  再举一个例子,上回有一个客户提到,说他们现在花很多的资源、人力、物力在跟踪输电线的电塔,因为电塔如果发生倾斜对整个输电线有巨大的危险,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持对这个电塔的监测和跟踪。

  当时讨论的就是能不能用卫星数据去做,如果就单靠遥感数据一个个去识别电塔,尤其是那种电线杆可能会很困难。但换个思路,如果我们利用海量的数据,用深度学习对这个识别算法做迭代分析提取,说不定未来是可以实现自动识别和分析的。届时我就可以告诉你,你这个电塔是直的或者有倾斜,这就是大数据信息提取。所以我觉得这种信息的服务才是遥感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玉璋:高景一号未来的发射计划是怎样的?什么时候发射视频卫星?

  徐丽萍:我们最初的计划就是“16+4+4+X”,16指的就是0.5米的高分辨率卫星,后续还有更高分辨率的卫星、雷达卫星以及视频卫星。第一阶段,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把四星星座建立起来,我想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基这个星座建设出一个成熟完善的商业运营体系。

  当我们这个基础夯实之后,我们才可能会考虑发后续的卫星。至于未来具体要发哪种卫星,这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判断。目前视频卫星的市场需求、经营模式,我们尚在分析和探讨阶段。我们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市场分析与预测,继而制定出后期是做更高分辨率的还是做视频的,还是做雷达的。
  泰伯网

  刘玉璋:你认为当下世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徐丽萍:商业遥感卫星在国内还算是刚刚起步,尽管已经有航天世景、二十一世纪、长光卫星,但其实大家都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

  我觉得目前商业遥感卫星运营的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后续服务体系的建立。单单发射卫星,靠着中国四维的大力支持,凭借中国航天雄厚的技术基础,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那么困难。但是有了卫星之后,配套的商业运营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立,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和尝试的。因为这个过程不管对四维还是世景,都是第一次,我觉得这是很有挑战的。

  刘玉璋:世景会不会跟其他做遥感应用服务的公司产生竞争?

  徐丽萍:我记得上次咱们做过一个圆桌论坛,题目就是遥感是卖数据还是卖答案,我当时回答的是数据和方案都要卖。

  但我并不觉得这是竞争,一家公司不管有多大的能力都是不可能覆盖整个行业的。如果我作为卫星运营商,看到了增值服务的市场前景,就拿着数据自己做增值服务而不给别人,可能对我们公司本身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我们既然掌握着数据源,就要用最好的服务为中下游企业提供数据资源,对中下游企业和创业者给予最大的支持。我们提供数据是作为一个商业公司利益上的需求,但同时也是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

  刘玉璋:不断发射的卫星和越来越多企业的涌入,你判断商业遥感市场未来的市场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徐丽萍:确实,现在遥感的卫星市场比应用市场还要活跃,每个月都有新的卫星发射。从卫星资源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卫星肯定会越来越多,数据也会越来越多。这种卫星资源的快速增长,会从源头上对整个产业链产生一些影响,现在数据源单一的市场格局也会被打破。

  但未来做商业遥感,终归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那就是获取利益回报。所以还是要关注你的用户是谁?谁来为你买单?倒退20年,这个市场的主要用户就是专家,现在不仅仅是专家,有政府、有企业也有公众,只是公众目前占的比例相对较小,但是随着卫星资源越来越接地气、技术越来越高、分辨率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强,我相信会越来越贴近公众。

  未来的商业遥感市场中可能政府还在,企业也还在,但是公众更多了,这或许是未来最大的一个变化。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