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解密商业火箭制造商路径

不同战略的火箭制造商路径差异体现在发动机燃料、运力大小、入轨轨道、是否具备试车环境以及是否可回收。

  2018年2月8日,全球运力最强火箭重型猎鹰在佛罗里达肯尼迪中心成功发射;同年9月13日,SpaceX宣布首位绕月飞行的乘客身份吸引全球关注;12月8日,嫦娥四号进入月球轨道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一向低调的航天产业在2018年不再沉默。

  商业航天的投资赛道也不再是私密玩家们的专属,相比商业卫星、地面设备等细分赛道,商业火箭的商业模式更清晰、参与者战略方向易判断,虽然前期投入多、周期长、风险高,但却是投资者在产业初期适宜进入的具备竞争力的赛道。

  相比我国商业航天稚嫩的初创阶段,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已经在以 SpaceX 和 Blue Origin 为代表,展开了对美国空军和 NASA 的各类商业订单“星战”中。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明确了基本商业逻辑。

  商业航天上游火箭发射服务定价能力强,未入局投资者进入时机集中在2019年

  在商业航天产业所覆盖的主要领域中,卫星制造与运营、火箭制造及发射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两个领域,其下游市场存在大量需求,商业化已得到验证。

  根据咨询公司 Bryce Space & Technology 在2018年的《Bryce_Start_up_Space》显示,全球在商业航天产业的投资趋势呈现3个阶段,2001年~2005年平均每年进行8个投资;2006年~2011年平均每年发生23个投资;到了2012年~2017年则一跃到平均每年发生110起投资。

泰伯网

  2015~2017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航天投资总额、投资数量及融资数量

  美国的商业航天投资数额及个数在2015年至2017年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以 SpaceX、Blue Origin、Virgin Galactic 为代表的商业航天企业在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后,迅速构建起了产业上下游的护城河,商业订单统一流向高处,规模效应明显,NASA 及部分美国军方的订单量以成倍的数量交付给这些航天独角兽们。

  商业火箭以承接有效载荷的订单为主要盈利模式,商业卫星订单和国家订单是商业火箭盈利的主要方式。未来随着不同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军贸订单及空间站运输都会成为潜在的盈利点。

  液氧甲烷可回收运载火箭将大幅缩减发射成本

  火箭制造商在商业路径上,主要分为两条技术路线。液体发动机可回收火箭和固体火箭。

  以液体发动机为研制方向的企业,商业逻辑主要在于通过可回收火箭重复利用,提升发射频率和减少研制成本,进而提升发射价格的行业竞争力获得更多商业发射订单。

  以固体发动机为研制方向的企业,商业逻辑在于以固体火箭的稳定性和运载能力持续增强的基础上,持续获得军贸订单和军工发射订单,加大远距离轨道运载能力。

  燃料方面,液体推进剂中甲烷易于提取、无毒性且比冲较大,液氧甲烷是后续发展空间较大的推进剂选择;发动机研发过程中,为了研发试验方便,自建试车台也是火箭制造商需要重点考虑的资产类型。

泰伯网

液氧煤油与液氧甲烷的主要对比分析

  本报告分为五个章节,对商业火箭赛道进行分析。重点将输出我们对行业竞争、现有民营公司机遇、技术路径选择与原因、投资角度考虑、未来趋势等多方面的观点。

  (36氪作者石亚琼对本报告亦有贡献)

  本报告共43页,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阅读。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泰伯网泰伯网泰伯网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泰伯网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