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云”巨头激战中国,地信企业夹缝求存

面对市场巨变,地理信息企业是乘势而起,还是跌落尘埃,或许仅在一念之间。

  去年11月的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上,阿里CEO张勇曾提出:“地理信息将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张勇这句话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时隔不久,阿里云就推出了集成于RDS PostgreSQL和Ali-H 的时空引擎Ganos,为各类GIS地理空间数据以及时空型数据提供云上的高效存储、查询和分析计算服务。近日,阿里云宣布了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的重大更新,阿里云时空数据库方案已具雏形。

  与阿里云同样看到时空数据重要作用的,还有另一世界级云服务商亚马逊。泰伯网近日得到消息,亚马逊在撤走电商业务后将在国内市场着重布局云服务,时空数据云平台是其重要发力方向之一。

  大数据时代席卷而来,裹挟着原本发展“按部就班”的地理信息产业汹涌向前。两大顶级云服务龙头企业的新动作,让冲击变得更加直观。面对市场巨变,地理信息企业是乘势而起,还是跌落尘埃,或许仅在一念之间。

  1时空数据,云之焦点

  凭借在多个产业中的强大应用承载能力,时空数据已经成为云服务商业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板块。两大国际顶级云服务商在空间云平台方面的“大动作”,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近日,亚马逊旗下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Inc.(AWS)通过与宁夏西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协作,在中国开通三个由西云数据运营的Amazon CloudFront站点,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和宁夏中卫。至此,全球已有169个Amazon CloudFront服务节点。去年11月, AWS Ground Station(卫星接收地面站)发布,可利用云服务让客户使用由全球地面站组成的全托管网络,从卫星下载遥感数据到AWS全球基础设施区域。在GIS方面,AWS数据表达方式包括了气候模型、遥感图像、海拔模型、卫星图像、高分雷达等。

  据泰伯网了解,承托于这些站点,AWS在中国或将拓展基于商业航天、地理信息产业的一系列时空数据上云服务。

  另一大云数据服务商阿里云则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时空云服务构架,并为与地理信息产业结合做了一定的尝试。

  阿里云时空资深技术专家谢炯向泰伯网表示,Ganos是阿里云时空PaaS的核心引擎,以“时空赋能”的形式融合在不同的云平台产品中。PolarDB是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关系型分布式云原生数据库,Ganos和PolarDB结合,提供了自研云原生时空数据库方案。用户可以通过PolarDB Ganos访问存储于PolarDB中的空间数据或时空数据。Ganos在底层与云上GPU、OSS(面向对象存储)、数据库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深度整合,做了时空存储容量、弹性算力及基础算法上的大量优化,上层统一以不同云数据库及服务API为出口,这样与地理信息企业的GIS、遥感等平台就有了清晰的合作界面。以PolarDB为例,后面的部署输出方式会比较灵活,包括线上和线下,涵盖公有云、专有云、政务云、线下许可输出等多种形式。

  此前,亚马逊AWS首席云计算企业顾问张侠表示,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云计算市场还是一片蓝海。他指出,亚马逊的AWS在中国发展势头良好,也将继续加大投入。尽管亚马逊在国际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未动摇,但据GartnerGroup相关数据,2018年,阿里云扩大了在亚洲云计算市场的领先优势,市场份额高于亚马逊和微软。

  中国云市场或成为国际云服务商的主要“战场”,而时空数据云服务将是必争高地。

  2“降维打击”跨界而来

  传统的地理信息服务需求空间正在缩减。

  比如,原本政府端的GIS服务都身负“决策参考”的重任,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数据支撑和分析平台,以往不少项目中这一任务并未得到很好地完成。加上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等要求导致以往的多部门、多系统向门户化、平台化转变,部门自建工作流审批系统逐步压缩,部门自建一张图系统也随之减少。

  上云,上平台!

  大数据推进了智慧城市、大政务等新兴产业模式,也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和速度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时空数据量已从以往的GB、TB级发展到PB、EB级,作为承载众多产业的基础,上云、上平台已成必然。

  然而,此前基于项目服务的传统产品模式多为私有云模式,一般不具备信息领域云端开放的数据服务盈利模式。资深业内人士曾哲向泰伯网介绍说,时空数据云平台的发展意味着一种运营服务模式的转变。在企业里,客户端的部署分为私有云、公有云以及混合云,如果私有云不结合公有云,则功效有限。

  中科院西光所大数据应用工程中心时空大数据实验室主任李振宇也表示,面向大数据的地理信息平台和面向事务性工作的地理信息平台从基础理论、架构、和技术模式上来说都是有差异的。基于传统地信产业模式的大数据尚不能构成真正的大数据,而仅仅是“数据大”,若无法解决数据融合的问题,很难再有进一步的突破。

  而大数据、云计算作为信息领域的重要组成,IT、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天然行业优势,不仅亚马逊、阿里云大动作频频,腾讯云、华为云、浪潮云、联想云等来自“大厂”的云产品、云平台正在跨界席卷而来,传统地理信息企业的业务空间面临空前挑战,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天然的技术差距或让地理信息平台企业遭遇“降维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两大云服务龙头企业的“大动作”,也让部分地信企业产生了一定恐慌情绪。

  3分“蛋糕”还是做“托盘”?

  阿里云把“不碰客户最后一公里”当成企业的总体战略设计。

  阿里云向泰伯网透露,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今年内部大会上已经明确了阿里云的生态边界和被集成战略,称“练好内功被集成,阿里云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以此战略为基础,整个产品体系的设计以及KPI的导向会遵循这一战略。

  阿里云空间信息行业总监王垒说,如果将地理信息产业市场份额比作一块蛋糕,阿里云并不想做一个分蛋糕的人,而是想做好蛋糕的“托盘”,为地理信息企业提供更强有力的底层服务。在空间信息行业,阿里云要做好底层平台(IaaS、PaaS),做好云产品(如ECS、存储、数据库等),将产品和技术能力inside到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甚至是产品中,核心是与合作伙伴共同实现客户业务价值。

  尽管阿里云方面一直强调不分蛋糕、只被集成,但王垒也同意,地理信息企业的传统服务模式确实在面临冲击。但他表示,这种冲击不是来自于阿里云或者单一的某一家企业,而是来自于数字化的大趋势。

  曾哲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大数据、云平台的行业发展趋势的确对传统的地理信息产业造成了一种新兴领域侵入带来的“跨界竞争”,传统服务模式不与时俱进,则资源被新兴的信息应用服务的服务模式逐渐占用。而“大厂们”由于具备强大的商业面和技术优势,他们的参与让这种跨界冲击变得更加直接。

  他表示,在这种跨界融合的过程中,某些情况下最后一公里或许会变成一个相对的概念。传统领域、模式中的最后一公里,指的是终端应用平台软件和服务,而新兴的服务模式,不会永远存在最后的端口。

  阿里云保证不碰厂商的蛋糕,但还有许多其他的云服务企业,正在有意无意间拆分地理信息市场空间。腾讯、华为、浪潮都已推出自己的智慧城市和政务服务解决方案,其中与地理信息企业业务范围多有重合之处。

  业内人士表示,在技术层面,非标准化的应用服务或成为地理信息企业的最后阵地。但假设“大厂们”将标准化数据服务作为前台基地,把日渐消瘦的应用服务压缩在后端,传统地理信息企业战略空间或将进一步萎缩。

  4未来已来,不变则危

  新局势也为地理信息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大统筹、大融合、大监测才是整体发展趋势,这并非传统GIS企业轻易能做到的。大厂通过门户、平台,与行业内企业合作形成大的生态体系,或许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长吴一戎院士表示真正将空间数据充分应用还需要一个全新的应用生态,这就需要一个开放性承载平台,而这种平台绝非一家公司、一个团队能够做好的事情。他说:“到了今天,生态才是空天信息制胜关键。”他希望,今后各界能够共同推动承载平台应用,打造开放平台、开放标准,以此为基础构建相应生态,共同推动空天信息应用发展。

  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少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平台企业的数据和端口都出现了与多数云平台不兼容的情况。谢炯表示,阿里云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因此在产品设计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兼容已有平台接口,尽量做到完全适配。但其他更复杂时空数据,如时空轨迹数据、点云数据、遥感数据等,双方仍需要一个适配和对接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若要更好的与开放云平台结合,传统地理信息企业不能只等着被匹配,而要走出舒适区,适应新业态,研发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

  曾哲建议,传统软件开发GIS企业人均产值不高,但面对整体趋势的压力更需要重视研发,集约化发展,而不能单纯围绕着现金流,必须集中资源在新兴的服务模式和领域,具备跟进能力,才能活得好,发展得好。

  一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力度。传统的技术研发越来越面临着高附加值挑战,往往是二次开发,真正的原创具有竞争力的与时俱进的研发必须提上日程,否则会非常被动。

  另一方面,增强业务模式研发创新。很多企业缺乏业务研发的整合力和综合统筹能力,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对很多厂商都是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很多传统GIS公司相对大厂存在实际业务优势,但是如果不进行高级别的优势整合,随着人员的流动这种业务方面的能力也会逐渐降低。

  李振宇也建议,地理信息企业还需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服务模式,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数字化大趋势。

  面对新业态、新模式的冲击,传统地信厂商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但未来已来,一面是不断缩减的传统产品阵地,一面是跨界而来的服务模式挑战,不思变则局势危矣。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