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滕吉文院士:智能化趋势下要学会“与狼共舞”

大数据趋势下,信息的丢失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要学会“与魔鬼拥抱”。

  11月9日星期六,武汉。

  四年级的小张同学假期在自家小吃店附近的绿化带中玩耍,12点左右,小张失足落入藏身绿化带中的污水井中,只来得及喊出一声“妈妈!”下午5点30分左右,孩子的尸体在距离事发井盖1000米的另一个下水道口。小张落入的污水井井盖缺失,仅用一层环保网盖住。

  更令人无奈的是,事故之后有媒体试图追问吃人窨井的管理归属,所得结果却是有关部门的相互推诿:“武汉市相关部门称出事地点属于江夏区,而江夏区宣传部称出事地点在插花地带,归哪一区管辖有待确认;武汉城管部门则称,那是绿化带内污水井,由东湖高新区建设部门和水务部门处置......”

  供水、排水、燃气、供暖、电力、通信、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交汇成城市地下“生命线”。然而,类似事故还曾在多地反复上演,类似的“扯皮”也仍未停歇。对于多数地区事故后才紧急排查、更换、维修、加装防坠网等“找补”行为,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治标不治本”。

  比井盖“陷阱”更常见的,还有反复开挖的道路。因修地铁、过渡性修复、维修管线等原因,不少道路刚修好又挖开,电、水、气、通信等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协调统一,导致市民交通极为不便,噪音、粉尘不断,公路“永远是工地”。

  脆弱的城市管网系统,正在“拖”智慧城市建设的“后腿”。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带来的副作用,是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我国地下管网建设也因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各地建设情况参差不齐,信息化、智能化相对滞后,无法做到精准化、精细化管理。业界的普遍共识是,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井盖缺失,或者管线维护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的道路反复开挖问题,必须从管理层面入手,完善顶层设计,打通部门壁垒,解决权属不明等问题。

  为更好的克服这一问题,近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智慧管网专业委员会(下文简称“专委会”)获批成立,由中科院院士滕吉文担任专委会主任。

  01

  城市管网“困局”

  “感谢大家的信任让我担任专委会主任一职,但也让我感受到了压力之大”。

  让滕吉文院士感受到压力的,正是我国地下管网的严峻现状。滕吉文院士表示,地下管网的智慧化程度,关系着城市、政府监管、居民安居在未来能否形成一个三维的智能化整体。但我国的地下管网基本上是粗放式的、碎片式的、隔离式的,问题相对严重,这也为我国地下管网有序进行顶层设计带来了很高难度。

  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问题,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规模不断扩展,大量草地、农田等一度被占用,污染程度日益加剧。如何建设现代化、智慧化的宜居城市,这是摆在全国近14亿人民面前的重任。

该内容属于精选文章系列, 后获取已享有的阅读权限

升级PRO会员,享有以下权益

  • 解锁泰伯网专业深度文章
  • 免费阅读/下载12篇智库常规报告
  • 免费观看全库直播视频及回放

立即升级会员


还没有泰伯账号?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