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特别报道】商业航天进入“后风口时代”

疫情之下,商业航天领域的自然选择加快。

  2020年疫情引发的“黑天鹅事件”,同时也掀起了商业航天领域的“战疫”。

  疫情的冲击之下,初创企业、中小企业经营生产承压,也让本处在寒冬论调中的创投圈面临挑战。“收紧是大的市场趋势,今年的投资行业应该也不太好过。”

  与资本相伴而生的商业航天,既站在产业变革的当口,也迎面资方赛道考量的路口。

  对商业航天创企来说,已经走到了至关重要的一年。

  01

  风口上,子弹少了

  民营商业航天刚起步时,来自某投资机构小王还在体制内。

  “当时我在体制内做火箭,一直认为航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初觉得民营做航天有点不太可信。马斯克space X这事儿一出来之后,国内的资本也闻风而动,把资本堆积足够了,再加上军民融合,很多体制内的人也陆续出来,运载火箭和卫星这块的几个巨头整体还是朝着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发展。”

  在2016年以前,PE、VC风光无两。数据显示,2017年是国内股权投资基金的高峰之年,全年人民币基金募集金额近1.7万亿元。

  商业航天发展起来时,创投圈的钱越来越紧张。

  据分析,2018年开始急转直下,股价开始下跌,资本市场陷入震荡,上市退出的收益大幅降低,二级市场退出时股价低于初始投资入股价格。同年,也迎来严格的IPO审核,过会率不到60%。一大批拟IPO公司梦碎发审委“监管大棒”之下。同样,背后无法退出的PE、VC也一样梦碎。

  “18年开始,资金开始趋紧,虽基本面并没有太大改变,新设立的基金规模及数量较前几年普遍下降,如果投资机构只有存量资金,投资肯定要收紧,再加上二级市场的变动情况,一定会影响一级市场,形成传导效应,各个投资机构在投资方面也会更加理性,挖掘更具有内在价值的企业。”腾飞资本投资总监杜辉表示。

  有数据显示,近两年私募股权投融资规模的大滑坡。2019年前三季度,募集金额仅为7190亿元,与2017年相比预计全年下滑近一半左右。

该内容属于精选文章系列, 后获取已享有的阅读权限

升级PRO会员,享有以下权益

  • 解锁泰伯网专业深度文章
  • 免费阅读/下载12篇智库常规报告
  • 免费观看全库直播视频及回放

立即升级会员


还没有泰伯账号?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