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自然资源部初步建立遥感监测体系,卫星产业链机会几何?

为地方决策“提效”的路上,商业遥感还需要逐步打开局面。

  一场被定义为“放权”的举措正在检视着与之相匹配的监测能力。

  近日,国务院出台新规,决定大幅下放用地审批权。自然资源部也表示,同步下放建设用地预审权,将用地预审事项下放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将监管能力匹配性地提升与遥感等应用手段提上日程。

  01

  卫星不够,商业补充

  “特别是加强对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管”,自然资源部方面表示,将运用航空航天遥感监测、审批监管平台等技术手段,加大监督力度等。

  事实上,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去年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了。

  去年1月底,自然资源部便整合了系统内3家单位的卫星遥感资源,挂牌成立了卫星遥感中心。整合后的卫星遥感中心主要负责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应用,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监管、执法提供卫星遥感数据、信息及产品、技术和业务支撑。

  此时,距离自然资源部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体系的建立已经过去了一年。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主任刘国洪表示,自然资源部初步建立的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具有2米的分辨率,在地表400平方米的土地覆盖的变化都能清晰判断。在他的表述中,这样的数据产生能力使得国土资源部有足够的技术支撑来加强监管。

  同时,刘国洪表示,作为主用户和法人的在轨陆地卫星有十颗。据查,数据来源包括资源一号02C卫星、资源三号01\02卫星、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微卫星、2米/8米光学业务卫星(3颗)等。

  在全国约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之上,用于提供监管数据的10颗卫星依然略显紧张。

  “国土这块,尤其在规划层面,使用卫片进行一些合理规划,实际上比较常见,尤其国家部委引导,利用高分或其它型号的卫星监测。但部委现有卫星数量不够的确是事实,毕竟高分卫星数量有限,而且涵盖了多种功能用途的卫星。”

该内容属于精选文章系列, 后获取已享有的阅读权限

升级PRO会员,享有以下权益

  • 解锁泰伯网专业深度文章
  • 免费阅读/下载12篇智库常规报告
  • 免费观看全库直播视频及回放

立即升级会员


还没有泰伯账号?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