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许强:推进全域激光雷达计划,激发地灾市场潜力 | 高端访谈

现在很多作业单位是从测绘角度出发,对地灾行业还不够了解。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提出建议,希望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或自然资源部牵头,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尽快部署和分批实施中国“激光雷达计划”。

该建议受到众多从业者关注。有业内人士分析,借助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地灾防治领域将爆发巨大社会效益和市场机遇。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指出将进行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等工作。加上自然资源部明确提出将建设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中国地调局提出开展1∶5万~1∶1万高精度地质灾害调查,业界期待值进一步提高。

为此,泰伯网专访许强教授,详细了解他提出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三查”体系及全域“激光雷达计划”。

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强调,防范地质灾害的核心需求是要搞清楚“隐患点在哪里”、“什么时候可能发生”这两大问题,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

我国已通过多轮人工调查、排查等方式,发现了近 30 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地质灾害,并不在已发现的隐患点范围内,说明仍有大量的灾害隐患没被发现。正因如此,许强教授提出了由高精度光学遥感+InSAR 的“普查”、机载 LiDAR+无人机航拍的“详查”、地面调查核实+监测的“核查”共同组成的“天空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

“做地灾隐患排查其实和医生看病差不多,整体思路都是从大范围到小范围再到个体,逐渐圈定大病患者情况,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许强进一步解释,首先用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及InSAR对某个区域进行大面积扫描性“体检”,发现可能存在隐患的区域;然后用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光学镜头、激光雷达等对具有“大病隐患”的区域详细筛查,就像医院通过体检发现疑似大病患者后,通过“活检、B超、CT”等手段进行深入检查;最后圈定重点区域针对疑似重大隐患,由地灾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这就像门诊医生根据自己的判断,结合各种检查测试数据,最后给出诊断结果。

“前两个层次的多数工作都是由测绘地信单位来完成的。”许强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InSAR还是激光雷达、光学遥感都是技术手段,类似于医院的B超、CT,是辅助地质‘医生’做诊断的。”

许强教授举例:“‘三查’体系是将不同技术手段进行优化组合,按照三个层次逐级缩小范围,聚焦隐患目标。比如InSAR可以看到正在发生形变的区域和部位;而激光雷达适合发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损伤的部位,如古老滑坡、地震的震裂山体等;光学遥感影像则可更加直观形象反映地表的垮塌信息。各种技术手段需要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和验证,单独依靠其中某一种技术都很难实现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

激光雷达不仅可以生产出高分辨率(厘米甚至毫米级)的数字地形模型,其更具备一个非常独特的功能,就是将植被去除,显示出裸露的地表三维形貌。用许强的话说,就是:“去除植被后,田田坎坎、沟沟壑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使古老滑坡、山体裂缝、松散堆积物、活动断层等隐患暴露无遗”。这一功能对植被茂盛、地质灾害频发的西南山区和东部沿海地区非常有用。

许强表示,之所以现在着力推广全域“激光雷达计划”,是因为InSAR、光学遥感等技术的应用已相对成熟,但激光雷达的使用则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是零散的应用,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整体推动。

6月16日中国地调局消息,该局今年将部署开展地灾防治系列重点工作,并提出开展1∶5万~1∶1万高精度地质灾害调查,对受地灾威胁严重的城镇开展1∶1万高精度调查与风险区划,科学评估地灾风险,准确判断“隐患在哪里”。

该内容属于精选文章系列, 后获取已享有的阅读权限

升级PRO会员,享有以下权益

  • 解锁泰伯网专业深度文章
  • 免费阅读/下载12篇智库常规报告
  • 免费观看全库直播视频及回放

立即升级会员


还没有泰伯账号?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