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国航天业面临潜在风险

中国航天领域的风险迹象,与资本的过度“侵蚀”有一定关系。

中国的航天产业具有独特性,与国内大多数不同程度依赖国外技术、供应链和产业协作的现代产业(如汽车、高铁、飞机制造等)不同,航天产业是中国少有的几乎拥有全系统独立研发能力、独立知识产权以及制造能力的产业系统。迄今,中国在火箭制造、发射、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及应用、深空探测、探月、载人航天飞行、航天站等多个领域,都拥有独立的技术与产业体系。


中国独立自主的航天产业/事业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从“两弹一星”时代开始,中国在航天领域一直被排斥在苏联和美国两大阵营之外,这几乎等于被全世界的技术先进国家封锁。在后来的国际空间站这一国际合作项目中,中国也被排除在外。没有办法,中国只能走一条独立自主之路,时至今日,虽然中国的航天技术与美俄还有不小的距离,但它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航天产业系统,也成就了中国今天的航天事业。


在前不久的4月10日晚,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印度尼西亚帕拉帕卫星,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工作异常,最终卫星发射失败。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我国继3月17日长征七号甲火箭发射失利以后,30天内第二次发射失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型载重火箭,火箭全长约55米,箭体直径3-4米,总重量425吨,载荷能力5.5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1996年首次发射,截至目前多次发射成功,成功率95%以上。据了解,我国许多重要卫星和探测器都是使用这型火箭发射运载上太空的,是国内技术成熟度较高、发射量最大的高轨道中型运载火箭。


对于航天发射这样一个巨系统来说,出错的概率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出现连续的发射失败,则是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信号,从系统角度来看,它很可能意味着复杂系统中出现了某些系统性的问题。因此,值得一问的是:为何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这类成熟火箭出现了失败?连续出现发射失败,反映出国内航天领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从观察和了解看,中国航天领域最新出现的一些风险迹象,与航天发射商业化浪潮之下资本的过度“侵蚀”有一定关系。


航天产业/事业的发展都是从国家工程开始,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苏联和俄罗斯时期的各种航天项目,以及中国的绝大多数航天计划,无不是国家推动的重大项目,而且与军事与安全密切相关。商业航天是航天产业发展的自然结果。商业航天的历史不短,自1962年第一颗商业卫星Telstar 1发射以来,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已历经58年。


从投资来看,航天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卫星应用和航天发射领域。市场上谈商业航天时,很多时候是指航天发射领域。作为航天强国,美国曾长时间垄断商业航天发射市场。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总统宣布航天飞机退出商业发射。在这一阶段,美欧俄开始三足鼎立,中日印登上竞技舞台。21世纪初,美国航天政策向深空探测转变,近地轨道空间的太空活动被NASA交由私营企业负责。以SpaceX、轨道ATK公司为代表的航天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带动火箭发射驶入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道路。以美国为先驱,政府对商业航天的支持正在全面覆盖运载、卫星、飞船、航天器、卫星数据等全产业链,


商业航天是国家航天能力的重要补充,军民通用程度很高,航天产业的军民界线很容易跨越。任何国家的航天产业即使是商业化,也受到“国家意志”和“国家目标”的很大影响。即使在商业化程度最高的美国,航天产业与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合作也十分紧密,在军民融合十分发达的美国,国家意志往往通过政府和军方的订单来体现。在这方面,美国军方做得很好,它通过订单进行“甲方约束”。比如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其商业化发展就获得了美国政府和军方的大量支持——除了NASA的经费支持,还有免费提供发射靶场,以及美国军方的订单,美国的作战快速响应太空计划(ORS)就给了SpaceX公司不少支持。


近几年,商业化航天在中国也在迅速发展,不少民营发射公司纷纷成立。据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公布《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有141家,其中民营航天企业123家,占比87.2%。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年度投融资总额达35.71亿元,主要集中在卫星应用和发射领域。至少发生的36笔投融资交易中,29笔发生在北京。


从军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民营企业进入商业航天发射领域是市场化发展的大趋势,它将加速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竞争,对今后中国的航天发射走向世界有重要作用。不过,随着资本大量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它对过去高度国有化的航天产业形成了一定冲击。据安邦研究人员了解的情况,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


一是挖人。民营航天发射公司的核心人才,基本上来自过去的国有航天机构。在商业化航天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但如果一些核心航天人才被挖得太多,对原有的国有航天研究机构必然会造成损失。2018年,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张小平被一家民营企业以百万年薪挖走,此事在国内引起不小的关注。


二是资本大量涌入商业航天领域后,在现有航天系统中掀起了一种浮躁心态,不少年轻的技术人才现在都怀揣着创业梦想,人人都觉得自己能成为下一个马斯克。中国航天业内比较注重培养年轻人,现在不少分系统的骨干甚至业务带头人是30来岁的年轻人,这让年龄层次普遍偏大的俄罗斯航天界非常羡慕。然而,这些年轻的技术人才往往也是资本紧盯的对象,在资本的“忽悠”和“高估值”之下,航天界内的浮躁心态比较普遍。


三是资本进入商业航天普遍追求的是短期效应,缺乏对航天的敬畏感。对于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国内目前没有太多限制,基本上是自由赛跑。民营的商业航天和资本基本上都拥挤在商业发射这个环节,很多民营航天企业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本主导。有航天业内人士担心,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回报,缺乏对航天的敬畏感。如果任由资本介入,会把国内航天产业一些好的传统给“玩坏了”。要指出的是,资本与资本还有不同,目前国内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的资本,大多追求的是短期投资回报,是“投资-造概念-催肥-上市-退出”这类资本玩法在航天业内的体现。这类资本,很难真正沉下心来与航天企业一起走很远。


中国的航天产业/事业是一个积累多年的复杂巨系统,面对商业化时代需要转型,但作为特殊的行业,商业航天的发展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意志”,而不能只听从“资本意志”。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一道大坝,连续发射失败如同大坝上的一丝裂缝。对此风险迹象,国内从政府到业界再到资本,需要安静下来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共赢、安全地发展,更好地支持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强航天产业。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连续发射失败对中国航天业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高度警惕中国航天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尤其是资本过度介入之后诱发的风险。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