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卫星遥感落地生态环保大场景,未来十五年将成核心需求 | 独家

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卫星遥感将迎来十五年的黄金周期。

近日,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与监测司召开讨论会,围绕《“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天地一体化监测业务深度融合专题,研究生态环境遥感与地面监测业务的融合工作。

尽管“十四五”监测规划还未出台,但毫无疑问,未来卫星遥感将成为生态环境监测的核心工作和技术手段之一。

这一点在生态环境部近期下发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下称《纲要》)中极为显著。

《纲要》对遥感监测工作有非常具体的安排与部署。它要求推进遥感技术的应用,构建全天时、全天候、全尺度、全谱段、全要素的卫星遥感观测网络体系,形成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高监测精度的生态环境遥感服务能力。同时,逐步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具体到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围绕大气、地表水、土壤、海洋、温室气体等领域,生态环境部对遥感监测有非常细致的要求。

《纲要》要求在多个场景加强遥感监测工作,包括:加强全国大气颗粒物、气态污染物、秸秆焚烧火点、沙尘等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加强重点区域及全国工业园区PM2.5、NOx、SO2等污染物的网格化遥感监测,加强国考河流湖库及优先控制单元水环境遥感监测等。

土壤监测也是遥感应用的重要场景。日前,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也到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调研。双方围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就如何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支撑作用进行了研讨。

《纲要》提出,未来要形成土壤污染状况普查10年一次、背景点和基础点监测5-10年一轮、风险监控重点监测1-2年一次的动态监测体系

此外《纲要》还明确,统筹利用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气象局、自然资源部、科技部、中科院等相关部门温室气体监测资源,结合连续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手段,系统开展温室气体浓度监测。

在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方面,卫星遥感也被委以重任。包括:加强饮用水源地风险源、区域大气热点网格、尾矿库、固体废弃物堆场等遥感监测排查;按照“遥感监测为主、地面校验为辅”的原则,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监测评估体系等。

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卫星遥感的需求更为突出和集中。结合多源遥感和地面监测数据,我国将定期开展全国性的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

《纲要》明确,未来我国将全面提升遥感影像处理、智能解译和分析评价能力,实现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人类活动和重要生态系统每年一次遥感监测全覆盖,全国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公园等重点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每年两次遥感监测全覆盖。

据了解,为实现上述工作任务,我国还将配套一些基础建设工程,包括:建设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和生态遥感监测平台,推动研制发射11颗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加强卫星生态环境应用系统建设,以及形成一批遥感地面真实性检验站点等。

该内容属于精选文章系列, 后获取已享有的阅读权限

升级PRO会员,享有以下权益

  • 解锁泰伯网专业深度文章
  • 免费阅读/下载12篇智库常规报告
  • 免费观看全库直播视频及回放

立即升级会员


还没有泰伯账号?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