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李德仁对话李兰娟:基于北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网络空间精准管理”替代封城

李兰娟、李德仁以及全球疫情地图的发起人,围绕空间信息赋能防疫展开对话。

8月18日,在第九届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学家李兰娟,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图“操盘手”董恩盛,三人网络连线讨论了当今时代,如何利用新技术防疫、抗疫的话题。

本次对话由泰伯联合创始人单蕴睿主持。

[对话]

单蕴睿:欢迎两位院士,还有董恩盛博士。

刚才看了一下,台下大部分嘉宾都戴着口罩,我们今天能坐在这开会,还是要再次向李兰娟院士致敬,谢谢李院士!

今年疫情是一块试金石,客观上也是对科技发展的一次审视。一方面社会作为总的需求侧,还有很多诉求尚未被满足。另一方面技术作为供给侧,大部分时间是按照其内在动力强势迭代。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偏差?比如从03年的非典到今年的新冠,我们能看到科技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为什么还做不到无人化抗疫?这种偏差是不是意味着新的契机?

泰伯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学家李兰娟

大家都知道,这次新冠疫情我国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抗疫,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成效。

03年SARS和这次抗疫有许多不同之处,在1月19日到武汉考察时我就提出来了。SARS时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靠人工,现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通过网络就能很快地发现并控制传染源。

到武汉后,我们很快做出了去年12月武汉海鲜市场九千多万人流动的地图,有三分之一多的人已经流向全国各省,三分之二不到的人还留在武汉。去过海鲜市场可能被感染的人,很快就能找到、检测,发现阳性就赶紧治疗,这跟03年那时的科技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很快鉴定这是一种新病毒。在短时间内中国率先鉴定了是新病毒,说明我们的检测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所以今天,大数据、人工智能对疫情防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北斗最后一颗卫星上天我也看了。在互联网时代,北斗系统使我们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现在到哪里都有健康码,它可以控制传染源,对复工、复产、复学以及正常开展各项活动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内容属于精选文章系列, 后获取已享有的阅读权限

升级PRO会员,享有以下权益

  • 解锁泰伯网专业深度文章
  • 免费阅读/下载12篇智库常规报告
  • 免费观看全库直播视频及回放

立即升级会员


还没有泰伯账号?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