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中科院院士、雷达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保铮逝世,享年93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雷达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保铮同志逝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2日早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雷达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保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21日18时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今年以来,我国已送别31位两院院士。

保铮同志,江苏南通人,1927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并留校任教,历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副院长,1984年10月至1992年2月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雷达信号处理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员会顾问、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顾问、空军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顾问。先后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电子部优秀教师、陕西省优秀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9年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中国首届雷达毕业生

  保铮1927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通。生前接受采访时,他曾多次回忆,自己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在四处躲避战火、辗转求学的过程中,逐渐萌发出了朴素的爱国情,以及“科学救国”的信念。

  高中还没毕业的保铮曾先后考取了南通河海专科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南通学院的纺织专业,1949年4月,大连大学正式成立,保铮又转入该校,受业于毕德显、王大珩等著名学者。晚年他曾回忆,自己能有所成就,第一个机遇便是转校大连大学,接触了无线电。

  19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保铮随该校电讯系迁至河北张家口,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后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53年7月,成为我国培养出的第一届雷达专业毕业生。此后,保铮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于此度过了一生。

  初涉教坛,保铮就已崭露头角。在国内雷达专业“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他几乎参与了雷达专业全部课程的教学或辅导工作,并涉猎信息论、网络理论等新知识,编成了《雷达指示设备》、《脉冲技术》等教材。另一方面,他还经常在实验室开展研究,亲手制作了雷达研究所需的示波器等电子仪器。

  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保铮等人仍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突破了国外当时的技术垄断,例如制成了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1970年代初,保铮发明了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定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供电部门的一大难题。这项发明其实是雷达原理运用到电缆测试领域的成功范例,新闻电影制片厂曾据此拍摄了科教纪录片《电缆神探》。

  同行眼中的“裁判长”

  1984年,保铮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同年10月接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至1992年2月卸任。该校电子工程学院曾如此评价:“ 在保铮出任校长期间,我国正经历着重大考验并处于向前迅猛发展的时期。他勇于负责,实事求是,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学校的工作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同时,保铮亦作为雷达届的专家顾问,大量参与了重要雷达装备的技术咨询、方案论证和技术把关工作,因始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被雷达界誉为“裁判长”,得到众多同行的尊敬和信赖。

  晚年保铮最看重的身份之一,是雷达信号处理国防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近年来还逐渐拓展出了自适应旁瓣相消、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等新的学科方向。

  对于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保铮提出了“顶天立地”的理念:所谓“顶天”,就是要走在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的前沿,而“立地”,就是要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地帮助雷达整机研制部门解决问题,为国家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