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张瑞新:让海量数据成果动起来、用起来

张瑞新的大数据“野心”,就是让海量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动”起来、“用”起来,他在向着心中的目标奔跑……

8月24日,一颗满载着内蒙古人民期盼的遥感卫星“内蒙古一号”正由吉林运往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风航天城……这颗卫星将汇入吉林一号星座,并与国家其他资源卫星一起“组成天网”,时刻瞭望着祖国北疆大地,对内蒙古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监测,从此内蒙古“批供用补查”自然资源管理步入了全天候卫星遥感时代。

9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经过1年多建设,顺利通过了专家验收。同时,内蒙古另一个大数据项目——国土空间信息平台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随着这两个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今后内蒙古区内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监测、林业资源普查、防灾减灾及应急响应等领域,将实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助力内蒙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泰伯网

内蒙古测绘地理信息局局?张瑞新(中)、副局?刘秀(左)、副局?张贵俊(右)在安排部署?河流域测绘?作

一个测绘地理信息新型业务体系正在内蒙古建立。用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瑞新的话说,“我们就是要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底盘’作用,按照等级和密级,‘原汁原味’地向社会和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可靠、准确数据,扮演好‘来料加工’角色,满足国土空间管理一体化需求。同时,推动数据共享,避免多部门大量重复建设地理信息资源库,节约财政资金。”

那么,在自治区党委政府、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地理信息大数据和遥感技术在内蒙古发挥了哪些作用?全区数据资源是如何整合应用的?张瑞新还有哪些“超常”的想法?让我们来听听这位“跨界”而来的测绘局局长是怎么说的。
提供“原汁原味”的数据

绵延不断大青山,川流不息大黑河,见证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历史巨变。

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北依大青山,故得名“青色的城”。千百年来,纵贯青城东西的大黑河,养育着这方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民,黑河沿岸有许许多多故事与传说。今天我们就从前面提到的“一个库”故事讲起。

大家都知道多个行业在打造“一张图”,“一个库”的说法却鲜为人知。张瑞新就是内蒙古“一个库”的第一个提出人。当了16年国土局局长,干了16年土地审批监管工作,张瑞新深知数据和图件应用的重要和工作中的痛点。2018年他一来到测绘地理信息局便开始谋划全自治区“一个库”,他决心要让海量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动”起来、“用”起来,扩大地理信息数据应用范围,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大数据价值,满足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的广泛需求。3个月后,在张瑞新的指导下,一张地理信息大数据规划蓝图新鲜出炉。2019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始启动。

9月6日,2020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终评答辩会在呼和浩特召开。这天,张瑞新把融合他创新思路的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一个库”搬到会场旁边一间小会客室,邀约记者来听他讲述他与“一个库”的不解之缘。

近年来,呼和浩特为构筑城市立体交通框架,加快了城市交通路网建设进程,在大黑河上要建一座漂亮的新桥,结果主桥建好了,桥南出口处却成了断头路。“从图上可以看到,紧挨着桥边就是基本农田,如果要修通这条路,则要占用基本农田,城市道路是不允许占用基本农田的。”张瑞新指着屏幕上的一座桥说,道路设计时就应该到自然资源部门在图上进行备选路线选址,不应该是领导干部拍脑门决策。为减少损失,让这座桥早日贯通,专家们想着各种办法来补救,均未果。如今,大桥主体依然立在那里无法通行。此事时时刺痛着张瑞新的心:“如果可以建一个共享平台就好了,让所有职能部门在一张图上规划、设计、审批,以此来规避多图管理的诟病,避免酿大错,避免给国家造成更大损失。”

一年多后,张瑞新调到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任局长,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造“一个库”:以现代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技术为基础,以地理信息开发利用为核心,通过可视化、大数据挖掘分析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方法,打通各级各类数据资源通道,实现多源、多时相、多精度数据的共享交换和互联互通,形成全区一个数据库,向社会提供“原汁原味”数据。结合机构改革赋予的新职能,更好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是“一个库”的工作思路、前景规划,也是张瑞新的承诺。

那么,如果打通各级各类数据资源通道,平台数据哪里来?张瑞新告诉记者,平台数据将以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地形图等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林草、生态、土壤、气象等各部门数据资源,初步形成覆盖全区、多部门数据融合的自然资源数据库。此外,国家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公布后,将直接入库并应用,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等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泰伯网

张瑞新(左)到“国?三调”测区调研

“你看,这是呼市正在建设的三环路。最早施工方案南边这个地方道路选址不在这个位置,而是在机场南侧沿线一带,需要占用2600多亩的基本农田。总书记说过,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基本农田,这样选址是行不通的。”张瑞新指着地形图说,即使到了现场,也难以看清周边大范围环境,利用“一个库”,用数据科学选址,哪里占了基本农田、路怎么走更经济,图上都能直观表达,一目了然。最终该路段重新规划了路线,国家基本农田保住了。“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库’,才得以科学选址,也是因为有了‘一个库’,而改变了原来必须到现场规划的工作模式,节约了成本。”

那么,一个库系统建成后,如何保证数据的“鲜活性”“我们提供‘原汁原味’底图基础,各应用系统根据业务需要可以调用不同的程序模块,采用‘谁用谁更新’的方法,保证数据的共享和鲜活性。而这样的数据共享,将来谁也离不开谁。测绘地理信息‘底盘’作用也发挥出来了。”看得出来,张瑞新要把大数据平台做精、做专、做出精品。

据悉,这个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今年年底前将正式上线运行。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内蒙古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发制作的“内蒙古司法厅应急指挥一体化平台”和“巴彦淖尔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在相关领域成为全国和全区应用典范。

用地理信息大数据引领应用

卫星遥感是地理信息大数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打造亮丽内蒙古”同样离不开遥感数据,是“一个库”不可或缺的数据资源。今年4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上,自治区领导果断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原则同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提出的卫星发射、冠名,以及在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内蒙古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议方案。”张瑞新表示,按照上级领导指标和要求,推进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要充分发挥国产卫星资源优势,融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监管、评估、决策等业务。“卫星中心就像一个自然资源‘CT室’,拍出片子,写出报告,交给用户去开药方。”

在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成投产后,丰富的遥感影像以及遥感分析数据,将是地理信息数据库的重要来源,推动形成真正的全区范围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库,构建测绘地理信息新型业务体系。

通过卫星所拍摄的图片,可以清楚看见地面上每一栋建筑,甚至可以看见马路上的斑马线。卫星影像真实展现了地球表面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信息,它就像城市的第三只眼,帮助人们提高监管能力。

据了解,今年春天,自治区某旗县部分地区遭受冰雹袭击,刚刚破土出芽的农作物受损,农业保险受理上报损失面积达50万亩。之后通过遥感影像判读显示其中5万亩受灾严重,其他为“轻微伤”。遥感技术不仅“看得清”,对作物生长实现精准监测,在获取基础地理数据、地球资源信息和应急灾害的第一手资料方面比其它技术手段更有优势。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林草数据和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全区自然资源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和对比,清晰展示自治区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资源家底。根据生态相关理论体系,按耕地、草原、林地、水系、荒漠和聚落分类体系实现全区生态数量自动计算并形成分析报告,不仅直观展示全区、各盟市、各旗县的生态分布位置,还能准确地计算生态数量、连年变化情况等详细的数据信息;结合“一湖两海”等重点区域监测,关注全区生态变化,为行业管理提供地图和数据服务,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助力筑牢生态北疆屏障。

“有了大数据和遥感影像,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监测也更加精准。”一旁的技术人员介绍说,“最近我们接到了一批零散分布的5000多个增减挂钩项目复垦区域图斑(工作底图)的监测任务,通过遥感智能解译在图上‘找不同’来发现地块不同时期的变化,并分析地块的现状地类、地形地势、土壤类型等,辅助判断地块选择的合理性。第一阶段,我们通过影像图对比(找不同),查看复垦区域的建筑是否已拆除;第二阶段,复垦成水浇地后看看有没有再复建的情况发生。以前靠人工监测,很难达到对每一个地块实施监测,每一个地块都要进行现场核查,工作量相当大。现在利用大数据平台和遥感手段监测,系统自动对地块进行对比,发现不合理变化自动提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这样的大数据应用目前已经开展了十几个。通过智能化提取,自动化监测,改变过去靠人工的作业模式,发现问题更及时,也更精准。”张瑞新表示,“我们有了自己的大数据和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把过去分散的数据都整合在一起,同时卫星中心还接收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中心给我们推送的亚米级卫星数据,这块数据覆盖了内蒙古区域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的70%左右,与‘内蒙古一号’卫星互相取长补短,补齐自治区卫星数据和分析技术缺少的短板,解决了很多数据需求问题。特别是‘内蒙古一号’卫星,它将不只是一颗卫星,而是一个在天上的卫星网为我们提供服务。”这家生产卫星的公司目前在轨卫星25颗,年底可以达到28颗左右,比起自己发卫星划算得多。“有了遥感卫星,我们的应急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来料加工”的创新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把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践行“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手段,作为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确权登记和所有者职责,以及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审批、放管服的重要举措,稳步推进了“大数据基础平台、大数据共享平台和大数据开放平台”建设三步走战略,力求打通各级各类数据资源通道,实现多源、多时相、多精度数据的共享交换和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自治区一张底版、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综合体系。

把放管服工作落在实处。针对自然资源管理业务应用需求,将处室工作职能程序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跟进化,根据工作职能能够一键式分析用地地块的地类、权属、等别、区片价等基础数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不符合规划的地方系统就给出警示标志,并且在这个地方把不符合哪个法律法规的哪一条、哪一款都列出来了,让工作人员不仅有准确的数据,还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在工作细节中落实法治社会的国家要求;还能对补充耕地面积大小、耕地质量等级对比分析;补划基本农田地块的坡度分析等,辅助业务办理和耕地保护,实现多部门间的联审联办,提高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影响力。

张瑞新表示,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大数据资源优势,以“资源共享、务实管用”为目标,贯通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镇为一体的应用体系,提高地理信息大数据服务地方政府、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的应用水平,向全社会提供优质的应用产品服务。

他提出了采取“来料加工”的创新服务模式。“来料加工”,简单说就是对方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大数据平台带有坐标数据的“底盘”上找到自己数据的落脚点,形成用户自己想要的报告并入库,这样不仅丰富了大数据平台的内容,同时也通过计算,把年统计、月统计可以同比环比进行比较分析,相当于谁用谁更新。

经过一年多运行,“来料加工”模式已初见成效。2020年数据、产品及服务已应用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用途管制处、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农牧厅等厅局。同时,利用2019年、2020年的卫星数据,完成了鄂尔多斯东北部煤铀资源开发对区域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城区建筑物变化监测矿区环境用地监测、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地面沉降遥感监测等30多个服务。张瑞新透露说,应该给“谁用谁更新”立法,加快让“一个库”大数据“活”起来、“用”起来。

张瑞新心里的“小九九”——

算数据账:大数据平台在边建设边应用中,图层数量已达1200多个,相当于积攒了1000多个专题数据,数据量达76TB,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算经济账:谁用谁更新机制建立起来后,数据统一到大数据平台上来,实现“一个库”管理,杜绝了大量数据分头采购、重复投资、人力物力浪费的情况。“就拿购买卫星遥感数据一个大账算的话,可能给我们的钱还不足全区每年花钱买遥感影像费用的1%或2%”;

算成本账:看行业应用,就拿公路选址来说,先把最新遥感图附在底下,再把地形图附上,把坡度附上,叠加后就可直接在图上选址了,既经济又直观。系统上还会自动告诉你不要占基本农田,修路要经过多少村庄、拆多少间房屋,占了哪里、坡度是多少、车在路上可以跑多少速度,为用户节省了多少事。选好一条路可能只需20分钟左右,想想过去选址,坐着车,进村可能都分不清东南西北,遇到大山,哪块需要开隧道,过大岭要走哪条路,底下有没有火车交道口,这些都需要人工一点点分析,一步步丈量。现在从大数据“一个库”上选,“还用花钱吗?是不是省下了一二亿元钱呢?”

算效率账:工程上时间效率大为提高是不争的事实。工作上,以土地管理为例,报一个批件的时间已经缩减了,有了大数据的辅助下一步还要再减化。

张瑞新坦言他有一个“私心”,就是要让内蒙古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再过一到两年,当地理信息大数据“一个库”真正建立起来后,在内蒙古现代化技术水平相比“北上广”落后的条件下,不仅测绘地理信息局,全区700多测绘队伍都有饭吃,有活干,要用好共享大数据平台,把自治区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拔高一节。他也知道,“来料加工”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大数据平台真正做到实用,要走的路还很长。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把“一个库”用起来。“我们做的是‘底盘’,下一步用户给我们提需求,给什么货,我们就拉什么货,根据用户需求,我们来编软件,提供应用。”

谈到目前行业痛点,张瑞新直言,一是测绘成果的保密问题。他建议相关部门机构探索寻找测绘成果在保密可控的状态下尽可能最大化的发挥价值的路径。二是尽快形成互联互通的全国“一个库”。此次“三调”摸清“家底”后,如果国家公布3条红线,即城市边界、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建议国家牵头,建立全国地理信息“国家库”,在一个计算中心计算,实现共建共用共享。三是继续完善测绘应急保障,上下形成合力。

海海漫漫土默川,生生息息是黑河。40多年积淀的内蒙古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在迎头赶上遥感时代。张瑞新的大数据“野心”,就是让海量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动”起来、“用”起来,他在向着心中的目标奔跑……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