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王健林放弃A股:渡过债务危机,加速海外上市

渡过债务危机,万达开始加快上市步伐。

3月24日,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商业)通告称,决定撤回A股IPO申请。

从2015年9月万达商业向证监会递交招股书至今,已经过去了5年半时间。

通告解释,基于对自身战略的研判,公司决定对从事轻资产商业运营、科技、数据、人员等相关资源进行重组,以尽快实现境内外上市。

1988年,34岁的王健林离开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的位置,接手了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

1992年,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改制成立大连万达房地产集团公司。

资料显示,早在2005年左右王健林就计划将万达带到香港上市,后来也曾尝试在国内A股上市,但都未成功。

直到2014年圣诞前夕,万达商业地产终于在香港成功上市,并成为当年港交所最大的IPO。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上市不足两年万达便于2016年9月宣布退市。

在港交所上市的这段期间,万达股价仅上涨了9%,截至最后一个交易日其市值为2376.8亿港元。

关于退市王健林曾解释,核心原因是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

在退市前一年,万达向证监会递交了招股书,拟在A股IPO。当时万达拟上市的资产以商场(包含商场管理运营)、酒店(包含酒店管理运营)和文旅项目为主,其房地产属性突出。

彼时,我国房地产调控日益严厉。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住不炒”。

王健林主动求变,全面转型轻资产,大力推进“去地产化”。并在2018年,将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苦等5年,A股大门依旧紧闭。

随着时间的推进,王健林应该已经清晰认识到,房地产在A股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

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进行了物业分拆上市,而商业物管企业均获得了极高的估值。

因此万达商业撤回了A股上市申请,将目光转向境外。

与曲折的上市历程类似,近些年万达在业务转型上的遭遇也格外曲折。从成立以来,万达历经多轮重要转型。

第一次在1993年,由地方企业转向全国性企业:万达从大连走出去,到广州开发项目。

第二次在2000年,由住宅地产转向商业地产。

第三次在2006年,从单一房地产转向商业地产、文化旅游综合性企业。

第四次从2015年开始至今。

王健林在2015年曾明确表示,第四次转型分二方面:从空间上看,万达从中国国内企业转向跨国企业;从内容上看,万达从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转向服务业为主的企业,形成商业、文化、金融、电商四个支柱产业。

从时间上来看,万达这次转型与启动A股IPO的时间一致。

王健林希望通过这次转型,让万达五年内去房地产化,彻底成为一家高科技服务型公司。他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服务业收入、净利占全集团的比重超过65%,房地产销售收入、净利占比低于35%;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力争到30%。

从2015年起,万达开始忠实执行该转型方案。首先斥巨资,在海外进行频繁的并购和投资,大量地产、酒店、影院、电影公司等被万达收入囊中。2017年万达被曝出负债超过4000亿,再加上国家去杠杆政策的影响,王健林开始快速变卖资产。

由此,万达海外资产迅速减少。数据显示,2017年万达集团资产为7000亿元,其中国内资产93%,国外资产7%。

这一阶段万达不仅在出售海外资产,同样也在大量出售国内资产。

从2017年到2019年,包括酒店、文旅、万达广场、万达电影、万达文化、万达百货等大量资产被出售,万达一方面借此回笼资金、降低负债,一方面清理重资产,推进轻资产转型。

效果十分明显,万达不仅度过债务危机,轻资产转型也卓有成效。数据显示,2018年,万达服务业收入1609亿元,占总收入的75.1%,房地产收入仅占24.9%。

去年万达商业宣布,从2021年起,万达商业将不再开发重资产项目:不再投资持有万达广场物业,全面实施轻资产战略。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