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自动驾驶商业化分水岭:谷歌、通用是否已经遥遥领先?

当初我们意外于那么快就会发生辅助驾驶系统致人死亡的事情,现在也意外于巨头们那么快就投入几万台车来做自动驾驶运营。

泰伯网

  留给其他玩家的时间还多吗?

  处于剧烈变革大背景下的我们,都喜欢大新闻和戏剧性,而自动驾驶领域就刚好具有这种特性。如果把最近五年的全球自动驾驶进程写成一本书,一定是非常非常精彩的。

  在构成这样一本书的众多标志性事件里,上周几乎在同一天发生了两起:先是软银 22.5 亿美元投资了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 Cruise ,紧接着,谷歌旗下的 Waymo 宣布向 FCA 订购 6.2 万台 Pacifica 用于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

  两个数字的量级,让人咋舌。

  我们对这两件事都做了报道,但是仍然有必要做一些更深度的分析。

  “软银为什么投资Cruise?”

  这次投资的投资方主体是软银愿景基金。这个基金成立于 2016 年,由软银联合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发起,目标募集 1000 亿美元资金,投资于物联网、AI、机器人、移动应用和计算等高科技领域。根据媒体报道,2017 年 5 月,愿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首轮筹资完成,共募资 930 亿美元。基金投资人包括沙特和阿联酋的主权财富基金、苹果、富士康、高通、夏普等企业,以及软银自己。

  在我们所关注的范围之内,软银的投资方向分化成了两条线——自动化技术、出行。而 Cruise 刚好在这两条线的交汇点上。

  首先,Cruise 是一家技术型公司,这符合软银的投资方向。我把这次的投资新闻发到朋友圈,立刻就有一些朋友留言说,别忘了软银还投资了波士顿动力机器人!

  波士顿动力和 Cruise 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做自动化技术的公司,而且都属于能够改变未来生活的关键技术。投资的要义就是「赚未来的钱」,软银贯彻的相当坚决——自动驾驶是绝对没理由错过的投资领域。

  而在出行这条主线上,软银其实也已经做了很深厚的布局。他们投资了 Uber、投资了滴滴、投资了 Grab,等等等等,可以说,全球网约车领域的大半壁江山,都在软银的间接控制之下。越过公司来看资本层面,恐怕全球没有哪家机构能有软银这样在出行领域的话语权。

  在出行这块,「平台」已经被软银牢牢掌握住了。但是问题在于,网约车平台的弊端也早已显现了:成本无法降低,尤其是司机成本。出路可能只有两条:拥车,或是去司机化。看看滴滴在国内的一系列布局,就能理解了。

  自动驾驶技术+车源+平台,可能是未来在出行领域最稳妥、也是不确定性最小的布局方式。那么对于软银来说,就必须在自动驾驶技术层面有所动作。那具体怎么选投资标的呢?首先技术必须得过硬,其次具有足够高的未来成长空间,还得在不远的将来有商业化落地计划和可能性。

  一个大背景是 Waymo 已经开始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进行无人车的载客试运营,前一阵还大规模向捷豹路虎订购了 2 万台 I-PACE 纯电动车准备投入正式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很明显,Waymo 在这件事上的进度是最快的,而一旦这个自动驾驶运营市场被 Waymo 占了主导权,软银所拥有的出行平台必然要受到影响。所以从软银的角度来说,需要尽可能快的捧出一股能和 Waymo 抗衡的自动驾驶技术+运营力量。

泰伯网

  这几点,通用旗下的 Cruise 都符合。他们在今年一月刚刚发布了不带方向盘的完全自动驾驶车 Cruise AV,并且计划在 2019 年投入商业化运营。而且,他们背靠 GM,无人车大规模量产不是问题。

泰伯网

  同时,Cruise 的自动驾驶技术确实也属于全球领先的。那个著名的咨询机构的报告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泰伯网

  而且,毕竟 Cruise 有一支近百辆车的无人车测试车队,这个车队规模可能也是仅次于 Waymo 的。嗯,特斯拉那种走「群众路线」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和 Cruise、Waymo 显然不是一个路数,不太适合放在一起对比。

  那为什么不是 Uber 呢?毕竟他们也做自动驾驶研发,毕竟软银是它股东。道理是没错,但是那次致死事故让所有人都对 Uber 做自动驾驶产生了怀疑。而这恰好又是 Cruise 和通用的优势所在:作为一家传统整车厂,他们更了解「安全」这件事,也更明白「安全」对于一个新技术来说意味着什么。比如在他们的自动驾驶测试车上,就使用了一些双重冗余设计。

泰伯网

  “Cruise 的火箭速度”

  如果以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现阶段可能是软银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喜提」Cruise 、同时让其具备抗衡 Waymo 的可能性的最后机会。原因很简单:当技术落地为产品,当「未来」在 Waymo 的推动下变成「现在进行时」,其价值就要被重新估算。

  但是话说回来,其实软银还是投的晚了。要知道,两年之前通用收购 Cruise 也只花了几亿美元:宣传的是 10 亿,实际财报显示是 6.8 亿,如今被软银投后 Cruise 估值已经飙升到了 115 亿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两点:首先软银的钱分两笔进来,第二笔 13.5 亿的前提是 Cruise 实现商业化落地,虽然是大价钱,但也是大规模落地所必须的;其次除了软银的投资,通用也拿出将近 10 亿的真金白银加码 Cruise。两家一起出钱,各自显示诚意。

  当然,Cruise 估值的飙升速度,也能映射出自动驾驶领域的巨大潜力。以软银给出的估值,他们或许觉得 Cruise 未来应该是价值千亿美元的公司。

  谁又能想到,当初给奥迪车型做后装自动驾驶套件的几十人小团队,能有如此大的命运转折?很幸运,Cruise Automation 成了时代和资本的宠儿。

  “通用对于 Cruise 的处置方式”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当初通用收购 Cruise,很多人可能都以为这个团队会被并入通用整个的研发体系内,但是有点儿意外的是,通用选择让它独立发展,到了现在,又进行独立融资。

  Cruise 是硅谷创业团队,通用是底特律汽车巨头,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的组织方式和行为模式大不相同。Cruise 没必要也不应该归入汽车巨头庞大的研发体系内,那样只会被冗余的机制和制度所累,相反,通用倒是想给自己贴上「科技公司」、「创业公司」的标签,因此反而是通用自身需要变得高效起来。

  创业公司和传统汽车巨头两种力量要做到完美融合并不容易。从目前表现出来的情况看,通用和 Cruise 的融合,是 1+1>2 的。

  而在技术路线上,通用一直以来就是两条腿走路:Cruise 主做完全无人驾驶,内部团队做应用于量产车上的高级辅助驾驶,对了,他们的 Super Cruise 高速公路辅助驾驶系统,也会在过几天的上海 CES Asia 上国内首发。

  “谷歌:至少 8 万辆车投入商业化运营?”

  相比之下,谷歌向 FCA 购买 6.2 万台 Pacifica 插电混动车投入自动驾驶运营的计划,更是野心勃勃,在我的印象里,还没有哪个出行平台一次性向整车厂采购如此多的车用于运营,更别说是自动驾驶运营。

  而这个举动,我相信会让自动驾驶领域其他玩家的焦虑程度大幅提升,当然,一起跟着焦虑的,应该还有那些出行平台。

  可怕之处在于,Waymo 掌握着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时有着极为充裕的现金流,并且还准备自建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平台,可以说是迅速抛弃竞争对手,毫不留情的碾压。

泰伯网

  之前的两万台 I-PACE,加上这次的 6.2 万台 Pacifica,Waymo 未来的自动驾驶车队将达到恐怖的 8 万+规模。我平时真的是不爱用这么惊悚的形容词的,但是每一个从业者,应该都无法忽视这个量级所带来的巨大心理震慑力。

  我们当然相信 Waymo 此前给出的时间表——他们要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始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但没想到的是他们规划的盘子如此巨大,这确实是一个太有魄力的决策。

  而且,在此前积累了海量的虚拟路测数据之后,这几万台车将来跑在路上,会给 Waymo 带来竞争对手几年之内都无法逾越的数据量。

  另外从技术路线角度来说,一两年之前,很多人都认为采用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方案受制于成本无法大规模落地,然而走激光雷达路线的 Waymo 如此大规模的部署无人车队,可能也间接证明他们已把自动驾驶硬件的成本压缩到了可控范围之内。

泰伯网

泰伯网

  “其他人的机会呢?”

  现在来看,在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进程中,Waymo 和 Cruise 似乎迅速成为了前两名,走在了其他人前面。这个局面熟悉吗?至少在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圈,已经上演了无数次两家独大、其他玩家在后面吃土的戏……

  有意思的是,汽车巨头阵营和科技公司阵营各占一席。

  但是如果据此就说除了 Cruise 和 Waymo 之外的其他人都没有接着玩下去的必要,也未免有些太偏激。英伟达、英特尔们不要面子的吗?宝马大众们不要面子的吗?

泰伯网

泰伯网

  其他玩家还远没有到出局的地步,只是需要更快的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自动驾驶商业化路径,并且要比 Waymo 和 Cruise 更勤奋。我们之前经常提及的那几个自动驾驶联盟以及重要力量,仍然有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领域布局的空间。

  机会也来自于不同的细分应用场景和区域。强如 Waymo,恐怕也很难覆盖到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所有应用场景和细分领域,就像强如丰田和大众,其产品线和服务也远远没达到可以覆盖所有交通工具和应用场景的地步。

  不过,传统汽车厂商高管们这几天可能会很头疼:当大家都在说要转型成为移动出行服务商的时候,通用已经跑在了前面。来自于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层面的危机感,远大于隔壁老王家先造出一款 500 公里续航电动车的焦虑。算了,我们还是不贩卖焦虑了,有其他媒体会做这件事。

  前几天福布斯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主要观点是自动驾驶商业化或许会现在中国实现,并且给出几个理由:需求强烈、消费者接受度高、资金和人才有优势、技术领先,以及最重要的「政府意志」。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Waymo 的自动驾驶服务很难短时间内在中国落地,对于国内玩家来说,这就是宝贵的窗口期。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也会加速催生出「中国的 Waymo」。

  我们其实是很幸运的一代人,能全程见证自动驾驶技术从一行行代码最终变为落地的产品供千千万万人每天使用。事实上,这个过程甚至远快于我们的想象。当初我们意外于那么快就会发生辅助驾驶系统致人死亡的事情,现在也意外于巨头们那么快就投入几万台车来做自动驾驶运营。

  「未来」总是那么猝不及防的到来。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