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高峰论坛:GIS圈的突围

这个圆桌论坛主题就是GIS圈的突围,今天讲了很多互联网方面的内容,现在在最后回归到传统的GIS企业,传统的地理信息企业,如何在这种互联网巨头企业进入地理信息产业之后,我们这些地理信息企业如何突围的探讨。

  6月11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以“融合 开放 智能”为主题的2014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GDC2014)在此拉开帷幕。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自2012年起开始举办,三年时间里,伴随着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地理信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创新盛会,与跨界融合、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下午的主会场,最后一个环节是高峰论坛,一起来看看几位重磅嘉宾带来的精彩讨论。

泰伯网

  以下为演讲全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本人审核,如有疏漏,请谅解并及时与3sNews联系)

  主持人:张凯 3sNews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网执行主编

  嘉宾:李成名 新图联盟 理事长

  李京伟 天地图副总裁

  王康弘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蔡晓兵 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凯:大家好,到了今天主会场会议的最后一个阶段,坚持到现在非常不容易,最后这个圆桌论坛主题就是GIS圈的突围,今天讲了很多互联网方面的内容,现在在最后回归到传统的GIS企业,传统的地理信息企业,如何在这种互联网巨头企业进入地理信息产业之后,我们这些地理信息企业如何突围的探讨。

  首先问一下各位,突围二字意味着GIS面临着被包围的局面,四位嘉宾是否认为传统的地理信息产业的确面临了这样的局面呢?才需要我们进行突围?

  李成名:GIS圈突围,既然是突围,实际上就意味这我们被包围了。但是这个“圈”,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我的概念中,这个圈想象有三个圈,一个是传统的起源于测绘的搞GIS的圈。第二个圈,所有从事GIS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的圈。第三个是今天下午听了这么多的报告和演讲,包括数据生产商和数据集成商和服务商,甚至包括应用商,这个圈几乎网到了所有的业内业外人士。这个圈已经大到没法去包围的程度了。

  所以我想,竟然是GIS圈的突围,圈定义还是很重要。主持人说的圈就大概相当于所有从事GIS不管业内业外的这些人士。

  目前面临的形式大致有三种,一个是前面这些大的IT企业,我们10年前或者8年前,参加GIS大会更多的来自于传统的几个部门从事GIS的,今天2014大会上,很多IT企业开始唱主角,而且他们开始进入跨界到地理信息行业中,他们有志者超前的思维方式、拥有着背后大的资本做支撑,对传统的GIS的这个圈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第二块,这几年我一直在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但是不断的有新的技术和新的东西不断的颠覆过去一些传统的东西。所以我们技术本身也不断的在颠覆。

  第三,本身这个行业中还是存在着很多浮躁的东西。大家更多的是网罗了很多领域,占了很多地盘。但是我们在专注上、深耕上花的精力不够,因为做的浅容易被跨界而来的IT企业所替代。所以作为GIS圈来讲,我们面临的危机大概就是这样。

  张凯:王总您觉得突围怎么理解?

  王康弘:之前的报告跟这个有一定的关联性,我觉得首先要打破自己的心理怪圈,不要认为这是狼来了,其实我认为互联网企业,包括跨界企业到地理信息圈里面来,我的理解是合做伙伴来了,是机会来了。阿里第一次给高德投钱,超图和好几家股票跟着涨,后面全资收购又跟着涨,这次四维也是这样。也就是说投资者圈里面认为,互联网关注的这个行业,就证明这个行业大有机会,我也是这个观点。所以我觉得要打破自己的心里圈,不要认为是人家抢饭吃的,可能是人家拉着我们去吃饭。

  我们更多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专业的东西做好。

  蔡小兵:说突围,我不知道是不是在座所有的原来传统意义上所说的GIS圈的同仁们的共同的认知,但是在我看来,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体现了原来GIS圈里面的人,一个潜意识的东西。什么叫潜意识的东西?因为原来做空间信息,不管3S还是哪个S都认为只要跟空间信息有关的事情,空间信息、地理信息无处不在。那都是我的地盘,只不过有些地盘我还没开发而已,放在那儿属于我的。而猛的一觉醒来发现BAT对这个地盘有点兴趣。于是有点群体性的焦虑。但是这种焦虑对不对,我觉得很自然,放到任何人,发现后面有人敲门,进来是一个膀大腰圆的,原来不打交道的,当然很紧张。但是,当你真正把后门打开以后,也许在我看来,未见得就是坏事。因为我原来经常在一些场合做一个比方,搞GIS的人,搞了几十年,就像一栋大楼,我们点亮的只是几个屋子。信息中心的屋子、还有那些特别的部门,离开地图上不了班,办不了业务的部门,灯是亮着的。但是看整栋楼很多地方还是黑着的,但是他们不需要亮光吗?不是的。是需要亮光的,这个亮光就是跟位置有关的价值的进一步的发觉。原来搞GIS不管是没来得及做也好,还是没有很强烈的意识去做也好,不管怎么样,留下了那么多,本来你可以去做而没有做的事情,本来应该点亮还没有点亮的那些屋子。

  现在别人来了,别人发现有另外一种方式让亮光透进来。那其实搞传统GIS圈里面的人,应该是窃喜。像王总讲的投一笔钱GIS圈股票跟着涨一下,为什么?这是因为更多的人看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价值。所以我觉得用突围这个词,背后的心理的焦虑是应该打消的,关键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要做好,要深耕。

  李京伟:我有两个观点。第一,如果我们把GIS最后那个S从系统变成服务,你的市场空间就会变得无限大。所以我倒不觉得是突围,而是我们这个圈气球被吹的爆炸了,自己定位定不准。

  现在不管阿里收购高德还是腾讯入股四维,他们得到的地理信息仅仅是导航的一部分,离底细信息全集差的非常远,做地理信息企业也好,做应用开发也好,其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正好有了这样的契机,有人需要这样的事,反过来我们找到的事情,能够做的空间越来越大。所以反过来说,互联网公司,不管是B、A、还是T,他们不是做地理信息的,他们也没有把自己打算变成一个测绘公司。

  我们收进去这些人的产值也好,个人价值也好,跟它原来的价值相比较差的非常多。所以,有了这一轮热播以后,最后反过来会有更多的人从事地理信息,从事数据的生产、加工和服务。

  张凯:讨论完对突围的定义,可能大家会觉得为什么有突围的想法呢?比如说现在一些债券服务,使GIS软件不再以售卖的方式,这种比重会稍微下降一点,会造成整个GIS企业营收的下降,可能这也是造成大家焦虑的原因。像王总和蔡总都是来自于GIS平台软件的厂商,你们怎么看GIS开源软件的兴起对GIS软件企业的影响的?

  王康弘:将天看3sNews资料袋子里也有一篇谈GIS平台的未来市场有多大?因为一些投资者也老问我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肯定是有开源的平台他们在用,包括我们跟华为提供的产品线里,他们有一部分用开源的,有一部分用我们的,用我们的还需要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可能一部分的互联网地图,比如谷歌地图提供专业的POI。

  要说一点影响没有,也是不对得,但是影响有多大?我的理解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惊醒,就是我们不能单一的只靠产品去做,而要更重视服务。以后要在平台软件技术方面打造,一定要通过比较专业技术的创新才能解决的问题方面做出更好的工作。一定要把新的IT技术融合进来,包括云计算这些方面的功能。

  另外就是在自己的方式方面不能老是只是按我把产品卖了之后就完事,而是要考虑技术服务。

  更高的就是包括云建设方面都要积极的探索新的这些方面的模式。新的无论是什么环境下,专业的技术还是一定是非常需要的。

  蔡小兵:讲到定义,是平台厂商,我认为任何一个词都应该放在它的历史阶段里面去看。当我们讲平台,倒回去两年以前,我们讲GIS平台,其实我们脑袋里说的是GIS平台的是GIS软件这个东西,之所以叫平台软件是因为我们可以用这个软件在上面做二次开发。但是现在,当我们在说平台的时候,我们脑袋里面反应的不是一个平台产品,不时指的这个软件产品。现在所谓地理平台,GIS平台是什么?是说,后台有一个可以提供数据、软件、模型、应用最佳实践很多很多这样资源支撑的环境。这个环境或许是放在公有云上,或许是在一个领域或者机构内部的私有云环节。前端有各种各样的终端,移动的,手机、PAD任何可以上网的各种各样的终端。还有很多很多的内容,很多很多的开发者提供的在这个平台之上提供的各种各样开发的接口,去开发各种各样的APP。这些所有的加在一起,这是现在至少Esri是这样想的,当你提到GIS平台的时候,Esri想的是刚才我讲的那一套叫平台。

  讲GIS圈,如果定义这个圈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原来所说的受过严格GIS专业教育科班出身的人,那这个圈就非常非常小了。平台也是一样。当我们把平台定义扩大以后,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原来平台做的那些,包括服务、包括提交的模式,包括可以提交的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支持都是不一样的。

  张凯:李所长,新图联盟也是从测绘科学研究院脱胎出来的一家公司,您刚才也定义了三个圈子,您最近也辞去了所长职务,专注于新图联盟的发展,您是怎么规划新图联盟的发展?在互联网大潮之下,您怎么能让新图联盟的产品能够发展的更好?更贴近大众和行业的应用呢?

  李成名:所长职务是申请请求辞去,结果一两个月了也不批,所以还是所长。刚才你提问两位平台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两家的时候,我也在想,第一个,当上帝给我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在某个地方给我们打开一扇窗。当GIS开发商不能再一套一套卖软件的时候,整个平台服务已经高出了原来一套一套卖软件的价值100倍的机会在等着我们。

  另外,做差异性和大家不同的产品出来,对一个公司,对一个企业,对一个开发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开源不管怎么做,它做的都是一些通用化的、大众化的产品。

  作为一个企业,如果说我们做出来的产品,大致差不多,我想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一定是要专注的在某几个领域做出非常高精的产品出来,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是差异性非常明显的差别,你就永远有生存之地。不管外来的资本还是不管这些大佬怎么进来,怎么整合,只要你有特色,有特点永远会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对今后新图发展的思考。

  最终,我们几个管理者,几个高级员工,问我,怎么样用一句话概括新图的文化和精神,我说“一切源于专注”。新图的灵魂和精髓源于专注,新图的发展也是这样的,抓住二三维处理平台,全自动化综合独有的技术做深做透,新图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张凯:天地图架构也是类似于众包的模式,但是这种众包的模式是一种服务众包,并不是数据众包,而且现在也是三级架构,国家结点、省级结点和市级结点,天地图未来推广如何避免多级架构带来的技术产权和技术维护的问题。

  李京伟:现在大家看到的天地图的架构是四年以前的设计的架构,但是当时还做了一个架构就是真正的数据一体化,当时为什么没做成?原因是大家在理念上、技术上和价值分配上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明确的共识。所以形成了现在我们叫天地图建设的多姿多彩。我们以前叫分建共享,现在的模式,按照地理信息的模式,以前分建共享模式已经达不到我们为更多的企业,甚至为社会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要求。所以现在变成了共建共享。

  第二个数据方面要做融合。大家的数据以后会融合到一个数据集上,或者在一体化的数据集上来做。

  第三个是系统重构。我们说的三重架构是地域服务上的三重架构,源于我们资金、能力、没有BAT那么强,我们不可能建一个几万台数据中心,我们是把地理信息大数据访问并发服务分在了本地化。我们会在每一个省,甚至每一个市建一个规模非常小的数据服务结点。所以这个事情是一个误读,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正在做新一步整合工业。省里和市里整合到国家一个数据体系上。再一个是系统重构,把原来不同方案生产的数据模式体系,变成在一个体系下给大家提供服务。

  第三个,我们做的事应该是为BAT下一步的服务做一个准备,如果一个下一个地理信息服务超过1000亿的话,我相信BAT不会拿钱买。我们给他提供1亿就能达到1千亿服务的时候,我们还是很有价值的。最后的服务还是用更多的地理信息,而不是说买一个公司自己做这个事。

  张凯:现在业内企业延伸出来和互联网相关的应用,比如超图的地图汇和Esri和互联网相关的应用,中海达最近也成立了全资的地图互联网公司,各位觉得地理信息企业做互联网产品,它是作为一种战略部署?还是以后是作为一个产生效益的部门?还是说现在就只是不奢望它能产生效益,只是作为一个战略产品?

  王康弘:超图走的路子是互联网为我所用。超图具体来说就是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从我们平的台软件,技术架构角度,会搭建一个公有云,超图云,把GIS的一些功能,包括一些公共的资源,技术角度资源还是地图角度子,我们在这上面提供一些服务。

  第二件事情,我们针对一部分的应用解决方案,把它直接做成云服务。主要用SaaS的方式。

  第三个就是打造地图汇网站,就是大众化交汇式地图,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一个地图业务定制的网站平台。

  这三件事情,现在可能都不敢奢望它盈利,甚至宋关福总裁把它定义为后天的午餐,明天靠更多的行业应用,后天才轮到这块给大家提供午餐。所以现在肯定是投入阶段,但是投入不是为了抱侥幸心里,我们也是积极迎接挑战和机遇。积极为后天做好准备的这种心态方式去发展。

  蔡小兵:这方面的尝试Esri好几年前就开始做。从前年ArcGis.com平台正式上线,最新的统计数据,倒回去半年左右时间,每个月地图的请求访问量已经到了几十亿的地图访问。另外针对一些机构、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对于用WEB的这种模式,同时又在一个自己相对局限的范围里面去解决问题的这样的一些需求,我们推出了地理门户,主要是为了完成跨部门在机构内部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更好的整合。针对开发者,在网上我们有一个Markplay,所有基于开放平台开发出来的APP,都可以扔到这上面去,可以供别人使用。

  如果说收入的话已经开始有收入,但是绝对不是说所有的收入大头已经开始往这上面去转。相信这个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这些所有做的事情,我想都是必须去做的。做,这种投入,到底后面会不会有想象的回报?这是另说的事情。也许可能会没有,或者说不像想象或者期望的那么大。但是如果说不做,肯定会死掉的,所以现在是必须做,但是至于说前景还得往后看。

  最后还是要看用户是不是真正的买单。

  李京伟:商业模式很简单,等哪天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回过味来买天地图的服务就够了。现在超图已经在做项目,Esri相信也有一部分在做项目,跟原来的定位会有差别,这时候对他们是考验,对我们反倒是机会。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做服务的,就是等着他们来买我们的服务。

  互联网和政府网络或者企业网络服务,对我们来说都是用户。谁有钱就去做,只不过我们是按照互联网的模式,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方法去做,给政府做信息化服务,给企业做信息化服务。

  所以,真正的死的不是服务,而是原来卖Lissios的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被打破了。原来高德地图导航也是收费的,只不过现在有了很多钱支撑,不让你收费,它可以不收费。下一步如果有哪一个更大的公司说,超图,我给你钱,你可以做云服务,那就自然干这个事了。但是跟原来定位就转型了,我认为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相当于把自己吃饭的家当饭碗先砸了,我认为Esri和超图都不会有这样的决心砸自己的饭碗,所以只能等着别人端他的饭碗,要么就等着自己找一个新的饭碗。

  蔡小兵:最近这一两年的形式让我们看到整个地理信息的蛋糕在急剧变大,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参与分蛋糕的人跟原来不一样了。可能有一些不认识的人来参与切蛋糕。

  但是,无论怎么样,做服务,还是按互联网的模式,当我们设计到对地理信息从采集到处理,到分析,到比如说和电子商务商务智能的结合等等,这些事情谁来做?就像说,没有大电网的时候,电刚刚开始发明的时候,那些有钱有势,有实力的公司企业,会给自己恨不得在自己的车间建一个发电厂,装一个发电机。但是有了电网以后,很多人说不知道电怎么来的,但是没有人做发电机了吗?没有人做电力整个这一套设施了吗?实际上后面还有相当大的非常非常有实力的企业在做这些事情。只不过换一个角度,从互联网的角度,从开关的角度是看不到后面有那些核电站,火电站的非常专业有强大支撑的企业做的价值。但是你交的电费里面还是有一部分分给这些企业的。

  李成名:形式变化并不影响行业本身,互联网只是一种模式的调整、改变,实际上很专、很深、很精的技术仍然需要。前不久,我们地图这块,大概五、六十年都没有大的突破和进展,前不久应该是精心八年的时间研制出来的全自动化地图综合软件出来了,这种综合技术可以使整个服务提供一张图,这个搞了八年最终出来了。出来以后,包括局长算了一个帐他说现在全国37万张1:1万的图,每个通过综合缩编方式完成1:5万,需要5年的时间,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这个技术一出来一周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样的融合。

  第二个,重庆勘察局局长过来看了以后,他说我们重庆应该这样建,只要有大比例尺,小比例尺不再重复测了,通过这种综合方式建真正的测绘一张图了。

  所以整个的专业看上去领域很宽了,范围很广了,但是还是需要做深做透,做深做透仍然有广泛的市场。形式变化了,但是对内容的要求仍然是存在的。

  张凯:非常感谢四位嘉宾的讨论。从四位嘉宾讨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只要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就可以在未来市场空间保留自己的一份天地。非常感谢四位嘉,非常感谢各位朋友,感谢大家莅临WGDC2014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谢谢大家!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张剑宇:REWORK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