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宋刚:"互联网+":以新一代ICT与创新2.0引领智慧城市

6月10-11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以构筑地理信息新生态为主题的2015年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 (WGDC2015)在此拉开帷幕。6月11日,WGDC2015-智慧城市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4层报告厅举办。WGDC自2012年起

  6月10-11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以“构筑地理信息新生态”为主题的2015年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 (WGDC2015)在此拉开帷幕。

  6月11日,WGDC2015-智慧城市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4层报告厅举办。WGDC自2012年起开始举办,四年时间里,伴随着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WGDC已经成为位置与空间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创新盛会。

  其中智慧城市峰会一直都是WGDC分论坛中的主力,今年的智慧城市峰会更加精彩:来自政府部门、地理信息行业、规划领域、互联网、英国的嘉宾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案例和产品。现场气氛热烈、精彩观点迸发、掌声不断。

  在智慧城市峰会中,来自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宋刚为我们分享了“互联网+”和“创新2.0思维”,以下为演讲实录(未经本人核实):

泰伯网

  宋刚:各位来宾上午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给大家分享,从我们智慧城管实践的角度有一些思考。我分享的题目是“互联网+”以新一代ICT与创新2.0引领智慧城市。首先,两个关键词,新一代ICT,实际上是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背景下催生的以移动技术为代表,普适计算,泛在网络发展,就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当然,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创新形态的变化和知识社会的来临。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就是创新2.0。 “互联网+”实际上正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创新2.0的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但是说到创新2.0,信息和知识扩散推动的创新的民主化进程,创新2.0实际上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面向信息经济、知识社会的以人为本的创新形态。创新形态的演变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形态的演变,无论是政府2.0、企业2.0也还,还是智慧城市,实际上都是创新2.0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这个背景,可以用七个“无所不在”来概括。网络的无所不在会同计算的无所不在,感知的无所不在,智能的无所不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知识,共同驱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这是创新2.0发展或者“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大的背景。我们刚才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2.0,我想用一个图表来表示我们现在所处的正在经历的这次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变革。这三栏是2006年的时候和伦敦经济学院的Cornford教授共同讨论的一张表,三代信息技术的社会发展脉络,用社会学的一个研究,三种社会拓扑结构,也就是地域、网络和流体,地域以边界为代表,所有的信息交互、知识沟通四墙之内。第二、网络以节点之间的关系为代表,我们只要在网络节点上,就能进行信息知识的交互和信息的沟通。第三、流体,特征是变化和转型,就是我们现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就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三代信息技术,对应三个社会拓扑,第一代是以主机为代表,包括之前的纸笔等技术,我们沟通都要在物理上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第二代,以互联网为代表,我们的沟通在虚拟空间交互,到了第三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融合,我们的服务提供方是以用户为中心,开放、定制、实时的,带动了信息技术支撑的业务运行方式、服务提供模式的转变,从传统城市到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转变。贯穿在这里边的是,创新形态的转变,从工业经济、工业时代的创新1.0向信息经济、知识时代的创新2.0的转变。

  当然,因为我们做城市管理,创新2.0时代的城市管理实际上是做智慧城市的治理,或者智慧城市与电子政务的结合。那么,创新2.0时代的电子政府也好,或者政府2.0也好,也是智慧城市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先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把刚刚那张表更加具像一些。在主机时代,政府服务都是老百姓到柜台来,公务员通过柜台提供服务,信息系统在后台。到电子政府时代,互联网时代,这时候信息系统在前台,公务员在后台,通过互联网给老百姓提供在线服务。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又把公务员推到了前台,但是,是在后台信息系统支撑下,直接到社区,到街道给公众提供服务,电子政府的先行国家,开始研究在移动政府的推进方面削减办公桌,怎样直接到一线给老百姓提供服务,老百姓也可以直接通过移动政务应用更好获取服务。

  当然,政府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也看到,从工业时代的创新1.0到信息时代的创新2.0,整个业态发生了变化。左边这一栏,我们刚刚进入信息时代的时候,我们用2.0的工具,但是还是1.0的思维,比如门户网站的建设。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来临,我们开始逐步学会用2.0的思维,有了微博、微信、维基等等,我们的政府也在发生转变,政府2.0,企业2.0,包括智慧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创新2.0、重塑了新业态,创新2.0反过来又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的形态。其实无论是物联网也好,云计算也好,还是大数据也好,其实都是这个创新形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变的不同层面,比如移动互联网,它实际上是以人为本创新2.0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李德毅院士说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邬贺铨院士说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不如说是业务是应用,应用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大数据进一步催生大数据,数据围绕人的生产生活产生,城市中的每个市民,不仅仅是数据的应用者,也是数据的产生者。这个数据不再是封闭实验室里边的样本数据,而是广阔社会空间的这种全数据,它也为从封闭的实验室创新走向以社会为舞台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也就是创新2.0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大数据也好,社会计算也好,人工智能也好,都是创新2.0形态和新一代ICT互动演进过程中的一个侧面。

  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不仅仅是网络的移动、泛在,更是计算、感知、数据、智能等七个无所不在推动了创新2.0,也引领了创新发展的新常态。讲“互联网+”,这里一些专家的观点。最早组建中国互联网的中国互联网之父陆首群说“互联网+”是“互联网+创新2.0+传统行业”重构新业态,他说其中的实质是用虚拟空间中的创新形态来重构实体空间中的传统业态。汪玉凯教授说“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升级版+创新的升级版,互联网2.0+创新2.0。我们理解“互联网+”是新一代ICT+创新2.0,这个也重构了政府的、产业的、城市的新的形态。

  当然,“互联网+”也被认为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这是我们结合实践,结合研究,给智慧城市的定义。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为什么叫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的时代。这是去年与欧洲智慧城市的一个交流,欧洲在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包括生活实验室,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空间,包括巴塞罗那Fab City,将整个城市打造成一个创客空间,就是每个市民都可以在里边来创新,实现自己的需求。这是2012年底的一次智慧城市研讨会,清华大学的孟庆国教授讲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2.0作为智慧城市的两大基因,缺一不可。

  当然,关于“互联网+”,还有北邮纪阳教授红+和绿+等等的一些观点。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第二、宽带泛在的互联。第三、智能融合的应用。第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其实最下边这三个特点实际上是技术特点,我最后会以我们北京市的案例和实践进行解读。第四个就是创新2.0的新形态,用户创新,就是大家来城市服务DIY,开放创新当前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开放数据的应用,通过数据开放来激发市场的、社会的活力,还有大众创新,通过微博、维基等等社会工具应用推动创新涌现。还有协同创新,政府、市场、社会各方的公共价值塑造。当然,智慧城市里边还有作为平台的架构和作为创新生态的城市,政府怎么来培育创新生态,而且作为平台的架构,创新2.0时代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云到端的架构,云是由更加专业的IT服务商来提供平台化服务,而端是应用创新、服务创新,这块可能是我们包括移动政务也好,智慧城市也好,建设的一个重点,怎么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各方参与来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加以人为本的服务。在这里边,云是基础,端是灵魂。

  最后回到我们北京市的智慧城管案例。智慧城管是政府2.0和智慧城市两大浪潮共同推动的,政府2.0是创新2.0环境下的政府形态,智慧城市是创新2.0形态下的城市形态。什么是智慧城市,我们的理解是“数字城市+新一代ICT+创新2.0”。智慧城市,这不仅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原有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是新的业态,新的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形成。北京市基于“五位一体”物联网平台的智慧城管由三大平台组成,感知、云到端支撑平台和综合应用。为什么叫“五位一体”,这是201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10号文的表述,实际上就是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分别是技术支撑和三大业务板块。是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感知和分析,实现服务、指挥、监察新的模式。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感知和分析,我们主要实现三大业务板块,一个是在巡查监察方面,我们是巡查即录入、巡查即监察的工作模式,在指挥决策方面,我们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这一块的应用,推动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在公共服务方面,我们在前面内部管理重塑、流程再造的基础上,推动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推动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社会化,这也是我们推进三大模式的智慧城管整体架构。

  “五位一体”物联网平台由三大平台组成。第一、物联感知的平台,我们整合了全市人员的、车辆的、环境的,包括位置感知,包括视频感知,包括噪音感知等等。这是我们整合资源的整体情况。这是第一大物联感知平台。

  第二,云到端的基础支撑平台,我们打造了一个北京城管云,给市、区、街三级的城市管理提供集约化服务,同时我们集中打造了两个端,一个叫“我爱北京”市民城管通。另外一个叫“三个一”执法城管通,每个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在一线都有。通过北京城管云我们想实现端到端的直接互动。

  第三、综合应用平台,基于数据整合、系统整合的五大业务系统,我们全都落在执法城管通上,可以进行政务信息的了解,包括移动办公,包括调度指挥,包括视频查看,执法城管通也是我们巡查即录入、巡查即监察工作模式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现在也是按照这种新的公共服务管理转型趋势,提出信息化,不是支撑在办公室办公,而是到街面、到社区、到一线去管理、去执法、去服务,所以我们所有的信息系统都要在掌端实现,尽量不要让人待在办公室,要到群众、到城市需要的地方去。

  这也是我们第一大工作新模式,叫巡查即录入,巡查即监察的工作模式,第二大工作新模式是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全市环境秩序的整体情况,包括所有的人在哪儿,车在哪儿,车上都有谁,包括视频回传和数据分析,城市管理大数据很好的支撑了我们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缓解了人力、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推动了第三大工作新模式,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我们组建了市、区、街一直到社区的联合项目组,包括社区代表、街道代表和一线直接执法人员等等,共同参加,共同研讨,最后体现在“我爱北京”城管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有四大功能,一个是可以在通过网站点图,举报投诉,咨询建议,甚至给我们挑错、改错。第二、疏堵结合的服务,比如无照经营,就是让街道、社区尽量的在一些不影响交通环境的地方,开设一些便民市场,放到城管地图上让大家共同来就如何设置提意见、来完善这些数据、包括打分。第三,是政务维基,就是政府文件和环境治理的方案让大家一起来协作编制。我们昨天刚放的北京城管的“十三五”规划编制,让全市包括市民、专家共同参与编制“十三五”规划,你可以直接参与,登录。第四,我们推行数据开放,我们把网站上的数据都放在这儿可以下载,希望能推动更多的人来参与城市管理相关应用的开发。当然,这些功能我们都延伸到了掌端,就是“我爱北京”市民城管通,基于Android和IOS的APP应用,市民可以下载安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欧盟推动下一代创新的欧洲Living Labs组织的主席进行了交流,基于创新2.0的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还获得未来技术奖授予的技术领导奖,是第五个获得该奖亚洲地区政府机构,也是第一个中国内地政府机构。

  去年年底,全国高校电子政务的老师发起了“政府2.0:创新2.0时代的政府治理”研讨会,把首都智慧城管作为政府2.0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了专门实地研讨。上个月国家行政学院新开设了一个关于创新2.0的司局级研讨班,主要研讨创新2.0时代的创新战略与国家繁荣,包括两个层面的创新2.0,也就是经济发展层面的创新创客创业,还有国家治理层面的政府治理创新。也分别选取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和首都的智慧城管作为现场参观研讨内容。这是北欧的一位物联网应用专家到我们那儿,对智慧城管三大业务模式非常感兴趣,他说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基于创新2.0的服务设计和业务模式创新,我觉得这个其实也是对智慧城市的一个很好解读。

  回过头来看一下,三代信息技术的社会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我们正处在一个从工业时代传统城市,经由互联网的改造,向信息经济、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转变,从前互联网到互联网,到“互联网+”,这个里边整个贯穿的核心是我们创新形态的转变。所以,在学习、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理解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那只能叫智能城市,而我们更应关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就是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更多注重以人为本的东西。真正实现从智能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升级转变,我们要更注重我们新的业态,新的管理服务模式等等。所以,“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以人为本推动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谢谢各位!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