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专栏】信息共享的义与利

信息的共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各种试点项目的基础

  信息的共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各种试点项目的基础: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聚集在一起,生成可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新的信息集合体,它是在已有信息基础上实现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一种信息价值的增值。信息资源拥有许多不同于物质资源的特征,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可共享性,能以极低的成本进行无差别的复制,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信息封闭,信息就越不透明,获取成本就越高,其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许多城市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时,其首要任务就是进行信息资源整合,降低城市内部信息共享的难度,以解决“信息孤岛”和“烟囱林立”的现象。

  以上是许多项目报告对信息共享建设的标准介绍,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毕竟现在的项目如果还自己埋头做,不考虑信息交互与集成之类的问题,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仿佛自己主持的项目落了下乘。但材料写来写去,最后总是要回归到“体制机制”的“老生常谈”上面来,真可谓是“成也体制,败也体制”,似乎“体制”成了阻碍信息贡献的“拦路虎”,而打破体制则可以解决我们在数据共享时遇到的所有问题。

  这真是一个很虚幻的答案,因为很少有人真正知道“体制”是什么,或者说阻碍我们信息共享的体制到底不合理在什么地方。但是喊的人多了,人们就习惯了找出这么一个可控诉的对象——这就像网络上吵架时的“道德制高点”,只要站在“老百姓”这边,便仿佛凭空多了几分正义,却不去想“老百姓”分好多种,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根本不能框到一个圈圈里面去。不管体制如何,或者将来有一天体制能够变得如我们期待的那般美好,工作总还是得个体的人去完成。很多人将体制当成了一件衣服,仿佛每个人都洁白无瑕,而体制则是万恶之源,说白了,怕是连自己都不相信。

  “体制问题就是每个人的问题,我们就是体制”。从宏观的、顶层设计的角度去批判为什么信息共享不能做起来,为什么有那么多障碍,就如同道德批判一样,爽是爽了,就是没什么用。那还不如谈“好处”呢!

  提供信息共享服务是需要资金和人力支撑的,将自己的信息共享出去潜意识是希望能够从信息共享中获得利益——为何提倡学雷锋,还不是因为大公无私的人毕竟是少数。大谈“义”是行不通的,最终推动信息共享还是需要规范信息共享者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信息共享服务的经费,并将其作为工作考核的内容,这比发一堆无配套的文件可靠得多吧。(文丨本刊专栏作者 李滨)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专栏】西藏,我们为你停留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