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第九届亚太遥感国际会议在京开讲

本届会议由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SPIE)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以“地球系统科学遥感与环境健康监测”为主题。来自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对于亚太遥感大会(Asia-Pacific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大多数业内人士想必并不熟悉,但SPIE亚太遥感大会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遥感学术会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大会主题多聚焦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源保护以及亚太地区的特殊问题,其议题涵盖遥感理论方法、反演技术、多源遥感融合、数据同化以及各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目前,该会议已在中国、美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举行,会议规模与学术报告水平逐年提升。上一届亚太遥感大会在日本京都举办,而本届在北京举办的2014年APRS大会可能是该会议创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泰伯网

  本届会议由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SPIE)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以“地球系统科学遥感与环境健康监测”为主题。来自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于10月13日-17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为期五天。

  在10月13日上午召开的大会开幕式上,联合主席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施建成研究员、美国宇航局Langley研究中心Upendra Singh教授主持会议并致欢迎辞,介绍了APRS会议的历史及今年会议的日程及主要内容。

  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美国宇航局地球科学技术办公室副主任George Komar、SPIE主席Phil Stahl博士、日本地球观测研究中心Hiroshi Murakami博士分别作大会主题报告。

  George Komar作为NASA科学卫星计划(SMD)技术部分副主任,负责研发、集成、管理所有与未来地球科学发展相关的先进研究技术。他在会上报告了NASA在未来地球科学卫星计划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郭华东院士作以“全球变化科学卫星”为主题的报告,强调了卫星在大面积准确观测地球方面的能力对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中国的一系列卫星计划及国际上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科学卫星计划,包括大气碳卫星、气溶胶卫星、森林生物量卫星、冰川卫星、昼夜卫星以及海洋盐度卫星。最后,他介绍了最新的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月基观测系统,介绍月基对地观测服务全球变化的方案,提出利用月基对地观测理念,科学解决现有空间观测数据的不连续性问题。

  Phil Stahl博士介绍了SPIE的概况及主要活动,并介绍了NASA的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计划的科学意义、科学目标和实施计划。 JWST是第一个用于星系、恒星和行星系统起源和演化研究的传感器,计划于2018年发射。

  Hiroshi Murakami博士介绍了日本宇航局(JAXA)在环境健康监测方面的研究,报告回顾了JAXA从2003年建立以来的10年间取得的成果,表示未来10年将通过创新的空间科学技术更关注解决社会发展问题。

泰伯网

  本届亚太遥感座谈会会议报告主要围绕大气、云及降雨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环境监测,多光谱、高光谱及超光谱遥感技术及应用,对地观测卫星及传感器研发进展,以及海气遥感及建模等七个主题。诸多专家学者以口头报告和展板的形式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深入探讨。将极大推动遥感技术在我国乃至亚太地区环境与气候领域的深入应用,丰富世界对地观测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全球科学家及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好地凸显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科学家们在世界遥感与空间信息领域的重要作用。

SPIE及大会更多内容详见:http://spie.org/x10.xml?WT.svl=tn7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