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院长郑生春和他的团队

这应该是郑生春一生的骄傲,同样也是青岛勘测设计院这个光荣团队的骄傲。这一成就归功于郑生春,同样归功于这个团队。

  郑生春去世的两个月后,2013年的4月19日,由青岛勘测院设计的数字地理信息平台通过专家验收、正式开通。一个囊括城市海陆信息的“青岛慧图”第一次以相对完整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专家们纷纷给出了高度评价:“在‘慧图’这一开创性平台的推动下,智慧城市这个令人激动的目标正与青岛渐行渐近。”

  这应该是郑生春一生的骄傲,同样也是青岛勘测设计院这个光荣团队的骄傲。这一成就归功于郑生春,同样归功于这个团队。

  郑生春的梦想,感染、激励和成就了这个成功的团队,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梦想之队、一个拼搏之队、一个创新之队……

  一个被梦想点燃的团队

  在人们的眼中,郑生春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一个总是盯着未来目标的人。

  地图,是测绘行业的看家产品。可是受困于专业思维,一般测绘单位制作的地图都是冷冰冰的,普通市民难以使用。这种背景下,一些非法出版地图开始堂而皇之地为市民游客“指点”方向。这让青岛勘测院的一些员工心痛不已,当时,大家都想让郑生春找有关部门 “维权”。“也就是想让郑院长向上反映一下,找有关部门查一下就行。”当时参与“维权行动”,后来成为青岛勘测院地图团队负责人的李伟回忆。可是,一向和善的郑生春却严肃地批评起了自家人:“市场上出现了假地图,你们这些‘专业人士’不反思自己,还好意思找我说理?”

  郑生春的批评让同事们一愣。大家不明白,郑院长为什么要替外人说话?看着大家那颇显尴尬的样子,郑生春话锋一转,“我们有最专业的数据,一定可以做出最好的地图,走进千家万户。”

  一语惊醒梦中人。郑生春这种前瞻思维让 “地图专家”们找到了努力方向。从此,青岛的地图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两三年的工夫,包括策划、设计、制作、推广在内的地图全产业链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迅速裂变出千余种产品。即使现在,走进位于山东路的青岛勘测院一楼地图展厅,人们还是会被琳琅满目的地图产品所倾倒。从单行线靠枕、地图T恤衫到地图竹简、地图茶具,样样都令人爱不释手,就连见多识广的国家测绘局副局长王春峰也忍不住赞叹:“青岛地图产业全国领先!”

  这种梦想般的前瞻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队。这也成为“青岛慧图”这一梦想能够实现的创新基因。

  “郑院长没事就到我们办公室转转,碰到好的地图产品就拿上几件。”李伟告诉记者,郑生春把这些新开发出来的产品放在车里,一有机会就得意地介绍给客人朋友,一点一滴地为他们树立“地图服务城市”的信念,也一点一滴地树立着团队的信念。

  所以,这个团队能够跟上“青岛慧图”梦想的脚步。

  2010年,郑生春力主投资1000多万元对主城区进行网格化常态测绘普查,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制作青岛全信息地图,为“青岛慧图”的最终成型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我们要用地图服务城市,用‘慧图’改变城市!”郑生春这样告诉他的同事们。

  老搭档张志华曾经搞不清楚郑生春为什么要带领大家做那么多“不挨着”的项目。但“青岛慧图”的梦想实现之后,当这个“慧图”可应用于市情监测、数字海洋、微波传输等项目之后,当这个“慧图”焕发出更大的市场生机之时,张志华心服口服,由衷地感叹“老郑真有谱!”

  因为“老郑有谱”,所以郑生春的梦想才会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召力,才能影响和塑造这个团队。而这个团队也才能焕发出创造的生命力。

  “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做最受社会信任、科技先进的信息服务团队”,这些表面上的口号,实际上已经成为勘测院团队文化的基本内涵、梦想之基。

  也正是因为心怀这样的梦想,青岛勘测院的干部职工们至今仍然能够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奋力开拓,仍然坚持着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信念;因为心怀这样的梦想,这个团队仍然力求精益求精,不断为政府、社会、市民提供着最完美的产品。

  一个崇尚拼搏的团队

  这个团队崇尚拼搏,也习惯了拼搏。

  郑生春永不停歇的工作热情,在青岛勘测院塑造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拼搏风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青岛勘测设计院的一线团队个个都是“工作狂”。早上8点极少有人迟到,而下午5点后几乎所有人都“迟退”。在这个打卡计时设备几乎已经成为企业标配的时代,青岛勘测院却迟迟没有使用。在一个人人忠于职守、醉心事业、专心工作的单位,这样的设备太多余了。

  即使晚上回到家,不少人依然专注地想着工作。青岛勘测院工程师胡振彪给记者讲过一个“夜聊”的故事。

[page]  那一夜,他像往常一样工作到了快11点,本想关闭计算机睡觉,可是工作QQ群里,信息分院副院长王海银提出的技术问题却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又详细地说了几句话。这一说不要紧,本来暗着的QQ头像纷纷亮了起来,近二十个同事立刻显身热火朝天地聊到了后半夜。“有一个年轻同志刚进院不久,觉得这个时间还有这么多人在兴趣高昂地研究工作,不可思议。他通过私聊和我交流,我就告诉他,在咱们这儿,这是常态!”胡振彪说。

  顽强拼搏的背后是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青岛勘测院,每一位员工都和郑生春一样心怀干事创业的激情,将全部的精力融入 “青岛慧图”的发展。只要一说起工作,一个个平日不善言辞的工程师立刻变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一次集中采访中,女工程师乔相飞不解地向记者发问:“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年纪轻轻就习惯喝茶看报的工作方式?为什么有些人会以不干活、少干活而沾沾自喜?为什么有些人会容忍自己的青春毫无价值地消耗?”

  因为,在乔相飞和她的同事们看来,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只有心怀梦想、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顽强拼搏总有丰厚回报。

  这也是青岛勘测院能够傲视岛城同业的资本。

  一份统计显示,青岛勘测院近年承担的科研生产课题达数千个之多,远超同类企事业单位。在同业仍在几个人做一个项目的时代,青岛勘测院员工已经一个人承担几个项目、甚至十几个项目了。

  一个内蕴创新灵魂的团队

  这是技术制胜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青岛勘测院文化体系的灵魂。

  显然,这种创新灵魂源于郑生春。

  位于青岛勘测院10楼的地理信息高新技术展厅,最能体现郑生春塑造团队创新氛围的苦心孤诣。这里面陈列着数十种青岛勘测院正在开发中的全新产品,从独一无二的三维虚拟城市仿真系统,到可以读新闻、看电影的点触控互动桌,再到自动合成人景的虚拟拍照系统,每一样产品都是那么的新奇,即便与国际上最先进的科技相比也毫不逊色。

  打造这间充满了“未来诱惑”的高科技展示厅,郑生春的目的就是让它成为团队“脑力激荡”的场所,让每个人都能始终抱持对技术动向的敏感,都始终敢于突入技术的盲区。

  在郑生春的带动下,青岛勘测院中形成了一种十分难得的创新氛围,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大家都比着赛着进行技术革新,提升工作效率。不止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一年要是没有几项创新成果,就觉着特别不过瘾。

  制度化的创新体系建设,同样保障了这个创新团队的成长。郑生春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体现着鼓励人人创新的可贵胸怀。根据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课题申报制度,青岛勘测院的每名员工都可以申报课题,通过可行性审查后,可以获得经费进行研究。地理信息高新技术展示厅的 “镇厅之宝”――点阵地图的诞生就得益于此。

  2010年年中的一天,青岛勘测院工程师刘祥明对超市中出售的点读图书产生了兴趣。通过点击纸张,就可以简单快速地获取电子信息,如果将这种应用平移到地图上,将成倍地提高地图使用效率。

  刘祥明为自己的创意兴奋着,可他也深知其中的困难。人员少、缺乏启动资金、风险大,刘祥明心怀忐忑。这时,刚刚推出不久的课题申报制度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申请、立项一气呵成。刘祥明喜不自胜。“人员、资金都好说,关键是经过评审委员会把关,项目的可行性和市场前景都有了基本保证,做起来心里也有底!”

  一年半以后,点阵地图研发完成。在这张覆盖了20万个信息点的纸质青岛地图上,使用者用笔点到某个区域时,面积、交通、餐饮、医疗等信息都可以在相连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显示,方便直观,可以广泛应用在旅游、教育、商业、规划、应急决策等方面。

  课题申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青岛勘测院员工的创新能力,优秀创意革新不断涌现。从2010年至今,青岛勘测院共立项课题50余个,以移动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成果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效果显著。

  一位业内人士曾经这样感慨万端:投标中,经常看到青岛勘测院的代表斗志昂扬地走进会场,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工程作业时,经常见到同时展开工作的青岛勘测院外业人高效地完成任务后绝尘而去;GIS项目里,青岛勘测院的LOGO简直就是质量的保证标志;技术专刊上,青岛勘测院的落款比比皆是;新闻报道中,仿佛每个大项目中都出现过青岛勘测院的身影。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可以超出同行许多?为什么总可以“笑傲江湖”?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个团队心怀梦想、勇于拼搏和不懈地创新!(崔武)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林秋城致力北斗系统落地广东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