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郝晓光:十年一觉地图梦

今年55岁的郝晓光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这幅大名鼎鼎的《竖版世界地势图》。

  由“横”到“竖”的艰辛

  今年55岁的郝晓光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这幅大名鼎鼎的《竖版世界地势图》。它以一种睥睨世界的姿态静静地高挂在墙上,在一片湛蓝的背景中,陆地和海洋错落有致,地势起伏灵动逼真,海沟海岭毕现。“图中的地形地貌采用全数字化高程数据计算生成,不掺杂人为的描绘成分,精确得一塌糊涂,漂亮至极。”郝晓光抚摸着它,犹如稀世珍宝。

  这张《竖版世界地势图》只是郝晓光绘制的“三横一竖”《系列世界地图》中的南半球版。早在2002年8月,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就已经绘制完成,但直到今年9月才得以出版其中的一张竖版地图(即南半球版),并且只能以地势图的形式出版。对此,郝晓光却显得特别淡然。“哥白尼手摸着散发着墨香、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然后就死了。很多好作品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被人认识和接受。”郝晓光说,“等上十几年算什么,我已经很幸运了。”

  事实上,这十几年路并没有郝晓光所描述的那样云淡风轻。《系列世界地图》彻底颠覆了人们看世界的传统观念,这意味着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非议和阻力。从2002年起,郝晓光便开始了漫长的解释说服工作。11年间,他为了这四张世界地图曾数百次从武汉赶往北京,踩平了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的门槛,只为获得一张出版“准生证”。郝晓光告诉本刊记者:“我们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和行政命令,除了受到讽刺挖苦什么都没有。但这个作品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让很多原本反对我们的专家在了解后都纷纷爱上了这个作品。”

  即使专家和部门官员在私底下都为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叫好,但正式出版又是另外一回事。地图不仅仅是一张图,更承载着复杂的政治含义和文化情感,郝晓光面临的是一堵无形的高墙。“我国体制内从事地图测绘、设计、编辑、制作的研究院、出版社那么多,怎么可能由一个非地图设计制作部门的个人来策划、设计、制作世界地图呢?”这条路,郝晓光走得异常艰难,但却锲而不舍地始终在路上。

  或许正是靠着这种执著的推广,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甚至开始“漂洋过海”。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于2010年发布的《中国北极战略评估》报告中,以较大篇幅采用了郝晓光编制的《系列世界地图》,清晰标出北极航道与中国的地理关系。

  而彼时的《系列世界地图》仍未在国内正式出版,直到发生一个大事件—三沙市的成立。国家于2013年推出了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首次将南海诸岛同比例展示出来,全景展示了我国的陆海疆域。为了配合竖版中国地图的出版,2013年9月,以《系列世界地图》南半球版改编的《竖版世界地势图》得以出版。郝晓光感慨道:“我们是搭了三沙市成立这辆顺风车,否则很难出来。”但在采访的最后,郝晓光向本刊记者透露:“全套《系列世界地图》的出版合同已经签订,不久就将上市。”此时的郝晓光难掩喜悦,因为这一刻,他已等了太久。

  横“切”地球的美与精确

  郝晓光说,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要做出东南西北四版系列世界地图,而是从编制欧美通行的世界地图开始的。实际上,目前国际通用的世界地图基本是两个版本:亚太版和欧美版。我国现在通用的亚太版以太平洋(601099,股吧)为中心,以东经150度为中央经线、西经30度为左边经线和右边经线。而欧美版则以大西洋(600558,股吧)为中心,以0经度为中央经线、西经180度为左边经线、东经180度为右边经线。

  亚太版世界地图的模本,最早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而成。1584年利玛窦在广东应肇庆应知府王泮的请求,以他带到中国的一张西方流行的世界地图为蓝本,画出了第一张中文的框架基本正确的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张标注世界各国及各大洲位置、海陆轮廓基本正确的世界地图。

  世界地图在中国的首次出现,引起了许多中国官员的重视,却也招致了一些不满情绪。原因在于,利玛窦带到中国的世界地图以大西洋为中心,欧洲和美洲占据了显要位置,中国则被挤在地图的右边。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世界唯中国独大,余皆小,且野蛮”,“西洋地理学家置中国于地图之极东一角,则怒”。而利玛窦也考虑到这种处理中国位置的绘图方法对他的传教活动不利,便把本初子午线进行了投影转移,从而使中国被绘在地图的正中位置,这就是后来流传开来的《舆地山海全图》。

  “此后400多年,我们的世界地图一直沿用的就是利玛窦设计的框架,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是因为让中国人喜欢的、符合中国人情感的世界地图,似乎只能是这张中国在世界中间的地图,就像西方人喜欢的只能是那张欧洲在世界中央的地图一样。而且就实用性而言,这样的地图也比较适合中国。”但郝晓光认为,“问题在于,大家对此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想到世界地图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甚至有人认为,目前通行的世界地图关乎国家形象,是权威的、标准的和不可变更的。”

  事实上,亚太版世界地图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读者阅图时的方向感不强。中国位于世界东方,但在亚太版世界地图上,中国却位于图中央偏左方,容易使非专业的读者对中国的地理位置感到困惑。再者,在亚太版世界地图上,国际日期变更线既不是中央经线、也不是左边经线和右边经线,读者很难从地理分布上感受到日期的变更,容易造成时区概念上的混淆。”郝晓光说,“欧美版世界地图则是对亚太版世界地图的一种补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可以让人清楚直观地看到世界的东方和世界的西方。”

  然而,即使亚太版和欧美版结合起来,也并不能完全解决世界地图上存在的问题。“亚太版和欧美版适用于表达东、西半球的地理关系,其投影方法采用经线分割地球仪,就好比将一个苹果纵向切开,是一种‘经线世界地图’。‘经线世界地图’的缺点在于南、北半球的变形较大且与周缘地区的相互关系不太明确。”郝晓光举例道,“南极洲的面积为澳大利亚的1.8倍,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却为3.8倍;南极洲被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这三块大陆环抱,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却是平行关系。”

  “地球是圆的,可以纵切,就可以横切,有‘经线世界地图’,就可以有‘纬线世界地图’。”据此,郝晓光提出并实施了“双经双纬”编制《系列世界地图》的设计方案,即《系列世界地图》一套为四版,东半球版(即亚太版)和西半球版(即欧美版)为“经线世界地图”,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为“纬线世界地图”。“这四张地图每一张都是从某一个角度看世界,都有其独特性。如果把四张结合到一起,才是一种理想的世界图景。”郝晓光说。

  横切地球的构想为解决南北极的变形问题提供了方向,但真正的考验是,在解决南北极变形问题的同时,还要画出一张既富有美感又有实用价值,并能让人们接受的世界地图。“一张完美的世界地图,不应该把某个大陆或者某个国家切开,分居地图的两端。”郝晓光说,编制世界地图有两个制图原则,一是尽量不切割陆地,二是保证时区完整性。“由于一个时区跨越15度,因此必须以整15度为单位进行切割。”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切线。”幸运的是,郝晓光找到了完美横切地球的方法。“不多不少刚刚好只有两条。”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郝晓光以南纬60度纬线把地球切开。“按照这种切法画出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完全不切割陆地,所有大陆、大洲和国家首次在世界地图上完整呈现。”而郝晓光选择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切线是北纬15度。“这条纬线与北美洲擦肩而过,几乎是在南北美洲之间的最狭窄处穿过中美洲,因此南北美洲大陆都是完整无缺的。”两条“神奇”切线的存在,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天然地理形态的神奇。

  郝晓光毫不掩饰对自己作品的喜爱,“神来之笔,一气呵成,营造出目前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地图”。在郝晓光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南极洲就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嘴衔南美洲的末端合恩角,开屏的尾羽则向着印度洋、大洋洲、非洲和亚洲大陆展开。而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被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冰岛等国环绕簇拥着,宛如地中海。

  在四张系列地图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变形和对比也显得颇有趣味。“比如格陵兰岛在四张地图中就呈现出四种形象。在东半球版上,它被一切为二;在西半球版上,它呈现出倒三角的形状;而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版上,它则像一只底朝上的鞋子,只是朝向不同。”由于是从不同位置切开地球并将其投影到平面上,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通过四张地图的比较把地图有变形和扩缩的秘密直观地披露出来。

  “其实所有国家在四张地图中的形象多多少少都有变化。但世界地图作为一种特殊的读物,还必须符合人们的观念、文化习惯甚至传统情感。”中国人喜欢把中国的版图看成是一只引吭高歌的大公鸡,郝晓光说,在系列世界地图中,就面临着“大公鸡”怎样放置的问题。"大公鸡’只能站立,不能趴下,更不能倒置。”在三张横版地图中,“大公鸡”的姿态都很完美。“但南半球版如果也做成横图,‘大公鸡’就难以保持昂首挺立、引吭高歌的姿态,这是人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心理所无法接受的。”最终,郝晓光受到中国古书竖排的启发,将南半球版地图由横变竖,解决了这个难题。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尽管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多年来未获得正式出版,但其东西南北四种不同视角的专题化功能早已在航空航天、科学考察、军事等领域得到了重要应用。

  在东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占据了版面的主要位置,世界海洋变形相对较小,因而适用于表达国际航海线。西半球版世界地图以0度经线为中央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分布在图幅两边,东经和西经对称排列,因此西半球版世界地图适用于表示世界标准时区分布。

  在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因南极洲的形状和面积变形较小,适用于表达各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位置,这在传统世界地图上是不可能做到的。2004年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远洋航行及2005年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均已采用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作为表达航线的最佳选择。

  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则尤其适合国际航空线的呈现。郝晓光解释说,这是由于世界上2/3的陆地和4/5的国家都位于北半球。“事实上,北冰洋还拥有联系亚、欧、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线。但长久以来传统世界地图上的北极地区被切断,航线往往无法标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在2002年9月开通了北京经北极直飞纽约的航线,这是北京飞纽约同类航线中最短的一条,单程飞行比跨越太平洋的传统航线减少3个多小时。

  如果把飞机的航线换成导弹飞行路线,人们或许更能理解传统的世界地图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的误导和局限。这在中国北斗卫星的北扩计划中体现得尤其充分。按原计划,北斗卫星覆盖的范围在中国的北部终止于国界,在东部则伸入到太平洋。郝晓光说:“这是传统世界地图的世界观在起作用,以为他国的导弹是穿越太平洋而来。但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则明明白白显示北极被多国包围的客观现实,如果导弹要来,应该是从北极上空来,因为距离最近。”正是受到北半球版世界地图的影响,北斗卫星的覆盖范围最终得以修正,由太平洋指向了北极,实现北扩。

  “世界地图虽是一张纸,但它却给人灌输一种世界的框架和模式,仿佛世界就是地图表现的那个样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主编单之蔷曾这样描述世界地图与世界观之间的联系,“为什么我们会忽略北冰洋,而只盯着太平洋?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几百年来都在看一张只能表示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关系、太平洋是中心的世界地图。”

  长久以来,中国人和西方人看到的世界地图不同,由此引发的对世界的思考也不同。最常举的例子就是大陆漂移学说的发现。“我在1910年观察世界地图时,产生了对大西洋两岸吻合的直觉印象。”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德国人魏格纳说,这张大西洋东西两岸凹凸正好相对的欧美版世界地图正是其灵感的来源。

  事实上,纸上的世界地图体现和传递的是头脑中的世界观。在传统的单一世界地图上,人们常常把地图误当作地球本身,很难用多元化和多角度的方式来准确完整地观照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而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则刷新了这样一种世界地图哲学观:从多个角度看世界,才能不被一种视角将世界观固化。

  郝晓光

  郝晓光绘制的《竖版世界地势图》。由《系列世界地图》的南半球版改编,于2013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

  由“横”到“竖”的艰辛

  今年55岁的郝晓光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这幅大名鼎鼎的《竖版世界地势图》。它以一种睥睨世界的姿态静静地高挂在墙上,在一片湛蓝的背景中,陆地和海洋错落有致,地势起伏灵动逼真,海沟海岭毕现。“图中的地形地貌采用全数字化高程数据计算生成,不掺杂人为的描绘成分,精确得一塌糊涂,漂亮至极。”郝晓光抚摸着它,犹如稀世珍宝。

泰伯网

  郝晓光

  这张《竖版世界地势图》只是郝晓光绘制的“三横一竖”《系列世界地图》中的南半球版。早在2002年8月,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就已经绘制完成,但直到今年9月才得以出版其中的一张竖版地图(即南半球版),并且只能以地势图的形式出版。对此,郝晓光却显得特别淡然。“哥白尼手摸着散发着墨香、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然后就死了。很多好作品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被人认识和接受。”郝晓光说,“等上十几年算什么,我已经很幸运了。”

  事实上,这十几年路并没有郝晓光所描述的那样云淡风轻。《系列世界地图》彻底颠覆了人们看世界的传统观念,这意味着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非议和阻力。从2002年起,郝晓光便开始了漫长的解释说服工作。11年间,他为了这四张世界地图曾数百次从武汉赶往北京,踩平了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的门槛,只为获得一张出版“准生证”。郝晓光告诉本刊记者:“我们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和行政命令,除了受到讽刺挖苦什么都没有。但这个作品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让很多原本反对我们的专家在了解后都纷纷爱上了这个作品。”

  即使专家和部门官员在私底下都为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叫好,但正式出版又是另外一回事。地图不仅仅是一张图,更承载着复杂的政治含义和文化情感,郝晓光面临的是一堵无形的高墙。“我国体制内从事地图测绘、设计、编辑、制作的研究院、出版社那么多,怎么可能由一个非地图设计制作部门的个人来策划、设计、制作世界地图呢?”这条路,郝晓光走得异常艰难,但却锲而不舍地始终在路上。

  或许正是靠着这种执著的推广,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甚至开始“漂洋过海”。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于2010年发布的《中国北极战略评估》报告中,以较大篇幅采用了郝晓光编制的《系列世界地图》,清晰标出北极航道与中国的地理关系。

  而彼时的《系列世界地图》仍未在国内正式出版,直到发生一个大事件—三沙市的成立。国家于2013年推出了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首次将南海诸岛同比例展示出来,全景展示了我国的陆海疆域。为了配合竖版中国地图的出版,2013年9月,以《系列世界地图》南半球版改编的《竖版世界地势图》得以出版。郝晓光感慨道:“我们是搭了三沙市成立这辆顺风车,否则很难出来。”但在采访的最后,郝晓光向本刊记者透露:“全套《系列世界地图》的出版合同已经签订,不久就将上市。”此时的郝晓光难掩喜悦,因为这一刻,他已等了太久。

  横“切”地球的美与精确

  郝晓光说,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要做出东南西北四版系列世界地图,而是从编制欧美通行的世界地图开始的。实际上,目前国际通用的世界地图基本是两个版本:亚太版和欧美版。我国现在通用的亚太版以太平洋为中心,以东经150度为中央经线、西经30度为左边经线和右边经线。而欧美版则以大西洋为中心,以0经度为中央经线、西经180度为左边经线、东经180度为右边经线。

  亚太版世界地图的模本,最早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而成。1584年利玛窦在广东应肇庆应知府王泮的请求,以他带到中国的一张西方流行的世界地图为蓝本,画出了第一张中文的框架基本正确的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在此之前,中国还没有一张标注世界各国及各大洲位置、海陆轮廓基本正确的世界地图。

  世界地图在中国的首次出现,引起了许多中国官员的重视,却也招致了一些不满情绪。原因在于,利玛窦带到中国的世界地图以大西洋为中心,欧洲和美洲占据了显要位置,中国则被挤在地图的右边。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世界唯中国独大,余皆小,且野蛮”,“西洋地理学家置中国于地图之极东一角,则怒”。而利玛窦也考虑到这种处理中国位置的绘图方法对他的传教活动不利,便把本初子午线进行了投影转移,从而使中国被绘在地图的正中位置,这就是后来流传开来的《舆地山海全图》。

  “此后400多年,我们的世界地图一直沿用的就是利玛窦设计的框架,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是因为让中国人喜欢的、符合中国人情感的世界地图,似乎只能是这张中国在世界中间的地图,就像西方人喜欢的只能是那张欧洲在世界中央的地图一样。而且就实用性而言,这样的地图也比较适合中国。”但郝晓光认为,“问题在于,大家对此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想到世界地图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甚至有人认为,目前通行的世界地图关乎国家形象,是权威的、标准的和不可变更的。”

  事实上,亚太版世界地图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读者阅图时的方向感不强。中国位于世界东方,但在亚太版世界地图上,中国却位于图中央偏左方,容易使非专业的读者对中国的地理位置感到困惑。再者,在亚太版世界地图上,国际日期变更线既不是中央经线、也不是左边经线和右边经线,读者很难从地理分布上感受到日期的变更,容易造成时区概念上的混淆。”郝晓光说,“欧美版世界地图则是对亚太版世界地图的一种补充,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可以让人清楚直观地看到世界的东方和世界的西方。”

  然而,即使亚太版和欧美版结合起来,也并不能完全解决世界地图上存在的问题。“亚太版和欧美版适用于表达东、西半球的地理关系,其投影方法采用经线分割地球仪,就好比将一个苹果纵向切开,是一种‘经线世界地图’。‘经线世界地图’的缺点在于南、北半球的变形较大且与周缘地区的相互关系不太明确。”郝晓光举例道,“南极洲的面积为澳大利亚的1.8倍,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却为3.8倍;南极洲被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这三块大陆环抱,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却是平行关系。”

  “地球是圆的,可以纵切,就可以横切,有‘经线世界地图’,就可以有‘纬线世界地图’。”据此,郝晓光提出并实施了“双经双纬”编制《系列世界地图》的设计方案,即《系列世界地图》一套为四版,东半球版(即亚太版)和西半球版(即欧美版)为“经线世界地图”,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为“纬线世界地图”。“这四张地图每一张都是从某一个角度看世界,都有其独特性。如果把四张结合到一起,才是一种理想的世界图景。”郝晓光说。

  横切地球的构想为解决南北极的变形问题提供了方向,但真正的考验是,在解决南北极变形问题的同时,还要画出一张既富有美感又有实用价值,并能让人们接受的世界地图。“一张完美的世界地图,不应该把某个大陆或者某个国家切开,分居地图的两端。”郝晓光说,编制世界地图有两个制图原则,一是尽量不切割陆地,二是保证时区完整性。“由于一个时区跨越15度,因此必须以整15度为单位进行切割。”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切线。”幸运的是,郝晓光找到了完美横切地球的方法。“不多不少刚刚好只有两条。”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郝晓光以南纬60度纬线把地球切开。“按照这种切法画出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完全不切割陆地,所有大陆、大洲和国家首次在世界地图上完整呈现。”而郝晓光选择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切线是北纬15度。“这条纬线与北美洲擦肩而过,几乎是在南北美洲之间的最狭窄处穿过中美洲,因此南北美洲大陆都是完整无缺的。”两条“神奇”切线的存在,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天然地理形态的神奇。

  郝晓光毫不掩饰对自己作品的喜爱,“神来之笔,一气呵成,营造出目前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地图”。在郝晓光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南极洲就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嘴衔南美洲的末端合恩角,开屏的尾羽则向着印度洋、大洋洲、非洲和亚洲大陆展开。而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被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冰岛等国环绕簇拥着,宛如地中海。

  在四张系列地图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变形和对比也显得颇有趣味。“比如格陵兰岛在四张地图中就呈现出四种形象。在东半球版上,它被一切为二;在西半球版上,它呈现出倒三角的形状;而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版上,它则像一只底朝上的鞋子,只是朝向不同。”由于是从不同位置切开地球并将其投影到平面上,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通过四张地图的比较把地图有变形和扩缩的秘密直观地披露出来。

  “其实所有国家在四张地图中的形象多多少少都有变化。但世界地图作为一种特殊的读物,还必须符合人们的观念、文化习惯甚至传统情感。”中国人喜欢把中国的版图看成是一只引吭高歌的大公鸡,郝晓光说,在系列世界地图中,就面临着“大公鸡”怎样放置的问题。"大公鸡’只能站立,不能趴下,更不能倒置。”在三张横版地图中,“大公鸡”的姿态都很完美。“但南半球版如果也做成横图,‘大公鸡’就难以保持昂首挺立、引吭高歌的姿态,这是人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心理所无法接受的。”最终,郝晓光受到中国古书竖排的启发,将南半球版地图由横变竖,解决了这个难题。

泰伯网

  郝晓光绘制的《竖版世界地势图》。由《系列世界地图》的南半球版改编,于2013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尽管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多年来未获得正式出版,但其东西南北四种不同视角的专题化功能早已在航空航天、科学考察、军事等领域得到了重要应用。

  在东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占据了版面的主要位置,世界海洋变形相对较小,因而适用于表达国际航海线。西半球版世界地图以0度经线为中央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分布在图幅两边,东经和西经对称排列,因此西半球版世界地图适用于表示世界标准时区分布。

  在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因南极洲的形状和面积变形较小,适用于表达各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位置,这在传统世界地图上是不可能做到的。2004年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远洋航行及2005年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均已采用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作为表达航线的最佳选择。

  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则尤其适合国际航空线的呈现。郝晓光解释说,这是由于世界上2/3的陆地和4/5的国家都位于北半球。“事实上,北冰洋还拥有联系亚、欧、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线。但长久以来传统世界地图上的北极地区被切断,航线往往无法标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在2002年9月开通了北京经北极直飞纽约的航线,这是北京飞纽约同类航线中最短的一条,单程飞行比跨越太平洋的传统航线减少3个多小时。

  如果把飞机的航线换成导弹飞行路线,人们或许更能理解传统的世界地图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的误导和局限。这在中国北斗卫星的北扩计划中体现得尤其充分。按原计划,北斗卫星覆盖的范围在中国的北部终止于国界,在东部则伸入到太平洋。郝晓光说:“这是传统世界地图的世界观在起作用,以为他国的导弹是穿越太平洋而来。但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则明明白白显示北极被多国包围的客观现实,如果导弹要来,应该是从北极上空来,因为距离最近。”正是受到北半球版世界地图的影响,北斗卫星的覆盖范围最终得以修正,由太平洋指向了北极,实现北扩。

  “世界地图虽是一张纸,但它却给人灌输一种世界的框架和模式,仿佛世界就是地图表现的那个样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主编单之蔷曾这样描述世界地图与世界观之间的联系,“为什么我们会忽略北冰洋,而只盯着太平洋?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几百年来都在看一张只能表示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关系、太平洋是中心的世界地图。”

  长久以来,中国人和西方人看到的世界地图不同,由此引发的对世界的思考也不同。最常举的例子就是大陆漂移学说的发现。“我在1910年观察世界地图时,产生了对大西洋两岸吻合的直觉印象。”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德国人魏格纳说,这张大西洋东西两岸凹凸正好相对的欧美版世界地图正是其灵感的来源。

  事实上,纸上的世界地图体现和传递的是头脑中的世界观。在传统的单一世界地图上,人们常常把地图误当作地球本身,很难用多元化和多角度的方式来准确完整地观照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而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则刷新了这样一种世界地图哲学观:从多个角度看世界,才能不被一种视角将世界观固化。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