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塔西甫拉提:从拖拉机手到地学遥感领跑者

2012年,塔西甫拉提率领的团队获得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这标志着我区地学遥感和生态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坚忍、严谨、执着”,提起自己的恩师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丁建丽这样形容。37年前,塔西甫拉提还是一位连汉语都说不流利的拖拉机手,然而多年以后,他却成长为我国第一个维吾尔族工学博士,并成为地学遥感和生态环境遥感技术的“领跑者”。

  1976年,塔西甫拉提高中毕业后,在尼勒克县下乡接受再教育。为了学习汉语,他用省吃俭用大半年的钱买了一本《维汉大词典》。因为开拖拉机是上夜班,白天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他便主动要求在生产队开拖拉机。一年后,塔西甫拉提的汉语水平飞速提高。

  1978年,塔西甫拉提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中的一员,进入新疆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期间,他被选派到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学习遥感技术应用。1992年,塔西甫拉提成为我国第一个维吾尔族工学博士。

  当时,遥感技术在新疆的发展和应用水平极其落后,塔西甫拉提决心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作贡献。“新疆高山、湖泊、沙漠、戈壁、绿洲并存,石油、煤炭、铜、稀有金属等资源丰富,是搞资源环境研究的天堂,我的事业在新疆。”他说。

  新疆是典型的荒漠干旱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摸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新疆幅员辽阔,要及时监测、感知这些变化,获取大尺度空间范围内的信息,遥感技术无疑是最好的手段。

  1999年起,塔西甫拉提率领团队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与管理研究”,经过6年时间,塔西甫拉提和团队研究了和田地区沙漠化对绿洲稳定的影响,并成功开发出沙漠化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为和田地区土地利用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为了到沙漠腹地取样,塔西甫拉提老师带领我们在沙漠中常常一呆就是1个月,有时要一整天骑着骆驼在沙漠里行走。沙尘暴来临时,大家不得不躲在沙丘下和骆驼肚皮下。”丁建丽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从2005年起,塔西甫拉提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光学、热红外、微波高光谱遥感方式协同研究”、渭干河—库车河流域水盐变化研究”等多项课题。他还依托高校,积极与政府、企业联合,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创建了“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新疆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修复”区级协同创新中心,他的这些研究使遥感技术在干旱区研究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成果,为国家和自治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2012年,塔西甫拉提率领的团队获得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这标志着我区地学遥感和生态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2012年,塔西甫拉提又和团队成员一起,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艾比湖路面模式研究”。2016年这项研究完成后,将有效揭示艾比湖周边环境变化,并为我区盐渍化土地治理提供范本。(李杨)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