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李成名:警惕智慧城市“PPP”模式走入歧途

近日,我们与这位资深的行业前行者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说到科研与市场的平衡,李成名说,要用做产品的思路做科研项目,让成果接地气;说到国内数字城市的建设评价,李成名说,“阶梯

  测绘学专业出身,30年行业经历,形成多个理论成果与学术著作,编制多项行业国家标准。不仅身兼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以下简称“国家测绘局”)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的技术总负责,同时还是新图(NewMap)软件的品牌创始人……这位拥有多重身份的地信人,便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成名。

泰伯网

  2014年,李成名向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测绘院)提出想专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攻坚克难手上负责的关键科研项目。2015年6月,受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信任与重用,出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一职,除继续自我的科研职责使命,同时还要做好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和“传帮带”的人梯。

  用李成名自己的话来说,“刚进入一个领域,很长一段时间是行业搭台、组织培养、单位提供条件助你成长。到了自己经验相对成熟的阶段,也要带着谦卑之心回报行业、组织和单位,把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尤其是后辈和年轻人。”这也是他担任行政职务之初心。

泰伯网

  近日,我们与这位资深的行业前行者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说到科研与市场的平衡,李成名说,要用做产品的思路做科研项目,让成果接地气;说到国内数字城市的建设评价,李成名说,“阶梯化差异”必然存在,但也要横向纵向客观分析……

  尤其在时下热门的“智慧城市”建设问题上,从概念理解到实现路径、从角色分工到行业定位,从运作模式到现状痛点……李成名侃侃而谈。除此之外,对于测绘地信行业的未来发展与机遇挑战,他也忠实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与期望。

  用力所能及的力量推动行业领域的健康发展,以服务者的姿态在更大范围提供支撑,让中国测绘地信水平赶超国际,把科研成果带给社会推动进步,推动中国由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飞跃……这些,都成了李成名这一代测绘地信人的责任与使命,光荣与梦想。

  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不只加件“漂亮大衣”

  泰伯网:作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以下简称“国家测绘局”)在全国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的技术总负责,首先能否评价下国内数字城市建设,成绩如何?

  李成名:从国家测绘局近年的跟踪调研来看,地区城市间的建设水平会存在“阶梯化差异”。但我觉得这种差异必然存在,也与地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础相关。

  要对数字城市的评价综合、客观,我认为有两个标准。一是横向比,城市与城市之间比。但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纵向比,即拿一个城市的现在和过去比。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发现,像一些中、西部城市,它们的纵向比提升远远高出横向比,现在比过去进步巨大。而东部一些发达城市,这方面反而没那么明显。

  数字城市所产生的价值不容忽视,我们在评价各地的建设程度与成果时,也要尽量客观、综合,不能仅从单一维度下结论。

  泰伯网:“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智慧城市的理解,现在国内也各有见地。您认为的智慧城市包含哪些关键要素?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能因此获得什么样的好处?

  李成名:现在国内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如同盲人摸象,各自都说得不错,但都只说到了“大象”的一个部分。我觉得,智慧城市绝不是在数字城市外边穿件漂亮的技术大衣,包装完毕就完事了。它应该在本质上有全新的认识。

泰伯网

  我认为,通过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优政、惠民、兴业三大好处,这就是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功用所在。曾经有专家领导说,“智慧城市的建设没有完成的一天,永远在路上。”这话很有道理。要升级“智慧城市”,如果机械去理解和操作,很可能绕弯路、吃大亏。我们不能为了智慧而智慧,也要了解升级的路,还很漫长。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PPP”模式遭滥用

  泰伯网早在2014年你就提到,应由民间资本作为城市信息化项目工程的投资主力。现在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有没有值得参照的成功案一例?

  李成名:很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很缺这方面成功的实际案例。

  作为国家测绘局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的技术总负责,我在走访、调研、参与国内许多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尝试采用“PPP”模式运作项目的城市,很容易出现政府被企业绑架、被资本绑架的现象。智慧城市建设过度依赖资本,许多顶层设计甚至都由资本来做,由企业说了算。实际运作中,资本、企业当然只规划出自己擅长的项目,或盈利空间大的项目。至于那些真正的城市痛点、便民需求则成了花边包装。最终,建出来的智慧城市项目资源荒废、弊大于利。

  泰伯网:就是“PPP”模式的过度化滥用?

  李成名:应该说,很有完全被市场化引导的嫌疑,只做企业想做的、会做的,而不是围绕城市问题导向,解决城市的真正需求。归根结底,不是“PPP”模式有问题,而是采用“PPP”模式的各方定位模糊、信用滥用,走入了歧途。

泰伯网

  再者,被资本绑架后,还可能让一个城市饱受新的资源分散困扰。比如,医疗卫生系统、国土系统、人力社保都分头建设自己的“PPP”模式项目,各自都有自己的系统标准,自己的一套接口。最后,这个城市不同方面、不同层级的各类智慧功能分散,没法儿协调统一。这里面,好像大家都建了项目,都花了钱,结果却跟没花钱、没建一样,城市信息还是不畅通、不智慧,并且出现更多新的壁垒。

  这些都是不合理运用“PPP”模式产生的很大问题。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智慧城市建设中“PPP”特别成功的案例。

  泰伯网:怎么样才能让“PPP”模式回到正轨,发挥模式优势?

  李成名:我认为,至少在智慧城市建设上,首先政府要采取问题导向。对城市聚焦的重点问题把好关,对政府部门的协作需求掌握到位,对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便捷期望做调研,做到自己心中有数。你有数了,才能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和眼光,筛选企业助力智慧建设,一定程度上了解、把关项目的工程质量。

  其次,企业的目光也要长远化,不要只是聚焦短期效应赚快钱。当然,这其中也牵涉到政府合作的“守信”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现在只求短期效应、盈利变现,主要原因还是有所担忧,害怕最初与政府谈好的协议、条件,时间长了得不到兑现。几年后,城市的市长一换,部门一把手一换,政府部门来一句笼统的“建设思路调整”,于是可能当初说的就什么都不算了。这就是一种地方政府滥用信用的典型。

  未来,智慧城市建设“PPP”模式一定是必然趋势,归根结底,大家要建立一个“共同信任”的长期基础,着眼于如何用好模式的优势,解决我们的问题。企业能盈利,城市服务功能提升,老百姓享受实惠,才是共赢局面。

  定位准了,智慧城市才能服务“更准”

  泰伯网:您曾说过,“只有定位准了,才能让智慧城市建设更有成效。”在政府、企业、专家、百姓之间,各自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做好分工?

  李成名:如果还是传统老套的,政府找专家规划,然后政府投钱,再找企业去建项目,当中老百姓参与度并不高,这样的建设应用,最终整体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百姓、政府、企业、专家,四个角色应各有定位,又融合贯穿。尤其在“智慧城市建设行动纲要”上,政府要联合行业专家,针对从什么地方切入?如何分步实施?步骤先后次序?……做重点思考、细致规划。而企业,尤其是我们测绘地信企业,作为实施建设的主体,关键要打造好城市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做好云平台和各种应用智慧系统之间的衔接与对接,做出有示范性、带动性的项目案例。

泰伯网

  最后,尤其容易被忽视,也不能忽视的一个角色,就是老百姓。项目建设完毕,政府必须组织追踪问效、科学评估。谁来评估?让生活在城市的老百姓评估,让用户评估。而不是以往我们常常看到的,某些专家、业内人士给个“某某先进水平”这类束之高阁的内部评价。

  智慧产业蛋糕,如何做大?

  泰伯网:对智慧城市,最大的想象还是下游应用市场。这个蛋糕大家都比较渴求,希望未来占得先机。您目前看,市场是否已经广阔明朗化?老百姓手中的打车软件这类APP是不是已是智慧城市未来的一部分了?

  李成名:我想,如果数据的采集、加工和获取是“1”的话,平台建设、政府应用系统的建设应该是“10”。而真正面向市场、服务老百姓、为社会服务并不断能拓展社会环境应用空间的领域,我觉得将达到“100”的产业体量,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

  目前,我们测绘地信企业更多只集中在“1”和“10”当中的前半部分,在这里头争抢得不可开交。真正基于平台去做贴合老百姓生活需求的应用,这类企业在我们行业少之又少。

泰伯网

 

  其实,一个打车软件难开发吗?不难。互联网类的企业做成功了,这样的智慧城市的下游应用现在已有雏形甚至已经成型了。而我们这群恰恰最拥有地理信息、空间信息技术的人在这方面还没走在最前列,还不够突出。

  所以,是不是该好好反省和警醒一下,我们身在行业中的人,视野是不是还不够开阔,眼界打开得还不大?如果眼睛还是盯着眼前,没有开阔的眼界、思维,何来开阔的市场呢?

  泰伯网:现在国内地理信息、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有瞬息万变之势。测绘地信企业要追上去,站到最前列,还有机会吗?

  李成名: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要追上去,首先要给自己提问题。

  怎么掌握下游应用市场和老百姓之间的平台衔接?成功的运作模式是不是人家已有可操作的路径,我们适不适合,还是推陈出新?……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出路——要和互联网思维交融,融到大潮中,去了解、学习、实践。我们测绘地信人不能只是在产业的上游、中游围着政府项目的周边市场打转转,窝里斗。要知道,即便我们行业企业合在一起,恐怕也还不足以形成竞争一个马云、一个阿里巴巴的市场实力与产业能力。

  “1+1+N”新图联盟,做地信行业“麦当劳”

  泰伯网:新图(NewMap)品牌成立十余年至今,多年市场培育,已有相对成熟的市场经验,我们的经营战略和模式有什么独到之处?

  李成名:作为NewMap,去年我们正式提出采取“1+1+N”的组织结构。第一个“1”针对科研公益性单位,提供创新型科研成果,做好关键技术支撑。第二个“1”针对我们研究院院属企业,由它们按照市场化手段进行NewMap“产品型”科研成果推广和销售,提供优质技术服务。第三个“N”包含的是各种国内、国际市场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创业公司,它们可做直接应用或二次开发,解决自身需求。

  三者如何衔接?大家形成一个多方互利共赢的局面,构成以新图品牌为中心的“新图联盟”。这个联盟的共同职责在于维护这一品牌的声誉和信誉,按照产品技术的质量要求、品牌要求去开展各自的工作。不能有欺诈行为、不能因追求更高利润降低技术产品质量。

  这和大家熟悉的麦当劳和KFC——它们的经销模式很类似:可以允许加盟,但整个产品质量和档次是有严格标准、有要求的。这意味着产品质量和档次必须统一一致,不能掉价。因为你加入我们的品牌体系,你接下来代表的就是我们共同的品牌质量。

  泰伯网:地信行业,很大一部分GIS品牌厂商可能走“代理商”经营路线,NewMap为什么没有强调这种运作模式呢?

  李成名:关键的问题在于,现在地方上的企业、事业单位也希望做出本地自己的地理信息产业,做出自己的本地研发和市场。如果按照一般GIS厂商去地方铺设代理商的做法,到省市级去做地方市场开发,必然与地方形成竞争关系。一旦竞争大于合作,市场就难进入、打不开。更何况,代理商和代理商之间,各地市场价格不一,当中也有矛盾。

  而我们的模式,与地方、下游建立的关联,更多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大家相互依存、各取所需、实现联合发展。围绕国内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如何进行产业化推广这一问题,可值得借鉴的一个模式探索。

  泰伯网:现在NewMap的销售成绩发展如何?下阶段企业打算在哪方面发力?有没有可以公开的动向?

  李成名:目前,NewMap的技术产品在地图制图与综合、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三维、军事、国防、公安这些领域都有涉足。基本上从技术领域的层面,在国内还是能够排在前三。这两年,比如易时代新图,2015年同比销售额增长了30%以上。新图品牌总体而言,我觉得发展还是可以的,走的路子基本都算专而深。我们希望在自己集中擅长的领域做深入挖掘,做到国内甚至国际行业领先。
 

泰伯网

  下个阶段,新图也想结合一些新兴领域做探索尝试和结合,同时在时空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方面再做提升。另外,包括视频信息的智能提取与分析、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构建与实验、地名基因提取方面我们都希望着重发力。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