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大地测量基础设施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大地测量基准基础设施、观测基础设施、数据处理基础设施、服务基础设施等共同构成了大地测量基础设施。大地测量基础设施是提高大地测量保障能力的核心基础。

  大地测量基准基础设施、观测基础设施、数据处理基础设施、服务基础设施等共同构成了大地测量基础设施。大地测量基础设施是提高大地测量保障能力的核心基础。

泰伯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元喜

  构建全球动态可控、可维护、稳定和可靠性好的大地坐标基准框架和全球重力、磁力基准基础设施,提升全球基准维持和保障能力;构建无闰秒、连续的中国时频体系,具备为指挥决策、国家核心经济领域提供中国独立的时间基准维持的能力。2008年7月1日,我国启用了2000中国大地测量坐标系(CGCS2000),标志着国家有了统一的、高精度的地心坐标系和地心坐标框架。对于我国大地基准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构建全球参考系统框架,为CGCS2000维持与更新提供支持;构建全球多模GNSS跟踪系统,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轨道精度,进而提升北斗的全球服务能力;建立多GNSS监测系统,为监测卫星导航系统异常提供实时信息,在多卫星系统监测的基础上,监测各卫星导航系统的系统误差,为确定多系统互操作参数提供支持;建立基于多模对地观测基准维持与更新系统。

  建立全球覆盖的立体大地测量观测体系,包括定位、重力、测高、导航等,提高全天候实时大地测量信息获取能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多种对地观测系统,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此外也建立了航空对地和海洋重力观测系统等。但是与测绘导航观测基础设施要求相比,我国对地观测系统还有很大差距。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没有形成全球覆盖,抗干扰能力、自主运行能力还较欠缺,没有境外的实时可控的导航定位观测台站;用于大地测量的VLBI、SLR台站严重欠缺;连续运行的重力观测台站较少,没有全球重力观测手段;没有空间和海洋地磁观测系统,对地观测没有形成体系,特殊时期需要的特定地区、特定时间的大地测量信息还没有能力实时提供。

  构建大地测量与导航数据处理中心,使其具备实时进行各类数据融合的能力,具备提供各类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大地测量产品的能力。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加强分布式或网格式信息(或云计算)处理模式研究,加强大地测量数据处理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全国统一的大地测量信息处理能力,最终形成实时或准实时接收处理各类大地测量信息的能力,形成各类大地测量数据融合能力和快速完成特殊定制的大地测量产品的生产能力,具备提供实时或准实时大地测量服务能力。

  构建、改善自主可控的大地测量信息服务中心(如CGS等),并健全相应数据服务标准和规范,为各类用户提供现势性好的大地测量与导航服务。中国暂时还没有大地测量服务系统(CGS),应尽快构建。该服务系统应该能够提供网络环境下导航定位基准及模型产品(重力场模型),具备网络环境下导航定位产品生成与建模(轨道和各种改正)能力,具有大地测量与导航的统一服务标准,具备网络环境下其它大地测量信息服务能力。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