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商业航天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赛道:知卓王世超对话天仪研究院杨峰、华控基金赵伟、国华基金胡海若、开金控股王二龙

未来一年,商业航天界能出现一个阿尔法狗吗?

泰伯网  

  近期,在WGDC2018大会的第五届中国卫星全球服务国际合作商洽会上,五位嘉宾围绕商业航天投资的话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现场嘉宾分别为:

  知卓资本副总裁 王世超

  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副总裁 胡海若

  开金控股集团董事长 王二龙

  华控基金副总裁 赵伟

  天仪研究院CEO 杨峰

  本场对话由王世超主持,以下为对对话实录。

  1

  商业航天是风险投资的新风向吗?

  王世超:

  各位下午好,今天的主题是“商业航天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赛道”。大家在商业航天领域,除了自己关注的之外有没有其他比较看好的,请结合自己从事的领域和工作做一些介绍。

  王二龙:

  商业航天是商业+航天,它让我想起20年前的互联网,目前来讲我个人判断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

  过去20年的互联网,可能是未来20年甚至更久的商业航天的机会。过去20年互联网的发展偏个体,但是商业航天偏立体。站在数据和信息的角度来讲,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交融,未来都可以通过商业航天的很多应用,把之前那些互联网思维下的东西做一整合。

  互联网最终连的是信息,商业航天未来连的也一定是信息。所以在信息化时代,如何立体化是商业航天要探索的方向。

  王世超:

  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开金控股。

  王二龙:

  开金控股是实践开发性金融,站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开发性金融,之前是政府做的多,现在是市场承接,市场会承载、承接很多创新、前沿、引领的事情,这个可能是开金的使命。目前开金站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站在基本市场,第二是站在地方产业集群角度来讲如何孵化培育,如何形成产业链。

  胡海若:

  我们在今年航天日的时候正式揭牌了国华卫星应用基金,这个规模目前定的200个亿,第一期50个亿,其中包含通信、遥感、卫星制造,以及发射制造等等一系列的主要方向。

  说到刚才的问题,商业航天领域是不是一个好的赛道。从基金的角度讲,它不是对所有基金来讲都是好的赛道,原因在于航天投资是一个周期非常长、风险相对比较大的行业。比如我们的基金是一个十年期的基金,虽然比很多基金的年限长,但是从航天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可能都不够。这里面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风险,其中包括技术门槛、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这个行业很烧钱,而且很可能大把钱烧进去不一定能见到效果。

  总的来说,我觉得可能更加适合有投资能力的人进入这个企业,其中也包括企业家。

  王世超:

  杨峰总在布局这个赛道,公司也投资了卫星应用领域,我想听听您的看法。

  杨峰

  非常荣幸能够跟各位大佬交流这个事情。商业航天是不是一个好赛道?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个人认为比现在很多的赛道要强很多倍。

  我认为,计算机时代之后是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用手机连接一切,接下来物联网时代用传感器连接一切,下面是天连网时代,用卫星连接一切。这个赛道的规模会比其它的大太多,这一定是个非常好的赛道。但短期来说,其实会鱼龙混杂,造火箭的创业公司现在有很多了,造卫星的更多,这里面用什么标准来评判这家公司好不好?全靠投资人自己的判断。

  我总结一下,我认为远期来说商业航天肯定是一个很好的赛道,但短期来看会是一个比较难看的赛道。对于天仪,我们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东西,我不管投资人怎么说,也不管专家怎么样,我只想做好我想做的那些事。

  赵伟:

  我是华控基金的赵伟。我们是2007年成立的,到现在有十多年的时间了,管理资产100多亿,公司重点的投资方向有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当然还包括军民融合、生物医药等等这些重要的方向。我们在商业航天领域也做了一些投资,在卫星发射还有数据应用领域都有一些投资。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商业航天赛道上规模最大的一块是卫星运营和数据应用服务。在整个航天产业链里面,它的产值超过三分之一。卫星数据应用肯定是最有价值的赛道,因为它够大。

  其次像一些小微卫星的核心零部件,技术门槛比较高而且具有通用性的,也很有投资价值。还有整个火箭发射的产业链,投资价值也比较多。

  我刚刚提了大概三个方向,怎么选择呢?首先空间得够大,未来成长性比较好,我们认为这才是具有投资价值的方向。总起来讲,我们认为商业航天是很有投资价值的一个方向。

  2

  商业航天的门槛有多高?

  王世超:

  接下来,请各位从人才、资金、政府监管、壁垒等方面,谈谈国内外包括地域之间的区别,以及这其中存在的一些壁垒和机会。

  王二龙:

  其实空间一体化包括卫星的应用跟早年的互联网是一样的。互联网最早来自美国的军方,我们现在谈的所有卫星应用,包括发射、制造,最早也来源于军方,然后才开始谈到民用,才开始谈到商业化。

  这个逻辑就是,新技术的任何应用在过去接近50年以上的过程中,都是这么来的。最先进的技术一定用于军方,用于国家安全。

  我们说互联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生活,那么到今天,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影像识别、声音识别等所有的识别,它其实都是立体化的。而卫星是一个立体化的信息载体,在这个过程当中,卫星的应用恰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王世超:

  您觉得现在的问题在哪,或者难点在哪?

  王二龙:

  我认为它已经到了这个时间段了,所以卫星的应用才提上了日程。当人工智能,当信息化到了一个壁垒的时候,突然发现它需要卫星的应用。

  我想讲卫星的壁垒是什么?其实它是整个技术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自然而然衍生过来的——这个阶段很自然,这是我想讲的。

  第二,从人才的储备来讲,正如我们90年代那样,哪来那么多IT人才,哪来那么多互联网,我们今天看到20年后到处都是这样的人才。你能说卫星人才缺吗?我认为现在为止是缺的,但如果是国家的政策引导、趋势引导,人才肯定会跟上来。我认为人才储备还是有的,无非是怎么迎合时代的发展。

  第三,从大政府角度来讲,整个卫星的应用现在是比较透明的,就是卫星在天上怎么样,这个已经是比较透明的时代。当然,在卫星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应用方面,美国、欧洲肯定早我们很多年,但我们国内的步伐其实并不慢。我个人觉得,伴随着国家对空、天、地一体化的重视、发展,我们的制度环境、人才储备恰恰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胡海若:

  我谈一下个人的观点。

  刚刚提到有什么问题和障碍?我们提商业航天,必然伴随着这个产业是要挣钱的,而不是国家要贴钱的,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说现在已经有了商业航天的土壤和产业,那么原有的老军工院所可以把它跟商业环境结合起来,不仅仅去完成国家任务,而是更多的接受其它方面的订单。

  市场本身决定了这个行业是否具有增长性,现在的应用市场有多大?我们更关注下游,有了设施之后能够带来的应用,不管这个应用是2B还是2C。

  对我们而言造火箭并不是问题,制造火箭和卫星算是高端制造业。之前的航天之所以高价值、之所以应用不广,是因为批量小,如果我们能够大批量、低成本的建造这些设施,那么相应的应用端成本也能降下来。这就是我们投入这么多资金的原因,先去降低成本。

  应用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无法通过资本的力量快速实现。至少从我们现在的情况看是这样的。我们现在跟大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希望从他们那边获取更多的应用场景,目前这个工作正在逐步展开。我觉得未来通过我们的决策也好、投资也好,会出现一些线下级的应用,我觉得具备这样的潜力。但是这个周期有多长很难估计,我们需要足够长的时间不断往前推进,直到真正在市场中打下位置。

  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应用,当然前端的制造、降低成本是基础。我认为,在卫星应用的基础端,这个领域的投资是非常大的。如果说我们没有足够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那么我们也不会诞生大型互联网公司,现在恰恰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未来道路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几家有实力、有能力并且生存下来的企业,对我们来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现在每一个细分行业都有很多细分公司,未来这些公司绝大多数会消亡,这跟美国、欧洲是一样的。行业会不断融合、并购,会出现各种机遇,这对基金来讲是好事,因为操作空间会更大。我们要尽快实现这个行业的整合,把这个领域做的更大、更强,有了强大的企业之后,才能够真正壮大我国的商业航天领域。

  赵伟:

  谈门槛之前先回应一下胡总的观点。我们非常看重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因为我们觉得一个产业要起来肯定是基础设施先行。所以,基础设施产业的需求包括产值,应该走在应用端丰富之前,当然最后更大的是应用端的丰富。国华基金是国字号的基金,基金量很大,从市场化的角度看我们希望和国华一起支持终端包括核心技术发展起来,再把应用丰富了。

  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很多门槛很高的行业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进展,企业也非常多。我觉得有两点,第一是准入,政策允不允许;第二是机制,民营企业的机制能不能发挥好。如果政策方面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我觉得一些活跃的民营企业包括民营资本,即使门槛再高也都能想办法参与进去。

  杨峰

  刚才王总谈互联网,我个人非常赞同,拿互联网来看我觉得完全够用。我的观点是,最大壁垒在于认知,我用什么样的模式、什么样的方式在做这件事情。

  说句老实话,航天一直给大家高大上的感觉。原来没有商业,航天人在商业上的认知是很差的,大家都谈指标:我的指标是最好的,产品是最好的。但是在商业上是需求来推产品,不是指标。现在我们谈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发现大家的认知还是有一些偏差。

  3

  我们被商业航天套路了吗?

  王世超:

  咱们回到第三个话题,我想到一个阴谋论,这个阶段可能跟美苏当时提的星球大战有点像,希望能够削弱中国的国力,这个怎么看待?另外有一些限制,就这些情况,当然更多的人可能不太了解航天周期特别长,大家怎么看待这种想法?

  王二龙:

  阴谋论,站在冷战思维的时候会有,但是站在互联网时代,站在开放时代,阴谋论尤其是对一些关键信息技术的掌握来讲我觉得是比较难的。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除了卫星和太空领域还有更高深的很多领域被储备了吗?我不太清楚,但至少从应用级,或者常识能判断的角度讲我不认为有阴谋论存在。

  胡海若:

  关于阴谋论的说法,我个人是不同意的。

  曾经有一个统计数据,在航天领域投入一块钱,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27块钱,当然各个国家不一样。如果西方国家想通过商业航天来套路我们的话,我觉得他们干了一件好事。如果真正把商业航天能够做到大规模的话,对国防力量上来讲也是一件大事。

  我认为,我们的航天领域现在真正缺乏的,是那种具备大规模生产线的研发、生产的人才。我们一直在找,甚至还在国外找,希望能把这方面的技术引进来。如果真的有人能够把这件事情做下来,或者说做一条很有效率的卫星生产线、火箭生产线,我觉得这个领域是可以花重金去砸的。

  赵伟:

  阴谋论我自己不太认同这个词。航天领域本身是具备军民两用特质的产业,从军事角度讲,可能每个国家都会朝着有利于自己国家安全的方面做一些提前的布局,我觉得这是非常合理的,也不是什么阴谋。

  从另外一个层面我想说的,现在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大家会质疑、会疑惑,说你这个东西能不能挣钱。我认为,新兴技术在早期阶段肯定会受到很多质疑,因为新兴产业有可能动了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可能是技术还不够成熟,或者市场的需求还不够成熟。第二,我认为这种质疑对于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讲,是很好的提醒。因为有一些质疑很有价值,如果把这些质疑研究清楚并克服它,反而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我认为行业的从业人员包括投资机构要找对方向、找准切入点和时机,只要找对方向、找准时机,那大家就可以携手前进——我觉得这个产业的前景是光明的。

  王世超:

  今天各位的发言都很正能量,最后请大家一句话总结一下自己今天的发言,包括对明年商业航天整个行情的一个预测或者判断。

  赵伟:

  我觉得2018年的商业航天应该是稳步发展,为未来国家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胡海若:

  我希望未来的商业航天人能奋勇向前,中国的商业航天不仅需要航天精神,更需要企业家精神。

  王二龙:

  我希望2018年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能够引领全球,甚至我们能在真正意义上辐射全国各地,是真正意义上商业航天技术落地的一个元年,而不是理念。

  杨峰

  我希望从现在到明年这个时候,能出现一个航天界的阿尔法狗,那样整个行业会更加繁荣。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