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商业航天怎么玩儿,如何去海外掘金:卫星联盟王大成对话航天世景钱广军、达华卫星王中民、航天宏图郭韬、欧科微马陆

大家合计合计,该到我们去海外淘金了!

泰伯网  

  6月15日下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围绕“商业航天与国际合作”的话题,来自商业航天一线的五位嘉宾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现场嘉宾分别为:

  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副秘书长 王大成

  航天世景副总经理 钱广军

  达华卫星事业部总经理 王中民

  航天宏图副总经理 郭韬

  欧科微航天总经理 马陆

  本场对话由王大成主持,以下为对话实录。

  王大成:

  我的专业其实是定量遥感,在技术方面做了十几年,但在商业应用方面,尤其是这几年向国际发展的商业行为方面,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希望各位嘉宾能够通过今天的交流以及一个小时的碰撞,就目前国内的这些技术以及企业如何向国际发展,如何融入国际市场,得到一些启示。接下来请四位嘉宾分别介绍一下自己。

  王中民:

  我是来自达华集团的王中民,在航天领域里工作了20多年,尤其是航天国际化领域。

  达华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可能稍微有点陌生,因为原先不在商业航天的圈子里,去年才刚刚进入到商业航天领域。但是我们公司的发展还是比较悠久的,到现在为止已成立了25年,公司员工4000多人,在全球30多个国家有将近300多个客户,我们在欧洲、南亚、东南亚等地都有卫星运营的分支机构。

  马陆:

  大家好,我原来在中科院的航天系统工作,也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也是一个老兵,但在商业航天里面是一个新成员。我们公司是2014年6月份正式成立的,从现在来看在中国的商业航天队伍中我们应该是第一家注册成立的公司,到今天满4岁了。

  我们公司在卫星通信方面有比较多的工程实践经验,以这个为契机,我们在商业航天市场上着力于开发低轨卫星通信领域,尤其是窄带物联通信系统。我们正在设计规划一个星座系统“祥云星座”,将在今年10月份发射升空。在4年的时间中,我们打造了50公斤的卫星平台和100公斤的卫星平台。

  钱广军:

  大家好,我来自北京航天世景。最早我们是跟美国的一家公司合资,后来因为资质上有些限制,我们又成立了一家中资的企业。

  我们现在运营国内唯一一款分辨率达到0.5的纯自主研发的高景一号卫星。我们还拥有国际上主流的、能达到纳米级分辨率的十多颗卫星数据资源,保证给客户实时采集全球任意一带的高分辨率卫星数据。

  我们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的企业,一直致力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向客户提供各种中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及卫星影像的综合开发与服务。2016年12月高景一号在太原顺利升空后,我们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高景一号的运营。对于国际商业合作我们不陌生,因为公司起初就是通过国际合作衍生而来的。

  郭韬:

  航天宏图成立比较晚,2018年才成立,我们专注于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影像的开发和处理环节。在国际业务方面,航天宏图利用业务的国际资源,集中在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做了一些拓展。

  1

  商业航天如何走出国门?

  王大成:

  刚才研究院的领导有一张PPT,上面大概有100个国际航天公司,其中没有一家是中国的。大家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商业航天公司,看到这种情况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另外在刚刚结束的一个峰会上,看到商业航天领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今后不止是国内抢项目,也要去国外抢项目,你们四家多多少少会有竞争,在抢项目时该怎样结合各自的优势,进行国外商业合作的优势是什么?

  王中民:

  海外竞争,我不太赞同这个观点。海外的市场很大,各个规模企业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我们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更多的是优势互补,抱团取暖。在海外大家相互帮助,拧成一股绳。

  从业务范畴上来讲,我刚才听了一下其他公司的介绍,整个业务方向也不太相同。比如像我们,我们现在在海外主攻卫星的落地运营。我们在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地区拿了卫星运营的牌照,收购当地的通信和卫星运营商,为当地的政府、企业、民众做通信领域的服务。其他几家我看主要是做在遥感、处理、硬件制造,我觉得这些企业相互之间是互补的,不存在竞争问题。

  另外,走向海外的过程中我们背后也有很大的支持。达华是做卫星通信运营,是不是跟卫通、亚太有竞争?不是这样,我们是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我们背后的支撑就是中国卫通、中国亚太。

  说到优势方面,像我们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走向海外,通过并购的形式包括与当地公司的合作,我们在当地拿到牌照、地面的应用设施,还有卫星资源的转化等等。之所以这么快取得这些成就,主要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支持,包括中国航天资源的支持还有政府的支持。在这个领域,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还是有很大的优势。

  马陆:

  跟刚才三位老总的情况不一样,欧科微是一个比较初创的企业,到现在为止我们才有近100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竞争方面有比较强烈的生存意识。从市场角度讲,在国内大家想做的事情多多少少有差异化,在这个方面是可以有合作的。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保持跟国际市场的接触和合作,我们不仅仅做卫星运营,最主要的是把星座系统建立起来。现在的卫星成本,发射已经占到了一半以上,所以国内不仅会产生发射的服务商,还会出现一些新型的商业化发射服务商。

  钱广军:

  我们主要做数据采集,在后端的应用相对弱一些。航天宏图主要做后端的图像处理,因为在遥感界,中国的遥感图像处理相对来说跟国际上有一定距离,国内的图像处理软件处于起步阶段,包括数据采集实际也是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的。我们早期讲把别人的先进技术引进来,但是随着这几年航天技术的发展,包括卫星分辨率的提高,我们现在一个主要的任务是把航天技术输出去。

  我主要讲高景一号。高景一号卫星是中国航天自主研发的,分辨率达到0.5米。从分辨率的角度说,我们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现在主推高景一号。

  第二,高景一号数据采集能力非常强。2016年12月高景一号的01、02型上去,在2018年初03型上去,现在大概能覆盖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数据采集能力非常强。

  第三,高景一号高敏捷性。它可以多条带成像,可以连续成像,拍一些立体效果,对于传统的测绘部门地形的显示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公司成立之初,主要是把国际上先进的东西引进来,但是现在我们应该要让航天技术走出去了,应该走向世界。从世界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并不比别人落后。

  近两年我们参加了一些国际的会议,有一些国家对高景一号非常感兴趣,现在我们有30多家国外的代理机构甚至合作伙伴。未来随着技术的推广我们的合作伙伴会越来越多,我们希望在遥感这个领域把中国制造更加推向世界。

  郭韬:

  刚才钱总说高景一号我听了非常激动。实际我们并不存在竞争,有了这么好的数据,可以提供各个方面的服务,这对我们是非常大的支持和机会。

  国外的遥感和地理信息软件大家都知道,我顺便也说一下我们的PIE,那么为什么要做这个?做这个是为了完全自主可控,这对咱们国家的信息行业、地理信息基础非常关键。我们从最基本做起,现在我们的成本跟ENVI达到同一水平,我们有能力、有自信把这个系统带到国外,走出国门。

  我跟钱总之前也聊过,看到他的图像我非常激动。他们看到图像以后马上问怎么用这个东西,我们可以提供我们的解决方案、系统,然后进行数据的提取,以及应用开发这方面。

  我谈一下“一带一路”。我认为“一带一路”对国内公司国际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现在提前布局会赢来很多优势。“一带一路”主要是以软带硬,比如说文化互通、民心相通,这是“一带一路”非常重要的内务,我们转化到商业航天怎么做?对“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能力建设培训是非常关键的,中科院也在做很多这方面的事情。我们如果培养出一大批能够提出解决方案的人员,对咱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咱们爱谈生态链,爱谈企业的产业链,咱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咱们一块出去带动整个产业链,这对推广航天市场是非常有用的。还有,咱们应该是以谈带商,应该注重交流,而不是直接推广。为什么?跟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把高大上的航天技术转化为关系民生的应用系统,在当地落地,这是最好的商业推广手段。

  2

  发火箭、做应用,初创企业该往哪边走?

  王大成:

  刚才通过四位嘉宾的介绍打消了我的疑虑,我一直觉得这几个企业是有竞争的,但是按现在的方式来讲我们是一个闭合的产业链,是一个生态圈。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四家公司多多少少有航天的背景,现在企业越来越大,一些新创的企业还有没有机会?比如说已经有一些新的遥感类公司,这些小企业的成长空间还有没有?

  钱广军:

  我认为未来的企业一定是走合作发展的。我们现在主要是做数据,后端其实它的应用领域是很广的,从行业角度来说它可以应用在国土、城建、国防、公安等等领域。我们不可能每个领域都做,所以未来有大量的合作伙伴,大家来做共赢。所以,这些初创公司甚至一些小企业还有很多机会,大家可以一起来合作。

  我们做研发,但是也希望后端的应用也有一些公司跟进来。我们跟国外合作也是这样,先把美国、韩国的应用案例引入中国,把这个案例包括技术引进来以后我们希望和一些公司合作,把它做大。所以未来的合作机会非常多,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机会会更多。

  马陆:

  我们这四年的发展也是靠一点一点打拼来的,并且时至今日我们也还是定位为求生存、求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跟我们一起走过来、陪伴我们的,或者我们曾经接触的小公司,在这四年里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很多人从体制内,从以前我们说的铁饭碗,或者大的航天企业中走出来,一个人或几个人另立队伍进行尝试,这使得制造成本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

  我们这几年做过一些终端,这些终端已经卖到了西非、欧洲市场。我们还做了特别小型化的终端,让动物、鸟类可以使用。像这样的产品,其实很多是来自于小公司的启发、帮助,所以我觉得在大环境下小公司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大。

  郭韬:

  我认为机会是非常多的。现在发射了这么多卫星,蕴含了这么多的数据、这么多的价值,把这些价值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这非常重要。

  初创的公司也好,规模小的公司也好,如何把这些价值通过创新的技术或者手段,真正的实现业务化的运行,这是非常大的机会。实际上,我们公司也在这么做。

  王中民:

  我感觉航天这个产业还是有门槛,刚才讲一个是技术门槛,第二个是资金门槛。这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不像互联网那种产业,几个人弄个服务器一搭就可以把这个事办了。

  钱总刚才说的很对,我们这个产业链很长,从源头的制造到后端的应用、制造,产业链非常多,初创企业总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而且越接近用户进入的门槛越低。我们看到,过去几年很多初创企业上来就要搞“高大上”,就要造火箭什么的。奔着门槛最高的那个点去,很有可能造成理想和现实出现一个反差,所以我建议初创企业脚踏实地,从应用入手。

  3

  走出去,商业航天最想要什么政策支持?

  王大成:

  这几年我们看到航天产品已经有了走出去的自信,除了高铁以外,我们能够拿出航天来跟国外交流、找项目,这是一个现象。今后在国家政策制订上,国家业务推广上,各位希望国家有一个什么样的政策上的倾斜?这方面有没有考虑?

  王中民:

  达华集团是一家纯民企,没有国有股份在里面。我们之所以获得国家支持,类似于华为,是因为我们领先一步做到了,在国家走出去之前我们已经走出去了,包括在海外获取空间轨道资源,包括去收购地面卫星的基础设施等。

  谈到政策支持我有一个感触,国家现在“一带一路”进展很快,在很多领域确实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方面,从发改委、航天局来讲,大纲虽然出来了,但没有落地实施的具体方法、方案,很难就这个目标和大纲做一些细节的东西。

  企业这边的感受,我们在海外很多方面是单打独斗。很多时候国家队是不方便出面的,尤其是在海外资源获取方面,很多国家、地区有很高的门槛,国家队基本上免谈。对于民企来讲,这方面是有优势的,民企的优势怎么和国家队的意愿统一呢?当然我们也在研究制订这方面的方法,但是步子稍微慢了一点,我感觉需要补上来,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马陆:

  从我们公司这几年发展的历程来看,比如说我们去做地面站的落地,比如我们跟体制内的用户沟通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给我们新的政策、新的思路、新的想法,在我看来国家在各个层面上一直都在努力使得商业航天更加有序,并且创造真正的价值。

  像我们公司做的通信系统,特别适合像“一带一路”还有发掘空间的通信服务市场。所以如果说我们的最大希望,那就是国家能把我们的产品、服务带到这里去,让市场选择,让用户选择,这是我们最大的期望。

  钱广军:

  我们是有国资背景的公司,所以一直享受着政策的红利,航天的技术背景、资金支持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现在整合在一起,也是为了打造中国最大的民商卫星综合体。

  郭韬:

  在“一带一路”国家政策出台了之后,这个方向适合发展,我特别同意王总刚刚说的,具体落地项目支持方面还是比较欠缺。民企我们自己走出去,跟海外联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负担比较重,国家的具体支持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