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圆桌论坛:空间大数据与共享出行

近几年共享经济出现了诸多的案例,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届WGDC举办了以“空间大数据与共享出行”为主题的圆桌讨论。

  6月13日,第六届WGDC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会由空间信息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泰伯主办,秉承不断引领和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与变革的宗旨,WGDC已走过六个年头,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具前瞻性的跨界创新风向标。

  近几年共享经济出现了诸多的案例,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届WGDC举办了以“空间大数据与共享出行”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主持人为泰伯网内容总监罗捷司,嘉宾有:张弦,滴滴出行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刘欣,阿里巴巴YunOS LBS总监;郭昂,腾讯数据与检索中心高级总监;尹大飞,摩拜首席科学家。

泰伯网

  以下为本次圆桌讨论内容(内容均未经本人审核):

  郭昂:大家好我叫郭昂,来自腾讯地图,现在除了腾讯地图的APP,也和滴滴、摩拜合作。

  尹大飞:大家好,我叫尹大飞,来自于摩拜单车,主要是运用人工智能的算法把更好的技术运用到公司,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主持人(罗捷司):这次大会的主题是“空间大数据的崛起”,大家是如何理解空间大数据的?空间大数据与共享出行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各位怎么看?

  张弦:现在共享经济和出行领域的发展确实产生了大量的空间数据,这些数据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数据量非常大;再者数据是实时流动的;三是多维度的,还有很多的特征。拥有这些数据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拥有处理和理解数据的能力,所以数据处理平台和对数据的应用很重要。还有产生价值的场景,数据要产生更多的价值,空间大数据是为整个的出行领域产生非常好优化效率的价值。

  刘欣:其实从业务和空间数据的关系,过去很多年大家都在做。为什么这几年大家着重谈这个东西?是因为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接入的设备越来越多。所以大家获取数据的方式越来越容易,大家很轻松的借助自己的业务获得很多的数据,随着数据的爆发,相关数据的存储、能力的建设,这些年发展的越来越快。我跟张弦以前是同事,大概十几年前我们做的一项业务帮助物流的企业去做车机,把GPS的轨迹采集回来,这也算是空间数据的应用。那个面对行业的话,不像现在这么普遍,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数据量。从单个业务本身,数据的特性差不多,但是随着规模的上升,最终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郭昂:其实空间大数据也是随着这几年手机智能发展起来形成的新领域,前几年我们腾讯数据定位一百亿时,当时还有非常强的数据感,当时想都不敢想。随着数据持续的提升,到200亿,500亿,发现每天的定位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包括社交分享,出门发个位置,我在朋友圈分享我在哪里,每天突破60万次,平均每十几个中国人使用一次,这些量也持续的增长。随着这些数据的增长,也产生了非常强的应用。我的父母甚至都不使用地图,但是都会使用滴滴打车,使用摩拜自行车,我觉得随着移动大数据甚至LBS各个方面已经渗透到生活中各个细节中来。

  尹大飞:其实说起来这两者的关系,用相辅相成总结比较合适。大家回顾一下不管是滴滴出行还是摩拜共享单车的方式,产生的基础是地图,在手机上可以精准看到哪里有车,哪里上车,哪里可以叫到车,所以地图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如果没有这样基础,就不会有这么精准。随着做各种各样的空间大数据,但是我们也不会做地图。像陶博士刚才说的,每一家都有自己专长的地方,我们专长的地方就是大数据的采集。我们作为一个共享出行的企业,它对大数据也有反哺作用,首先在共享平台上不断的产生一些信息,包括人的轨迹、行为,大家出行的规律和上车地点和取车地方。另外,在行为轨迹不断产生过程中间,也在丰富传统地图,比如最近我们在和地图的厂商去提供轨迹,让他们获取过去地图上比较偏的人行道这些地方,我觉得未来是两者交流的紧密关系,应该共生共赢。

  主持人(罗捷司):好,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回答。下面一个问题,现在共享单车这么火爆,是否有利于空间技术的不断成熟?

  张弦:空间大数据对于共享出行意义重大,在从0到1阶段作用还不特别显著。比如说滴滴刚刚开始时策略比较简单,虽然用了很多的地图能力,总的来说运用还比较低。但1-100时,作用非常巨大。充分利用空间大数据以及智能算法,以及不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在成交率上存在20%的差异。比如说利用空间大数据做全局性的车辆调度优化时,会考虑多辆车和多个订单的关系。以及在未来15分钟片刻全局的时间和相当长时间的空间优化关系,这个产生的效益非常明显。最后来说,空间大数据的利用能力会对共享出行的成本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说现在分单的全局优化,现在整个的拼车优化,对空间大数据的依赖价值非常大。

  刘欣:张总是在滴滴做业务的,我们作为操作系统来讲,作为一个平台给大家提供能力。滴滴在做共享出行业务当中也遇到一些技术的问题,比如说定位精度不够高,比如说在盲区隧道和地下停车场,没有GPS信号时网络也不好,这个时候定位怎么办?其实我们作为操作系统底层可以采集到更多的传感器,各种各样的数据也好,当这些数据积累多了以后,可以从大数据的角度去帮助、解决疑难场景下的定位问题,这个是帮大家解决问题的,之后还有很多的合作空间。

  郭昂:其实我觉得刚才陶老师有一句话给我感触比较深,整个世界不是因果,而是相互关联。我觉得共享出行和空间大数据是非常紧密关联的事物,没有空间大数据,共享出行也会出来,但是共享出行出来时,通过出行本身产生多的空间大数据,伴随着大数据的能力、处理技术、海量数据的挖掘、人工智能的能力,其实它在助力着滴滴、摩拜企业之间的成长。帮助他们效率不断的优化,能够更快满足用户的要求,更好的投放、节省成本,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非常紧密关联的事物。

  尹大飞:我讲两个具体的例子。在摩拜单车实践中间,有硬件还有软件的创新,就依赖于空间大数据的完善。第一个例子在刚刚发布单车时,我们的GPS信号经常受到高楼、树木遮挡,导致多路径的困惑,包括定位会有偏差。现在我们上来的是三维定位,包括卫星和北斗,如果不利用空间大数据的话,在精准定位方面是很难帮助用户完成的。在软件方面,我们最近利用了智能停车位,都是依赖于空间大数据产生的。

  主持人(罗捷司):嘉宾也从他们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是我个人比较好奇的一件事情,从共享单车、共享专车到现在出现的共享汽车,共享出行领域接下来会有哪些重大变化?对空间大数据企业提出哪些新要求?这个问题先从尹总开始。

  尹大飞:我觉得今天参展的大部分都是GIS的厂商,我也是从学校学GIS专业然后一直到工作,我有一种感受从过去学校听到的一句话是80%是和空间相关的,其实你想一想这里面有哪些是靠地图和GIS解决的?这个要值得思考。摩拜单车来说我们有一些启发,我们做传统的数据库和数据索引技术。另外把人和车联结在一起,其实是大的物联网平台。我们在上面产生了非常多跟人相关的关系,聚焦到最后一公里。传统的GIS厂商是不是在这一块思考,是不是过去的政府GIS思维是否跟真得互联网GIS思维结合,真正做出来对用户和民众受益的产品。

  郭昂:我觉得未来需要延展的是定位能力,目前的定位大体上包括传统的Wifi、基站、GIS到新的地磁等等新定位,目前来讲还是室内定位的能力,整个的行业是快速爬坡的阶段。像滴滴出行叫了一辆车,预估乘客的位置,如果你在室内的话,可能会跟实际产生一些偏差,可能司机到了人还没有到,带来效率的损失。我觉得再往后室内定位的技术会蓬勃发展,不仅仅是商场采集方面,包括综合全楼宇各个环境的覆盖,目前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另外,觉得整个的行业各种信息联网程度,我说的这种联网不只是说手机联网,还说每台车如果能联网,甚至每个红绿灯能联网,它对道路交通的调度,比如说我每台车联网、红绿灯联网的话,就可以知道这台车可能往哪块走?怎么样更好的绕开拥堵,哪条路比较空,会使整个的行业实现智能的调度,让全行业联网,这也给整个的空间,包括空间大数据共享出行带来更高的效率,获得更大发展的空间。

  刘欣:郭总后面讲的问题也是我比较关心的,现在大家积累数据更多是做业务,整个的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将来有一天解决A到B的问题,中间不需要人的服务,全都是机器在跑,这些机器是不同的公司运营,跑在公共道路上。基础设施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通信,以及机器和任何一个用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其实需要大家一起建立一个开放的标准,这个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让它实现。不然将来跑在外面,所有的信息不互通,还是挺危险的。

  张弦:现在共享出行看起来离我们的期望值相差深远,可以认为共享出行共享汽车是处于早期阶段,从用户的体验到成本到覆盖层面都是早期阶段,利用电车解决短途的交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便宜的拼车的方式,数据还在很快的增长。从原来独占一辆车出行,这是贵族形式,因为一个人占一辆车出行,整个的价值没有利用起来。只有把它的空间利用率提升起来,整个的价值才能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环保、经济、绿色都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主持人(罗捷司):共享出行数据是否具备变现的空间,如果具备的话大概需要什么样的方式,比如说用哪种方法可以让数据短期内增值?

  张弦:这个数据要看怎么去理解变现?数据本身难以被买卖的。数据也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资产,因为数据的敏感性,现在操作很多数据时都是匿名操作,机器也许知道,但是人肯定是不知道的。直接的数据变现是非常难的,但是它的价值非常明显。刚才说通过这种大数据以及大数据的利用能力,可以让交易效率大幅度提升,其实它本身就是一个数据价值的体现。你可以认为它有很大的间接变现的能力。

  刘欣:我觉得要说变现,大家一般谈商业可能两种方式,一个是多赚一些钱;另外一个思路可以少出一些钱。比如说滴滴现在利用数据可能找别人去买,滴滴每天产生大的数据和轨迹,慢慢整个的地图生产方式会颠覆了,可能传统的GIS的末日,因为整个的产业在发展越来越智能化,像处理空间数据方面有很多的公司尝试,随着整个的人工智能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成熟,时间的准确度越来越高,像传统的图商有好几千人利用人工做数据的方式逐渐落伍。这其实是很大的成本,如果这个成本解决掉的话,我觉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务,算是变现了。

  郭昂:关于这个数据有两种,一种是交通数据,还有一种是人流数据。交通数据更多是偏公益性质,帮助优化道路的规划包括红绿灯调度,这个是面向政府的行为。对于人流数据来说,在今天很多它的人流量和一些人的流动趋势,其实能对很多的商业选址带来很大的帮助。举例,比如说这一块区域,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可能上特别远的地方去商场。证明这个区域对商场的需求度很强,比如说我一个商业公司,做房地产公司,现在很多的房产公司在评估地块价值,也会和做地测的公司合作,我觉得这一块还是会产生大的价值。

  尹大飞:其实我们也确实跟北京市规划院合作,做一些公益性给大家带来价值的项目。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明显要规划自行车道点,但通过实际勘测并没有,我们会反映这些信息跟他们合作,帮助去完善。现在他们已经列入到“十三五”规划中间,未来在北京建设3200公里的自行车道;另外,还有一些学术价值。谈到变现,作为数据来讲,开源方面主要做数据的分析做周转提升。比如说一个地铁站,其实我们会做很细致的微观分析,比如在将台路地铁站,在A口往北会有恒通商业园、360,早晨有大量的职场人士去那,这是它的需求。但是C口就是居民区,大量早晨把车骑到那个地点,所以更精准的去布局产生收益。另外有一些故障车,这些故障车发生时,运营人员不断的去扫故障车把车回收过来,他们利用这种算法精准找到故障车,让效率最高,整个的运营成本降下来,这两方面都有变现空间。

  主持人(罗捷司):如果数据可以变现的话,潜在的用户是哪些?假如说现在共享出行的数据要可以卖钱的话,大家觉得手里的数据估值会有多少?

  张弦:现在我们还远远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自己产品技术的体验坑还非常多,估计还要用两三年的时间去优化自己的产品体验。我们现在全部的精力考虑利用大数据去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真得没有考虑过商业价值。对于商业哪怕优化1%、5%,价值足够了。如果在我们考虑的滴滴一年一千亿两千亿流水基础上,在它上面1%、5%的收益就足够了,不需要再考虑其他的方式。

  刘欣:因为我们不是直接做业务,跟这个相关性不是很大。我说一下看到行业的一些事情,先不限于共享出行,比如说现在美国有一些公司可能发射了很多超小型的卫星,可以解决特定行业领域的,比如就要解决水方面的问题,总是有企业对这方面有需要的。它就可以针对这些行业的特定应用,去分析这些影像,得出行业的数据,这本身就是一个收益。类似这样的东西,可以不断的挖掘,因为整个行业在不断的往前走。

  郭昂:现在我们拿来变现的是非常小的数据,主要利用在“互联网+”领域,包括我们给政府一些数据。真正最核心的数据并不会拿来去卖钱,因为它的价值和总量非常大,更多是通过服务去呈现价值。

  尹大飞:总觉得罗总的问题是个坑,大家也都知道最近有一部法律刚刚生效,关于互联网个人信息方面。每个负责任的公司,绝对不会拿用户的信息做直接变现的事情。我们也会考虑怎么样提供用户更好服务同时做一些推荐等都是有可能的,我同意张总的想法,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产品的打磨和提升上面。

  主持人(罗捷司):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尖锐的,可能问到涉及到商业的机密,还有目前特别成熟的方法。由于时间接近尾声,最后一个问题,请各位嘉宾展望一下空间大数据和共享出行的下一个浪潮是什么?

  张弦:前面提到,我认为最基础的东西还没有做好,无论是单车还是汽车、拼车,现在整个的行业渗透力还非常低,它应该还有好几倍的增幅。现在来说,我们也在做前瞻研究智慧交通,前一段时间的新闻报告里面在济南有一个青石路,7个红绿灯做了几个比较简单的象位调整,在高峰期间降低了15%,其实收益大于15%的,一旦被挖掘以后有一个洼地效益,显然这是对整个城市做的全局优化,全局效益不止15%。这是一波浪潮。如果再长一点时间,那就是无人驾驶。

  刘欣:顺着张总说的智慧交通,我们一般不太说这个。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阿里有一个项目是城市大脑,最典型的例子是杭州城市大脑,这个是去年G20时阿里集结了很多的优秀工程师跟市里、省里一起合作,大概的思路是城市的基础设施采集了很多数据,包括摄象头、红绿灯、传感器,这些数据没有被很好的应用。比如说摄像头数据采集回来,存盘一个月没有人看就删掉了。如果把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的话,可能会得出更加全局的结果。另外,现在的方法只是在补救,因为这个城市已经建成了,道路就设计成那样子,堵车很厉害,当时就没有想到中国汽车这么蓬勃。这么多车的情况下,再优化算法还是堵。反过来这种大数据分析以后拿给市政府,拿给规划部门,让他们去看怎么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包括路网的优化、公交车等等。如果地铁要开放在哪?线路怎么设计?这些都是大数据要发挥作用的。再未来就是无人驾驶了,即便是无人驾驶可能主干网整个网络也是需要大数据进行优化的。

  郭昂:刚才张总和刘总都提到智慧交通和公路的网络。我在想如果说把出行前的决策跟这些连接在一起,会不会让世界更美好,如果整个世界变得更数字化的,比如说中午去聚餐,它会告诉我在多长时间会提供什么样的餐饮,可以得到快速决策的选择。也是让整个的世界更多的信息去联网。

  尹大飞:我补充两点,谈到未来有两件事,值得大家关注。第一,像刚才郭总讲到的例子是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刚才也说到其实摩拜单车已经是全球最大的IoT厂商,大家都关注我们的情怀和融资,但是大家没有关注到我们和高通和中国移动、华为签署了若干战略协议推进5G网络物联网往前走。在他们运营商眼里,因为有了共享单车的出现,基本上把他们整个的5G网络的推行提前了一年。我觉得有各位厂商可以在这块琢磨琢磨,我相信明年会有更多的物联网企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创新。共享单车带给大家更多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不是用更绿色、更环保、更加开放的心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谓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其实是让人更舒适,而不仅仅是做了一个三维非常酷炫的效果,摆在大屏显示上这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而是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的舒适,在智能过程中得到滋养,这才是值得考虑的地方。

  主持人(罗捷司):好的,感谢四位嘉宾。这次的空间大数据与共享出行圆桌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