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李道亮:智能装备与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在WGDC2017“智慧农业”峰会上的演讲。

  以为为中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以“智能装备与现代农业发展”为演讲题目的特邀报告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泰伯网

  李道亮: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编委会给我一个机会,昨天晚上才定了这个题目,今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讲讲。今天的主题是智慧农业,智慧农业的核心应该是智能装备,首先给大家说说我为什么要搞智慧农业。

  第一个,现在的劳动生产率很低,通俗一点来说我们现在中国的劳动力大约是发达国家水平的1/20,反过来说国外一个劳动力顶我们20个劳动力的产量,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概念。第二个,我们中国一线农民的劳动成本越来越高,老龄化越来越突出,前两天我到了东北的齐齐哈尔,这个地方不是东北发达的地区,我问了问乡镇党委书记,现在户口是中国农民的还在村里住的大约是30%,第二个,在村里的这些人真正从事一线劳动的只占10%,90%的人要不就是老人,要不就是孩子,干不了活的,这就是中国的现状。还有一个数据,一线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是55岁,江苏大约在60岁,中国大约可能就在55岁左右,45岁以下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就是现在这种生产方式的,给钱也不干这种活,特别是90后和00后,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大家可以考虑这个问题,再过20年这帮人75岁了,肯定干不动了,后边谁来种田,谁来种菜,谁来养猪,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再一个问题,中国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2%,产的产量才是人家的一半,核心也是因为技术问题。因为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靠人、靠经验、靠天。我们现在的生态环境面临很大的压力,80%的土壤都面临不同的污染,什么原因?举个例子,现在上化肥,老百姓基本上不知道用多少、用什么,就知道弄上一袋子化肥,撒的越多产量越多,这样导致长此以往我们的土地就不好了。再看看全国的河流、湖泊为什么都污染了,工业是一个方面,农业也是一个方面,一下雨全部进河里。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农产品的成本超出国际市场,没有一个农产品是比国外便宜的。还有一个,我们除了水产品,水果、蔬菜这三类农产品是净出口,其他的产品全部净进口,大豆80%靠进口,不是说不能进口,这可以看出来我们农业的竞争力没有了。因为我们不精准、不高效,环境面临污染,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敢问路在何方?根本的道路就是这个,机器代替劳力,一定是未来的本质,将来人不干活,机器干活,人看着机器,机器工作正常,猪养的很好,菜种的很好,产量极大。说几个数字,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人种一万亩地,一个人养一万头猪,一个人生产一千吨鱼,一个人养15万-20万只鸡,这就是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机器代替劳力是未来必然的方向。电脑代替人脑,将来的人没有多少农业知识照样种的很好,依靠电脑。有两个关键的技术,物联网使机器精准化,大数据使农业走向智能。

  习总书记说的话是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薄弱环节要农业现代化,农业要现代化的本质需要技术创新”,我觉得有三大技术创新,第一,生物技术创新,生物技术说白了就是育种,比如说西红柿,中国一平方米15公斤就很不错,国外是70公斤,咱们一头牛奶一年产5吨就算非常好的牛奶,国外是12吨,这就是差距。第二个是装备技术,装备代替劳力,智能装备。第三个是信息技术,装备离了信息什么都不是,内燃机带着耕地,有多少肥料什么都不知道,更不会无人驾驶。

  中国的农业将来是要4.0,我这本书下个月面试。1.0就是用人力续力经验,中国有35%是这种状态。2.0是机器状态。3.0就是现在所提到的物联网,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是3.0,还没有到4.0,智能化农业。4.0就是智能农业,从理论上讲人可以全面不参与,无人驾驶的机器,全面实现智能,这是最高阶段,我个人做了一个大致的判断,按70%实现的话,1.0中国基本上在80年代左右,70%都是靠牛、靠马、靠人,80年代承包责任到户的时候是2.0,到2020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是65%,再过三年差不多70%,2020年中国完成2.0,2020-2050,中国一百年梦实现的时候,30年之后现在这帮干活的45的75岁也干不到了,那时候中国实现自动化3.0,什么时候4.0?可能到2080年左右了,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都看不见了。

  第二个讲一下智能装备。什么叫智能装备?传统的装备让它各种作业都在线化、数据化。智能装备有几个技术支撑,不提传统的装备技术了,因为它要智能化的话有四个技术,第一个是物联网,附物体于身份、通讯方式、思想,这个技术就叫物联网;第二位是大数据,就是把各种作业的数据都统计上来,使机器按照最优化的状态进行工作,所有的计算不能在拖拉机上,太慢,所以都在云端。第三位是人工智能,机器所有的作业都是它自己自主完成,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通讯也是自主的,到那个时代的时候真正实现智能装备。都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时候,车与车之间是互相通讯的,有的人开,有的是无人的这个容易出事。后面就是各种装备用到大田、用到家禽养殖、设置、水产、果园,这样的装备就是智能装备。

  下面播放一点照片,给大家看看所有的智能装备是怎么支撑现代农业的。现代农业一定是智能装备支撑下的农业,在这样的农业状态下,一定是生产过程装备化,不再靠人。第二个,一定是集约化、规模化的。第三个就是所有的作业都是数字化的,现在农机化就不是数字化的,如果农机实现了数字化,农业部的粮食数据就是精准的,如果拖拉机过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产量,所有的都自动上报,自动就出来了,机器说这么多是这么多,我们以后应该更相信机器。

  我是中欧农业中心的主任,每年我们中心一定要组织中国的企业家、学者到欧洲看他们的现代农业,这是一个农场主,他种了100亩的温室,一平方米的产量35公斤,大部分作业现在已经实现机械化,他脚底下踩的东西就是收获辣椒,把每一个小车都编号,每一个工人往小车上一刷,这个车是谁摘的,一天摘了多少,都是自动记载的。小车底下,小车可以自动的过去,每天摘了之后送过去也需要很长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下埋一个光缆,有一个波,按照波长走,到了它自己再回来。无土栽培,跟土没有关系,人是管不了的。下面蓝色的是一个发电机,有三个功能,第一是烧天然气提供二氧化碳,来调辣椒的浓度;第二个烧热水来调温室的温度,跟冬天的暖气一样,第三个发电这个东西发了电直接给公网,七年的时间把整个的成本收回,设计年限是30年,还有23年的时间可以挣钱。它核心的思路关键是计算机里边的模型,辣椒生长的模型,通过控制装备使辣椒永远生活在最佳的环境下,达到最高的产量,刚才那个东西功能特别多,中国的辣椒长到1.5-1.7就很高了,它长到6米,中国收获辣椒的时间是1个月,它是九个月,品种技术、栽培技术、装备技术一个完整的融合。

  这个小车是无人驾驶,它底下有一个线,右下角是一个白色的线,起关键的作用。这个小车车与车之间是可以通信的,这就是分选机。辣椒都是分级的,下来之后一进筛选机,多长、多重,是红外测的装置,让它保障出来的都是一样,欧洲没有这个标准进不了超市,成千上万的农场主都进超市,没有统一的标准到了超市以后就混了,必须在这个阶段打码、包装一系列的工作。这是它的流水线,没有人,差不多一吨一个包装全部自动化。

  这是我去了某个大学,有18个温室,看看哪个温室的辣椒产量最高。这是西红柿的温室,同时也是一个养鱼场,桌子上是西红柿,旁边是一沟鱼,给西红柿形成一个立体的循环,一平方米西红柿60-70公斤,一年的高度长12米,鱼是一平方米水体,大约是90公斤鱼,这就是一个温室里面的产量。从这个理论上讲中国的土地足以能养活大量的人口,主要还是技术不够。这是玫瑰,看着的是长在土里面,跟土没有任何关系,玫瑰是带刺的,不能浇水,也不能收获,他们采取了一个收获,每一排机器人不动,有两个摄象头,往下拍个照片,判断花苞的大小和颜色,够了就把它剪了,就在这是机器人它不动,每一排过来,每天都这么检一次,从这就看出来玫瑰和土没有什么关系,离土半米多高,跟打点滴一样,一天两次,水肥也是一样,这么大一个机器,这就是水,国外花、菜、果、水和肥都是一体化的,配好的,所以不缺营养。它每天在这过一次,是这种方式,然后分选,分级,不同的大小,不同的价格。那么大一个温室,只有这个地方有水和肥,这是一个给水肥的照片,我看的时候两盆花紧挨着,有的给有的不给,有的花还不够上市的规格,这个秆一拨就到这边了,它就得上市了。这就是物联网技术,给它通信,思想。大家看这个地方,这是一个照相室,每一盆花每天都要在这里过一遍,这里面有两个照相机,这就是刚才说的身份。在照相室照两个照相,侧面看判断高度,从上面往下照判断红色的面积,写到计算机的数据库里面,两个同时满足上市,如果不满足就转回去了。差不多接近150亩的温室只有4个人,50多万盆花4个人管,这四个人干什么呢?就干这点活,也很简单,不累,花走的时候托得留下,信息不能拿走,信息在这一扫进这里边,这个里边打个码再贴到花上,所以说只有四个人。这个人是带我们参观的人,他们就四个人,四个人管50万盆花。

  每一盆上的花,到时候把所有的信息都会放到这里面,到拍卖市场,只要一过这个门,大屏幕上就显示花的信息,这些人是超市购花的采购员,采购员根据有几十万盆花,买不买,买多少盆,他就可以直接的点购,钱就支付了,这个也是完全自动化的,没有人,上千个车谁来拉,没有人拉。所以核心就是什么呢,夫妻两个人养了15000头猪,主要是丈夫在做,一万五千头猪,分了三类猪,母猪、仔猪、育肥猪,吃什么,一天吃多少,实现了精准的给料,精准的长肉,精准的屠宰,长不了多少肉了就把你干掉。它是大数据的计算。这是爷俩儿,两个人养了120个鱼塘,一平方米的产量是40公斤,两个人养两千吨的鱼。

  这是夫妻两个人养了五个网箱,一年产五千吨三文鱼,这个网箱的直径是50米,深度是50米,鱼苗小的时候在岸上无人值守的养鱼,核心技术就是靠投饵自动化。核心就是鱼苗小的时候水质投饵的自动精准控制,鱼大了之后,网箱里面也是精准投位,一千吨鱼在里边,按中国人来说得端多少盆子。这是夫妻两个人养两百头牛奶,实际上是两个机器人在干,一个机器人一天挤100头牛奶。我在2007年去的时候,包括中国现在自动挤奶器是人安装上的,它这个是机器安的,一般在5秒钟左右,大致的定位以后很快的就装上了,装上了之后清洗,清洗之后挤。

  核心机理就是牛的耳朵或者脖子上挂一个身份,它一进这个挤奶器就知道它是哪儿的,应该挤多少奶,如果挤着挤着没有了,它马上就脱落,如果这个数跟常规的数差距一大,这个牛奶就有病了,总而言之这个是非常高效的,并且省了大量的劳力。夫妻两个人养了14万只鸡,一天下14万个鸡蛋,就是一栋房子,24排,一排8层,一层三个传送带,一层是传送食物的,粪便的。

  鸡蛋打成包装的过程中不需要人参与,机器速度非常快,弄成这样没有参与,打码,机器非常好,这个流水线我觉得很神奇,排的非常整齐,一定是尖朝下,粗的朝上,动力学原理一甩,正好放上去。到这里也是机械的,这是控制系统,一样的温度、湿度、氨气,吃多少食,下蛋多少,这是粪便的处理。

  从这些图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信息技术、装备技术深度结合,变成了无人值守的养殖技术,产生了极大的产量,没有污染,也安全。

  五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讲讲物联网,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第二个是大数据,养猪、养鸡,不管干什么,都是在大数据里面寻优以后实现最佳的控制。这是农机的一些作业,还有一个现在欧洲日本在尝试,辣椒还是人在栽,这个是机器人,全部机器化了,现在机器人还赶不上它,速度、效率、准确性还不行,刚才点到的几个技术都是未来重要的方向。

  只要能把一个作业换成按程序来的,都可以让机器人来干,怎么样把比较复杂的农业变得程序化,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方向。还有一块是水下的,地上的都没有问题,水底下的确实要机器人,海洋牧场里边都是在20米深以下,高手潜水15米到极限了,这种情况下机器人会用的多一点。

  再说一点问题,技术不太成熟,虽然今天看各种会场都在搞,国外更先进一点,中国发展农业智能装备在物联网、大数据方面都在前进,但是还不成熟。第二个,我们有航天工业、高铁产业,但是我们农业的装备产业比较薄弱,拖拉机可以,为什么说中国进入2.0了呢?农机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些农机不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其它的装备,养鱼的、种菜的都离数字化比较远,如果华为进军农业装备市场,我觉得中国农业的智能春天很近了,但是华为看不上。我们现在的装备成本都比较高,45到75岁之间的农民数量还足够大,还足以应付现在,20年以后肯定应付不了了,再给我们20年,还我们一个伟大的中国。20年之后达到这样的状态应该不是问题。

  主要策略,必须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第二个,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座的各位都是同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中国的农业不强,中国就不会强,中国梦也就不能实现。第三个是政府搭台,企业是主体,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这样有人、有技术、有市场这个事情才能办成。

  我喜欢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我是他的铁杆粉丝,这个事业,智能农业、智慧农业,雄关漫道真如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让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拓进取携手共进,为智能装备推进现代农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