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回应“两会”代表提案: 产业平台化是遥感突破的唯一出路

刚刚结束的2019年“两会”中,来自多行业的十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声,呼吁加大遥感应用范围和产业整合力度。面向未来,产业平台化是遥感突破的唯一出路。

泰伯网  

       刚结束的2019年“两会”中,来自中科院、气象、文物、航天、地质、审计等多行业的十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同时对遥感发声,呼吁加大遥感应用范围和产业整合力度,预示着遥感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说明问题重重。面向未来,产业平台化是遥感突破的唯一出路。

       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院长顾行发表示:“我国当前存在卫星应用的高科技成果无法落地,科研与市场脱节严重的问题,国家关于空间基础设施的庞大投资未能有效形成强大的产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他建议,我国应加快建设全球卫星应用商业平台,维护国家空间信息安全,在国际空间信息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在泰伯网文章《卖不掉的数据,干不好的遥感》中,也有观点类似的调查报道。在产业链上游,数据淤积严重,商业卫星的数据销售率不足2%,卖像素的时代即将终结;在中游,充斥着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处理和科学家级别的高端分析,业务化运行无力应对;在下游,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如人意。

  我国的遥感卫星数量已位列世界第二,“高分专项”接近尾声,“空间基础设施”专项准备当中,商业航天如火如荼,而“上游淤积、下游饥渴、环节割裂”的产业现状将如何破局?笔者不止一次的在部委级卫星中心的工作环境中,看到专业人员在Google Earth上勾画目标,形成专题报告,而在他们的背后,是闲置的海量国产卫星数据。

  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市场,需求都不是核心问题,遥感业界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才是问题;破解遥感的局,需要新技术支撑下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打通从数据到应用的快速通道,体系性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产业平台化是遥感突破的唯一出路

  消费互联网格局已定,产业互联网是下半场,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改变和重构传统产业,遥感理应位列其中。遥感产业仍处在“数据流通靠拷贝,数据应用靠专家”的“前互联网”时代,而只有实现“数据在线、应用能力在线、用户购买服务”的“产业平台化”模式,方能突破重围。

  平台化首先意味着在线化和服务化。遥感用户将不需要拥有遥感数据和处理能力,而是像使用互联网地图一样,直接调用在线服务;数据商将不再依赖数据销售,而是服务更广泛的终端用户获得更大收益;科研中形成的模型算法,将转化为后台服务能力,并在应用场景中优化。

  平台化意味着商业化。遥感数据本是可全球流通的商品,也只有成功的商业,才能塑造成功的产业。我国以科研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始推动力,又依托行政体系进行数据分发,效率从来不是行政体系的优势,商业化已经起步,还要加速。在保密政策上,0.5米分辨率数据已经放开,只要非测绘精度的应用,理应可以在线发布。

  在平台化道路上,美国显然走的更远。早在2005年,Goolge Earth上线,实现了全球范围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在线可视化,近期推出的Goolge Earth Engine,实现了原始遥感数据的在线应用,共管理多颗卫星约5PB的原始数据,并提供各种在线处理和分析算法,国内已经有多个机构采购该服务;Digital Globe在亚马逊上运营GBDX服务,实现数据在线和应用能力在线,服务全球200万用户;实现每天覆盖全球一次的Planet Labs,也通过互联网向全球用户提供随获取、随发布、随应用的在线服务。

  只有依托互联网,全产业链的通力配合才能搭建完整应用闭环,实现遥感产业的在线融合;进而与气象、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等数据相融合,实现跨领域的产业融合。

该内容属于精选文章系列, 后获取已享有的阅读权限

升级PRO会员,享有以下权益

  • 解锁泰伯网专业深度文章
  • 免费阅读/下载12篇智库常规报告
  • 免费观看全库直播视频及回放

立即升级会员


还没有泰伯账号?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泰伯APP
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立即打开